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香 谦谦君子 ——探寻中国兰花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4-04-15

/张若竹   明贵栋   郑天鸿

兰花,作为与梅、竹、菊齐名的花中四君子之一,生长于幽谷,株型聚合,叶姿飘逸,花瓣厚糯,花色高雅,幽香隽永,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兰花文化在艺术品领域也有着丰富的表现。以兰花为题材的书法、绘画、瓷器、玉器、紫砂器等艺术品屡见不鲜,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兰花的美丽,更体现了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内涵。


一、王者之香,谦谦君子

兰花以其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被誉为“花中君子”。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常以兰花为题材,咏兰、画兰、写兰,借以表达他们的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对兰花的高雅品德定下基调的当属圣人孔子:“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琴操.猗兰操》“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 —— 孔子家语·在厄》。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孔子家语》

中国的兰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其“王者之香”彰显独特魅力,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孔子以深林幽谷之兰“不因无人而自芳”的孤傲,喻君子“不谓困穷而改节”的高贵品德。原本深林幽谷的兰草,冠以王者之香后开始走进文人雅士、君王贵胄、平民百姓的视野,开启了君子爱兰、咏兰、书兰、画兰,寄情兰芳,以兰自喻,借兰以抒怀:

爱国诗人屈原对兰草情有独钟,离骚中多处咏颂兰草以抒怀:绿芷猗猗,兰荣九秋;芙容不改,香泽绵长。”“绿草青青,幽兰斯佩兮,文若其叶兮!”

“咏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开启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作诗《兰花·芳兰》表达对兰花的钟爱。

7.jpg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陶渊明《饮酒·十七》;“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淅,绿艳恐林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李白《孤兰》

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掇精神。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徐渭(明)《画兰》;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兰两首》(明)董其昌

古人前贤爱兰,发自内心而凝于笔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时光流逝千年,咏颂兰花的佳句如跳动的乐符活跃在跌宕起伏的中国文化中。兰花,经过上千年咏颂、选育、栽培与流传,早已成为众多国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与鉴赏茗品

即使现代,爱兰之士也一样视为精神寄托,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委员长一生爱兰,新中国成立后,闲暇时的朱德元帅常常与兰草相伴,养兰赏兰咏兰。1962年,76岁的朱老总重返井冈山时,不仅上山采“井冈兰”带回北京培育观赏,而且现场赋诗一首:“井冈山上产幽兰,乔布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足见朱老总爱兰之深。


1.jpg2.jpg


二、千年传承,名家辈出

兰花(学名:Cymbidium ssp.):是单子叶植物纲、兰科、兰属植物通称。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多数有关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兰花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每一种兰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如宋梅被誉为“春兰之王”,余蝴蝶是春兰菊瓣奇花之首,绿云则被称为春兰皇后。这些兰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寒兰、莲瓣兰、春剑、秋榜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或“国兰”(以下简称:国兰)。国兰,株型聚散优美,叶姿柔韧飘逸,花香幽雅隽永,花色清新雅致,花瓣厚糯玉润、花朵仪态万千。有花时观花闻香聆听花语,无花时赏叶品茗静化心灵,人花互动,雅趣无穷。国兰,优雅高贵,妙不可言的气质,与大多数国人骨子里所追寻的美高度契合,因此才传承千年,名品辈出。   

根据史料记载,兰花种养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释放归国后,修坚城迁新都。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振兴经济铸剑扩军的同时,还颇费心血地大面积种植兰花。史书多有记载,南宋·宝庆《续会稽志》中有“兰,《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旧经》“勾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渚亭”。明代《绍兴府志》也有记载“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兰渚之水出焉。”徐渭在《兰谷歌》:“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证实越王勾践喜兰并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养。


16.jpg


魏晋以后,兰花开始人工栽培,始于宫廷并逐渐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曹植的《公宴诗》中的“秋兰被长坂”,既是子桓公子家的西园长坡上种养的兰花。

到了宋代,国兰的种养进入快车道,有关兰花品种认知种与养知识方面的书记开始面世。宋代罗愿的《尔雅翼》记载:罗愿在《尔雅翼》中也有介绍:“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芷兰。江南兰只在春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南宋兰花著作

南宋赵时庚于1233年所著《金漳兰谱》是我国最早的兰花专著。书分五章,介绍了产于漳州、泉州、瓯越等地的32个兰花品种,并叙述兰花的品评、爱养、封植和灌溉等方面的经验。继《金漳兰谱》之后, 1247年,王贵学的《王氏兰谱》问世,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金漳兰谱》与《王氏兰谱》成为我国古代专述兰花知识的双璧。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花谱类集大成《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更为详尽。

