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资金绩效专项审计分析探讨

2025-07-0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事业单位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财政项目资金的管理与绩效成为关注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事业单位年度财政项目资金绩效的专项审计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和管理,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保证财政专项资金规范、高效使用,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内部审计


宋红梅 刘俐宏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市预防医学研究院) 山东 青岛 266033 ]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不断增加[1]。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在健康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物资采购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事业单位业务量的增加以及复杂性的提升,使得财政项目资金成为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重要保障,其使用绩效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3]。因此,对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资金进行绩效专项审计,不仅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


1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1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4],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5],从而导致公共财政资源日益紧张,对事业单位等公共事业部门的财政支持也面临一定的压力[6]。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7]。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资金使用效益,还可能对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开展事业单位年度财政项目资金绩效专项审计,有助于确保有限的财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对于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1.2专项资金使用问题频发

当前,各地区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项目资金缺乏统一调度、项目经费执行进度缓慢、专项资金支出不规范、专项资金合同管理不规范、专项资金项目采购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8]。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的健康福祉。因此,通过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来检查资金是否按照预算发挥预期效益,查处资金是否被盗用挪用、闲置浪费等问题,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2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2.1审计准备阶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围绕经济发展工作中心,依据法规政策,着重关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坚持“预算—项目—资金—绩效”为主线[9],全方位做好常态化内部审计,对本单位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进行全面“体检”,牢牢把握审计即监督更是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重点工作目标,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坚持“全面覆盖、应审尽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凡审必严、防微杜渐;促进管理、推动改革”的工作原则,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模式,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助力经济运行监管,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10]

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后,根据审计重点制定审计措施及审计步骤,将促进、服务、保障和推动卫生经济健康发展作为首要职责,把审计工作放在“严守财经法规法纪、规范经济行为、开展内控制度运行、服务领导决策”中去思考,在项目审计中体现审计工作政治属性,找准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把握审计项目,做到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使审计工作围绕大局,工作重点与审计内容相契合。成立审计组,内审人员均具备扎实的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并熟悉行业法规、政策及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等,并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技术手段,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组所有成员均持有相关专业证书,并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经验丰富、专业水准高。

审计准备阶段包括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方案、组建审计团队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任务过于繁重等原因,存在审计准备相对不够充分、审计方案不够周全、审计团队人数不足及专业性欠缺等问题。

2.2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是绩效审计的核心环节,包括现场审计、收集证据、分析数据等。然而,在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中,存在部分审计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计证据收集不够充分,收集的审计证据与实际数据不符,无法面面俱到,从而会导致审计结论偏差。二是审计人员不足且技术手段相对简单:面对大量的审计工作和紧迫的审计时限,审计人手严重不足,尤其部分审计人员年龄较大,无法胜任繁琐的审计工作;仍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是沟通与合作不流畅:由于执行项目部室人员不熟悉财审方面知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可能不畅。四是法律法规缺乏与时俱进: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更新速度较快,新法律法规出台,同时废止旧的法律法规,导致审计人员信息滞后,针对审计问题无法凭经验给出法规依据。

2.3审计结果处理阶段

审计结果处理阶段包括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跟踪审计整改情况等。实际操作时,审计结果公开不充分,部分审计项目在审计结束后未能及时公开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导致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其次,审计意见建议落实及跟踪审计难度较大,部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和建议重视不够,整改稍有难度,部分审计项目在审计结束后未能进行持续的跟踪审计,导致问题整改不彻底或反复出现。这些问题导致审计成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部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资金绩效审计的改进建议

3.1完善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

进一步明确审计目标和拓宽审计范围:在审计项目立项时,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明确具体的审计目标和范围,确保审计工作针对性和重点突出,尤其是大型设备效益分析、大额物资采购经济合同签订与执行的财政资金项目专项进行审计。

制定周全的审计计划: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制定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工明细的财政资金项目审计方案,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并预留充足的审计时间。

