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业文化》记者 徐利伟
7 月 6 日,第五届 “京津冀” 安全生产法治会议暨 “新兴科技与安全立法研究” 学术会议在应急管理大学(筹)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应急管理大学(筹)文法学院主办,北京宣言律师事务所、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联合承办,应急管理大学(筹)应急与国家安全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京津冀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实务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新兴科技给安全生产法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深入探讨。
应急管理大学(筹)文法学院副书记、应急与国家安全法治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卢芳华主持了开幕式。应急管理大学(筹)联合党委副书记、校长任云生,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副局长、巡视员贾太保,北京市应用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白贵秀,河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忠,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调研员葛玉军,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会长、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薛长礼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第一单元主题报告由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勇主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游志斌教授围绕《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探讨了修订思路与主要变化,内容涉及应急体系优化、科技应用强化、响应流程完善,目的是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曾祥明教授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对远洋渔业安全治理体系创新进行阐述,涉及治理体系现状、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创新的思路与举措,旨在提升远洋渔业安全保障能力与治理水平。应急管理大学(筹)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应急与国家安全法治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卢芳华聚焦新兴科技对安全生产法的挑战与应对,分析了AI、物联网等应用带来的监管、责任界定等新问题,并提出完善法律条款、强化科技赋能监管、明确主体责任等应对思路,以适应科技发展下的安全生产法治需求。
第二单元主题报告由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赵彩霞主持。北京中安国发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张胜生在《AI 时代数据在生产中的风险》报告中,凭借 20 年网络信息安全从业经验及对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的深耕,剖析了 AI 时代数据采集过度授权、存储漏洞、模型训练污染等隐患,并结合 “红黑演义” 攻防实战平台经验,强调需建立全流程防护体系,其观点源于对中国移动、华为等企业服务中积累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价值。河北农业大学李砚忠教授的《新兴科技赋能安全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系统梳理了 AI 视觉识别、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如南宁 “AI + 安全生产” 系统使隐患识别漏检率降低 90%,同时指出技术集成兼容、企业投入成本大等问题,提出数据治理、政府资金扶持等对策,为新兴科技在安全生产中的落地提供了路径指引。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勇的《安全生产法律尽调实践》,从法律视角出发,结合丰富实务经验,分享了安全生产领域法律风险排查的实操要点,从合同条款审查到责任划分,为企业合规经营、防范法律风险提供了专业指导,助力企业筑牢安全生产法律防线。
当天下午,“应急管理与安全法治学术与实务研讨会议” 举行。该部分分为三个单元,报告人围绕安全生产法治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汇报,提出了保障人民利益、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科学研究的宝贵见解,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完善安全生产法治体系、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导,为构建安全、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应急管理大学(筹)文法学院副教授卢鼎亮,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徐红新教授,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法学博士李超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赵炜佳,北京中医药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李润生等分别对各单元进行评议。
会议现场还举办了签约仪式及优秀论文颁奖,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与《中国军转民》杂志社、司法保护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本次会议共征集论文54篇,经专家评审共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2名,应急管理大学(筹)党委常委何本华为获奖者颁奖。
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赵彩霞主持了闭幕式。应急管理大学(筹)党委常委何本华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成果丰硕,学校作为主办方之一,将吸纳会议智慧,深化相关领域研究,助力构建更完善的安全治理体系,并期待与各方携手,让共识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在安全生产法治道路上不断迈向更安全、更美好的明天。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会长薛长礼指出,本次学术会议聚焦安全生产法治建设与新兴科技安全立法,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专家从多维度展开深度研讨,提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赋能社会发展、引领科研创新的前瞻性建议,为完善安全生产法治体系注入了新动能,尤其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应用的安全规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安全生产法治研究会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一是筑牢法治根基,加快填补新兴领域安全立法空白;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智能监管与风险防控深度融合;三是凝聚社会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新格局,以法治为盾、科技为剑,共同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