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盖州高跷秧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步走出盖州,走出辽宁,走向全国。
在一代代艺人的努力下,盖州高跷秧歌迸发出夺目的光彩,不仅频频登上大雅之堂,还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盖州高跷秧歌)
文/薛宝民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激昂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高跷秧歌扭起来,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带三月。盖州高跷秧歌正是以这样的形式迎接春天的到来,在闪展腾挪中舞出一片锦绣,像春风中绽放的奇异的花朵。
“我们又获大奖了!”辽宁省盖州吉先高跷艺术团团长王吉先手捧着两个奖杯,喜滋滋地说。这是他们团队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庙会和地坛庙会参演获得的两个金奖,是他们在20余次赴京演出、无数次全国各地演出中获得的众多奖项中的两项。
说起盖州高跷秧歌,王吉先娓娓道来,他说,王家五代人代代相传,钟情于高跷秧歌,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到了2008年,盖州高跷秧歌迎来了春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目录,而王吉先则成为了该项目的省级代表传承人。说起过往的艰辛和坚守,王吉先深有感触地说:“为了把盖州高跷秧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何止是王家人,还有那些酷爱它的艺人摸爬滚打,共同托起了一方天地,才使它有了今天的样子。”
王吉先说,盖州高跷秧歌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兴盛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当时盖州是东三省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内有福建、三江、山西、山东四大会馆,成为商贾旅行、贸易、祭祀、娱乐的公益场所,秧歌有了滋长的土壤,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后来,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皮簧、昆曲等戏曲的传入,秧歌与锣鼓高跷相结合,逐渐转变成“高跷秧歌”。这种兼容并蓄的表演形式深受观众的喜爱,极大地推动了盖州高跷秧歌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绽放出熠熠的光彩。
(盖州高跷秧歌是北京龙潭公园庙会保留项目)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盖州高跷秧歌曾经出现衰退萎缩等现象,但是,像王新惠等一些老艺人,坚持在民间演出,克服重重困难,呕心沥血,使盖州高跷秧歌得以保持延续下来。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盖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盖州高跷秧歌发展,盖州高跷秧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步走出盖州,走出辽宁,走向全国。
焕发了勃勃生机的盖州高跷秧歌,表演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演员们以民歌小调、小戏唱段来表现爱情故事、劳动生活、神话传说。节目有《放风筝》《锔大缸》《十八里相送》《王二姐思夫》等。桥段有街趟、架象、圈大场、走花场等群舞表演和清场、单场、混场以及秧歌戏等小场表演。绝活“叠罗汉”“三层楼”等桥段是高跷秧歌表演中难度最大的动作。老㧟、傻柱子、老渔翁等具有浓郁辽南特色的“角色”,演绎着“龙吐须”“龙摆尾”“剪子股”“双挂斗”“四面斗”等各种“花活儿”。也有旦、丑即兴配合,临场发挥表演的双人舞,有小旦、小生、彩旦合演的混场,诙谐有趣。
喇叭戏是盖州高跷秧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山西、河北梆子戏,借鉴京、评剧表演程式,把戏剧表演融入秧歌舞中,使盖州高跷秧歌集歌唱、舞蹈、戏剧、杂技于一体,带有扭、稳、浪、俏、哏、相、逗、兴、默的艺术特点,活泼浪漫,炽烈火爆,舒展豪放,乡土气息浓郁。扭,盖州高跷秧歌强调“扭时要踩在板上,扭在眼上,亮在点上”,从而形成了欢快的扭,奔腾的扭,浪俏的扭。稳,是浪中之稳,是盖州秧歌表演动律的根基。浪,是稳的升华,是静态美的延伸。浪,突出的是动态美,步有韧劲,踢步、颤步带俏劲,双臂有弹性,扭腰、动胯、抖肩、晃身带浪劲,亮相愣神带风韵。俏,是美的动感、升华,在灵巧的踢步、颤步、哏步里,加上手式的一弹一撩,以及瞬间的愣神,静态中的动,亮相中的神韵,律动中的乖巧,构成动作上的俏劲、表演上的洒脱、性格上的泼辣。哏,是俏的升华,动的快,收的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是由戏剧中的亮相移植到秧歌艺术中的,使秧歌表演中增加节奏感,动静相间,层次变幻错落有致。逗,是高跷秧歌表演艺术的核心技巧,体现在清场之中的双人舞、三人舞里,有助于人物感情色彩的渲染。兴,为即兴表演,为刻化人物,动作随心所欲,但经巧妙运用,自然流畅。默,即表演技艺的升华,兴与默的表演手法,使整个舞蹈表演浑然一体,精彩纷呈。
盖州高跷的音乐伴奏有固定的曲牌,常用的有“五匹马”“过街楼”(又称街浪)等。锣鼓伴奏更为突出,有固定的程式和鼓套,如“行鼓”“大爆头”“煞鼓”等。其他乐器为双筒唢呐、大鼓、大钹、小钹等。
盖州高跷人物脸谱借鉴戏曲的图案样式,以夸张的手法勾画。服饰采用大红大绿,色彩艳丽。演员们使用的木跷高约1米。此外还有手绢、马鞭、烟袋、棒槌、蝴蝶杆、跷脚、竹马、太平车、狮子、大头人等。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一代代艺人的努力下,盖州高跷秧歌迸发出夺目的光彩。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盖州市政府开始举办迎新春元宵秧歌赛会,每年有20余支秧歌队(含地秧歌)参加汇演。1991年,盖州高跷秧歌参加了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大赛),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奖。从1995年开始,由王英华、王新惠组织的盖州青年高跷秧歌队参加北京龙潭公园庙会展演,被确定为保留项目,并多次获奖。2005年9月,盖州高跷秧歌在辽宁省民间舞蹈大赛中获得金奖。
近年来,日益壮大、成熟的盖州市高跷秧歌艺术团在团长王吉先的带领下,到全国各地进行高跷秧歌展演和交流,先后获得南京人民公园艺术节优胜奖、温州艺术节团体一等奖、沈阳北陵公园庙会特等奖、西安大唐芙蓉园堂会优胜奖、北京龙潭庙会特等奖、上海桃花节特等奖、南昌绳金塔庙会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参加了“营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等重要演出活动。盖州髙跷秧歌不仅登上了大雅之堂,也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踩着近一米高的木跷,在一米多高的舞台上表演,高跷演员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当我们听到观众的叫好声,特别是做出‘架相’‘三层楼’等高难动作时,观众席一片欢腾,我们热血沸腾,觉得我们所有的努力值了,盖州高跷秧歌值了!”王吉先动情地说。说起未来,王吉先神采飞扬,他说,他们将继续把盖州高跷秧歌发扬光大,让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宝贵的中华非遗项目。
(作者系辽宁省盖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栏目责任编辑:于雪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