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动脉与静脉前沿: 贾洋如何重构心脑血管器械版图

2025-07-09

综观贾洋的职业生涯,一个突出特点是他在多领域融合创新方面展现出的系统整合能力和全球视野。他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细分市场,而是纵览心血管和外周血管全局,构建起覆盖“冠脉-脑血管-外周静脉”的全方位创新版图。


文/王林


回望贾洋十几年的职业长跑,他始终以临床价值为唯一锚点,以全球视野为帆,沿着“升级—颠覆—蓝海”的技术曲线不断向前。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首要健康威胁之一,每年造成逾1800万人的死亡。在这一领域,如何通过医疗器械创新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是医疗科技发展的核心命题。贾洋凭借其在心脑血管医疗器械领域的前瞻布局和技术创新,成为国内心脑血管器械创新发展的领路人。他的实践路径紧扣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以全球化视野将多学科新兴技术融会贯通,在技术创新、临床价值实现和治疗路径重构等方面引领行业方向。


心脑血管介入新纪元:升级、颠覆与蓝海崛起

心脑血管病仍是全球死亡与致残的“头号敌人”。过去十年,介入器械的突飞猛进显著降低了急性心梗、脑卒中的致死率,同时也释放出对更精准、更安全、更微创技术的海量需求。国际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预测显示,2024 年全球心脑血管介入器械收入口径约 700 亿美元,预计到 2034 年将逼近 15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维持在 7%—8%。究其驱动力,主要源于三条相互交织的技术主线:传统赛道的持续升级、颠覆性疗法的快速放量,以及长期被忽视的静脉介入蓝海的加速崛起。

全球心脑血管介入器械的创新重点,正在向“钙化病变破碎、机械抽吸取栓与颈动脉反向保护”三大技术方向集中。首先,血管内冲击波碎石(IVL)球囊凭借声波击碎钙化斑块的独特机制,被誉为“化骨绵掌”,自问世以来已在欧美完成数万例临床应用,并迅速进入国内市场,为复杂钙化冠脉病变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扩张方案;其次,急性缺血性疾病的机械取栓技术正以支架取栓器和大腔径抽吸导管的组合成为大血管闭塞治疗的主流,其中ACE、Indigo 等系列导管在国内大规模落地,配合本土登记研究显著提升了重症卒中患者的预后;第三,经颈动脉反向脑保护支架(TCAR)手术因显著降低围术期栓塞风险、切口微小且并发症少,被美国 FDA 扩容至常规外科风险人群,在中国也已完成首批手术,填补了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对微创安全方案的迫切需求。围绕这三大技术路线,中国市场正从单纯引进转向本土化生产与适应症拓展,进一步释放冠脉、脑卒中及颈动脉介入治疗的增量空间。可以预见,谁能率先打通上述核心技术的“临床痛点—工程创新—商业落地”闭环,谁就将引领下一阶段赛道格局。贾洋正是在这样的行业拐点上,以系统化布局迈向聚光灯中央。



从循证一线到商业化前台:贾洋的创新医疗实践之路

贾洋的职业轨迹始于跨国巨头强生医疗。在电生理事业部的前三年,他频繁随台参与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深度体验跨国公司严谨的质量体系与循证文化。那段与医生并肩作战、反复打磨操控流程的经历,让他笃信: “只有真正改善预后的创新,才配在临床站稳脚跟。” 这条信条后来贯穿了他的全部决策。

2015 年,贾洋随Cordis部门加入康德乐(中国)并担任区域销售经理,负责外周血管介入器械业务,三年内将区域年销售额提升至 1.2 亿元,并为多款新品完成省级医保挂网奠定渠道基础。真正令他站到“创新器械商业化”聚光灯下的,是 2020 年加入健适医疗之后:他牵头将 Penumbra抽吸导管、Silk Road TCAR 系统等国际领先技术系统性引入国内,配合集采、注册与全国准入,把机械抽吸取栓推广为大血管闭塞救治的常规方案,并促成多家三甲医院对 TCAR 的早期临床讨论,为该术式在中国落地奠基。

2020 年 ,贾洋加入本土平台型企业健适医疗,开始系统化调度全球资源。任血管介入事业部运营总监期间,他主导将 Shockwave 震波球囊引入中国,并与无锡市政府及海关搭建保税区 GSP 仓库,完善贴标、查验与仓储流程,大幅缩短进口器械从清关到手术室的周期。随后,他又完成 Penumbra ACE、Indigo 血栓抽吸导管 及 Silk Road TCAR 系统 的注册与全国准入,使健适在冠脉钙化破碎、神经抽吸取栓和颈动脉微创重建三大赛道迅速形成成套解决方案,并在多省集采中顺利中标,为国产高端介入器械赢得先发优势。

2024 年,贾洋以市场销售总经理身份加入上海恩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将职业重心由动脉“红海”转向外周静脉这一“蓝海”。入职后的首要任务,是为公司自主研发的 V-Mixtent® 静脉支架打通上市到放量的商业闭环。该支架采用“激光雕刻+三维编织”复合工艺,同时满足静脉对高柔顺性与足够径向支撑的双重要求;2024 年在第五批国家高值耗材集采中以组内最高价中标,成为国产原创器械“技术溢价”得到官方验证的典型案例。作为商业化总舵手,贾洋不仅负责制定年度营收战略、重构国内外渠道版图,还搭建了数据驱动的销售运营体系,使进口贴标、监管查验、医院准入等环节实现小时级可视化管理,提高了周转效率和资金周转率。

综观贾洋的职业生涯,一个突出特点是他在多领域融合创新方面展现出的系统整合能力和全球视野。他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细分市场,而是纵览心血管和外周血管全局,构建起覆盖“冠脉-脑血管-外周静脉”的全方位创新版图。这种“全盘血管 (pan-vascular)”理念正是国际领先医疗企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美敦力、强生等巨头近年不断通过并购和研发拓展产品组合,覆盖从动脉到静脉的各类介入治疗器械。贾洋以全球化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践类似的战略布局。他带领团队打通不同亚专科领域的技术壁垒,形成协同创新效应。在这一过程中,他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多中心临床研究,引进消化全球最新科研成果,再结合本土临床需求进行二次创新。这种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加速了产品从概念到临床的转化。更难能可贵的是,贾洋始终以患者临床价值为导向来评判技术取舍,将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向真正“临床刚需”的领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他引领了行业技术路线的演进方向。

回望贾洋十几年的职业长跑,他始终以临床价值为唯一锚点,以全球视野为帆,沿着“升级—颠覆—蓝海”的技术曲线不断向前。有人说,他的履历是一部中国高端介入器械产业的缩影:从追随国际标准,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的领跑。当政策、市场、技术的巨浪此起彼伏,真正站在潮头的,永远是那些既看得见未来,又脚踏临床土壤的实践者。贾洋显然是其中之一。  

(栏目责任编辑:刘彬)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