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盛法链 村居赋”服务品牌 打通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5-08-05


文/《商业文化》记者   徐利伟


基层司法所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基层法治建设的“神经末梢”。盛庄司法所按照全市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部署要求,立足辖区产业集群和村企融合发展特点,聚力打造“盛法链 村居赋”服务品牌,强化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与营商环境优化实现双提升。今年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57件,成功率达98%以上,为企业规避经营风险42起,解决涉企纠纷68件,助力企业增效约8%。


一、强化制度设计,提升服务机制的系统性

一是服务体系契合。建立“全链条覆盖、多维度协同、精准化服务”法治服务机制,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核心目标,打造“盛法链 村居赋”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品牌,为辖区企业和村居提供规范统一、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支撑。构建“司法所统筹协调、法律服务按标履职、多部门协同联动”闭环机制,编制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标准、涉企法律服务指引等文件,实现服务内容、流程、质量“三统一”。推行“局所联动、所呼局应”工作联动机制,推动司法所与业务科室“片区化”联建,形成“上下贯通、科室协同”的工作体系。二是服务资源整合。开展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两所共建”,在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合法性审查等工作中实现两所业务联动、服务联通、活动联办。构建“1+N”法治服务矩阵,以司法所为主导,联动法庭、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等部门,按擅长领域组建含18名专业律师及公证员、调解员、普法骨干的法律服务团,明确岗位履职标准。按标准流程整合资源,针对汽车城特点,设全市首个汽车消费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形成“纠纷调解-合规指导-普法宣传”一站式服务链条。今年以来,开展进村入企活动116场次,提涉企建议192条,解矛盾纠纷38件。三是服务模式切合。围绕“产业护航、企业赋能、民生服务”三维需求,构建精准化服务体系。产业护航方面,针对汽车产业链特点,编制《企业合规指引》,建立消费纠纷“2小时响应”机制;企业赋能方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法治体检+风险预警+合规建设”全周期服务;民生服务方面,建立“四对一”矛盾化解机制,即由调解员、法律顾问、村干部、网格员组成服务小组定向对接。



二、强化精准施策,提升服务内容针对性

一是对准产业链条做好维权服务。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全市首个汽车消费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入驻以来受理纠纷投诉8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为汽车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法治动力。在汽车城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通过讲座、咨询、宣传等形式开展即时服务,制作短视频3期,通过涉企微信群推送法律贴士300余条,解答购车合同、消费维权等咨询576次。二是对准企业风险做好合规服务。实施“法商赋能”专项行动,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组织“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专题培训21场,覆盖企业141家;梳理全链条风险点35条,指导建立合规制度11项;设立“中小微企业法治体检绿色通道”,出具专项报告23份,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5万余元。三是对准民生领域做好法律服务。创新“党建+法治”融合模式,将法律服务嵌入基层治理末梢,开展“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分层分类培训330余人次。拍摄《村里的“法”事儿》系列短视频,通过村居微信群传播1万余人次;将法律顾问纳入“四对一”纠纷化解机制,解答婚姻家庭、物业纠纷等民生咨询720余次,成功调解纠纷12件,筑牢基层治理法治防线。



三、强化统筹高效,提升服务方式灵活性

一是服务主动。从“被动化解纠纷”转向“主动赋能发展”,建立“企业需求清单-法治服务供给-效果评估反馈”闭环机制,以“法商赋能”活动提供“政策解读-合同审查-风险预警”全流程服务,助企避风险32起、相关企业平均增效约8%,为村居“两委”提供决策咨询29次,让法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动能。二是协同联动。持续推动司法所与街道综治、信访、网格化管理、12345热线等业务深度融合,开展街道法治服务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受理、承诺制办理”服务。构建“一核联动、多方协同”标准化矩阵,执行重大问题3日研判、紧急需求即时响应标准,办理企业产权公证13件、涉企复议4起、困难群众援助21人次。三是双线互动。实施“线上+线下”双轮宣传策略,线上依托“法律顾问在您身边”微信群,定期推送《营商环境法律风险提示》《惠企政策解读》等;线下在村居、企业设立公示牌31块,明确服务内容及联系方式,使“盛法链 村居赋”品牌与标准化服务深度融合,成为村企群众信赖的法治品牌。

通讯员:司学征

供稿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盛庄司法所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