加强审计团队建设:吸纳年轻审计人员,形成审计人才梯队,组建经验丰富、专业精湛的审计团队,进一步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加强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合理协调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强化审计监督,提升审计效能

严格实施审计程序: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操作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对审计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并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项目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点。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建模实现审计智能化,帮助审计人员识别及预测经济风险。

充分收集审计证据:全面、客观地收集审计证据确保审计结论的充分性和说服力。加强对审计证据的复核和验证工作确保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3加强审计结果处理阶段的整改和跟踪

及时公开审计结果:公开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提高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宣传和解读工作增强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督促整改落实: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督促和指导工作,确保其认真对待审计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和自查,由点及面,举一反三,深入分析问题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落实整改促进单位管理与效益双提升。

实施持续跟踪审计: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全面落实“单位主要责任人是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责任,把问题整改作为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效能,实现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着力点,在审计结束后进行持续地跟踪审计,确保问题整改彻底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加强对跟踪审计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3.4提高对专项资金管理的认知

事业单位应树立专项资金管理的正确认识,建立合理内控管理体系,在完整的预算审批流程、采购申请流程、组织形式申请流程、合同审批流程及合同印鉴审批流程等内控制度下,财政资金项目执行经研究批准,由执行部门、财务部、审计部、办公室等共同参与项目预算、执行及履约验收等流程,明确权责划分,做好各部门的工作衔接及配合。在整体管理和协调下,定期召开党委会工作例会,通报项目进度和资金支出进度,针对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项目顺利推进和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提供保障。


4案例分析

4.1案例背景

以某事业单位年度财政项目资金绩效专项审计为例进行分析,该审计项目旨在对该事业单位某年度财政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和分析。

4.2审计过程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通过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实地查看项目现场、与相关人员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审计证据。重点对项目资金(疫情防控资金)管理制度及内控管理、项目论证、立项、审批程序合规性、项目的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项目中设备、软件、建设项目、大型修缮项目中招投标、合同管理、执行情况,项目绩效完成情况分析,对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对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审计评价。

4.3审计成效

本案例充分证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保障公共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确保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大额采购由采购委员会论证后,提交党委会集体研究通过和逐级审批、委托招标公司招标采购、及时签订合同并公示,履行合同审计和严格按合同条款执行。

财务部门及审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执行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目的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减少工作失误,不断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自查和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健全整改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4.4审计评价

通过中心项目资金立项审批、制度制定、预算执行以及收支管理流程均符合政策规定。在绩效目标管理中,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等及历史标准、行业标准、计划标准等均已完成,且绩效目标执行管理严格,形成完整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项目设立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以及实际完成率、质量达标率均达到年度绩效目标要求。在项目资金执行中提升中心做好应急处置工作、预防控制等工作的综合防控能力,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加强公共事业体系建设,加强科研和业务能力,提升学科和人才的竞争力,为政府预防预控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公共资金安全,实现预期目标与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年度财政项目资金绩效专项审计的分析探讨,揭示了当前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及绩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加强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强化审计实施阶段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加强审计结果处理阶段的整改和跟踪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资金的绩效水平,促进公共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随着国家对公共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审计技术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财政项目资金绩效专项审计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春根,仇泽国.切实加大我国“十四五”政府投入力度[J].中国财政,2020(20):27-29.

[2]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68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9(02):59.

[3]欧璐瑶.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J].商讯,2024(12):167-170.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EB/OL].(2024-06-1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6/content_6957469.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疫情冲击下各地面临较大收支平衡压力——如何化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EB/OL].(2020-05-18).https://www.gov.cn/xinwen/2020-05/18/content_5512536.htm.

[6]王坤,毛阿燕,孟月莉,等.我国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现状、问题与策略[J].中国,2019,35(07):801-805.

[7]刘雪娇.事业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08):59-61.

[8]勾立波.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9(30):188+190.

[9]齐燕心.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8,24(04):83-85.

[10]财务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22-0314).http://www.nhc.gov.cn/caiwusi/s3588/202203/e09d2006c43d42c19e63d4b0a61d1f86.shtml.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