明、清两代,国兰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兰花品种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有关兰花方面的专著、画册、诗句及工艺品上的兰花图案数也逐渐增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兰专著当属《兰蕙同心录》。《兰蕙同心录》成书于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作者许霁楼。许霁楼自幼在其父许韵琴的熏陶下,对兰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搜集来的兰蕙名种置于其家的东园内,精心加以培养,细心观察,最终著成《兰蕙同心录》。书中记有兰、蕙57品,且构勒绘图,言明其详,并叙艺兰之要诀。纳百家之长,被推崇为艺兰诸谱之冠。


11.jpg


除《兰蕙同心录》外,《兰言述略》(袁世俊著)、《艺兰四说》(杜文澜著)、《兰言》(冒襄著)、《第一香笔记》(朱克柔著)、《兰蕙镜》(屠用宁著)、《兴兰谱略》(张光照著)、《广群芳谱》(汪灏著)、《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著),以及晚清欧金策所著的《岭海兰言》等著作,均为国兰选育、莳养及艺兰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1923年,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著《兰蕙小史》问世,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配有照片、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实为不可多得的好兰谱。

14.jpg


到了现代,莳兰大家辈出,并从兰性、选育、莳养以及艺兰审美等多方面阐述国兰知识:于照的《都门艺兰记》、夏诒彬《种兰法》植物学家唐进、汪发缵《东亚兰科研究资料》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包括兰属在内的东亚兰科植物,为以后的兰科研究奠定了基础。至于有名的兰花书画家,历代不乏其人。如元代的释普明,明代的文明,清代的石涛、郑燮等等都擅于画兰。他们的作品,有不少仍流传于世。

诸友仁、姚毓璆、柳子明、严楚江、邓承康、沈渊如等兰界大家均对国兰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5.jpg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代兰王沈渊如及其子沈荫椿所著的《兰花》出版,该书对艺兰技术有较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不仅重点介绍兰花的栽培、管理、繁殖方法,而且对兰花的历史、品种分类、产地、鉴赏等均作了极其精辟的叙述。

而在兰花研究方面,有王伏雄先生的兰花形态发生和胚胎发育;云南植物所段金玉先生的兰花种子萌发;北京大学生物系进行兰花花粉的研究等。至于兰花的组织培养和无菌播种方面的研究,则遍及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或园林单位,成果显著。


12.jpg


三、芙蓉出水”和“错彩镂金”之美

原本生于荒野山林无人亦自芳的兰花本身就颇具神秘,再经历千年历代文人的咏颂与赞誉,国兰之美大放异彩。

拥有王者之香美誉的国兰究竟美在哪里?“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而有之。” 宋代王贵学在《兰谱》里如此评价国兰。

13.jpg


关于中国美学,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认为,在中国美学中存在着“芙蓉出水”和“错彩镂金”两种不同的美,它们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独特面貌。“芙蓉出水”和“错彩镂金”才是中国审美的两个内核。“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但是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宗白华《美学散步》。对于“错采缕金”式的美和“芙蓉出水”式的美,宗白华先生虽然更倾向于“芙蓉出水”,但并不影响“错彩镂金”式美的存在,也不影响人们对“错彩镂金”式美的追求与探索。


8.jpg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美在自然淳朴,比如艺兰中的主流瓣型说及前人对瓣型的归纳与今人对瓣型的继续探索,应该归结为“芙蓉出水”审美范畴。而当下一些玩家们对国兰各品系双艺、彩花、彩素等等新品的探索,则应归结为“错彩镂金”的审美范畴。喜欢芙蓉出水也好,追求错彩镂金也罢,追求到极致,都会触摸到中国式审美的内核,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综上,国兰归结到审美范畴亦或说层次,应是“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西子湖畔接见了来华访问的松村谦三先生。周总理得知松村谦三爱兰,将春兰名品“环球荷鼎”送给他作纪念。1987年,松村谦三之子松村正直来到绍兴,参观兰圃,拜访兰友,并向绍兴市兰花协会赠送当年周总理赠送给他父亲的“环球荷鼎”的后代。国兰外交,为国兰的发展史增添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4.jpg


当下,莳兰人在传承繁衍种养传统名品的同时,不断推陈纳新,促使国兰产业迅猛发展,并逐渐走入寻常百姓之家。中国兰花文化是一种独特而深厚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高雅品格的崇尚。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兰花文化中汲取灵感,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3.jpg5.jpg6.jpg9.jpg10.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