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津冀地区的人口移动网络呈现出“小世界”式的网络特性,连通度高、运转效率高,且各城市节点之间的人口流入与出出都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反映了当前京津冀三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能够实现跨行政区域的自由流动,并维持着相对均衡的状态,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已见成效。同时,京津冀区域之间的人口移动网络存在着显著的分层特征,表现为“北疏南密”的流动分布态势,以及“一大三小”的多中心网络结构,而不是“京津双城”的空间模式。本文立足于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空间的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希望可以为京津冀地区的人口、资源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空间;策略
王 平1 刘 平2
(1.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401;
2.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天津 300401)
引言
京津冀区域之间的区域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人口迁移也在加快。人口迁移与地区发展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推动了人口的有序迁移,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人口迁移必然会对原有的人口分布和结构、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和居住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作为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城市之间的人口迅速迁移,必将对区域内的城镇网络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流,就像是一张由多个节点组成的网络,以城镇关联理论为基础的人群移动网络研究,是对区域网络治理和协调发展的有益补充。因此,深入研究区域内的人群流动网络,对认识我国各大城市之间的关系、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空间的分布特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京津冀区域内人口流动网络格局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协调三地产业结构,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第二,合理分配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内经济差距;第三,促进人口流动网络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如下:
1.1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
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北京为核心,周边环绕着天津、石家庄、唐山和秦皇岛,呈“C”字形分布。在空间分布上,北京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是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其他城市在京津冀地区流动的规模相对较小。人口流动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处于绝对中心地位,其他城市位于京津冀地区的边缘地带;天津作为北京与河北之间的枢纽城市,其地位在京津冀地区处于相对边缘地带;石家庄和保定分别作为河北与北京之间的枢纽城市,其地位在京津冀地区处于相对边缘地带。
1.2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京津冀地区中,北京与天津两个中心城市是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网络的绝对核心,其在人口流动网络中的地位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其人口流动网络的结构和空间分布也最为典型;河北中心城市唐山、保定和石家庄三个城市分别作为河北与北京、天津之间的枢纽城市,其地位在京津冀地区处于相对边缘地带;河北周边的石家庄和唐山,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达,是河北与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因此其人口流动网络在京津冀地区处于相对边缘地带。
1.3经济对人口流动分布空间的影响
一方面,在京津冀地区,北京与天津两个中心城市是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网络的绝对核心;另一方面,石家庄和唐山分别作为河北与北京之间的枢纽城市和河北省与天津之间的枢纽城市,其在人口流动网络中地位相对较低;而石家庄、保定和石家庄三个城市分别作为河北与北京之间联系的纽带城市,其在人口流动网络中地位相对较高。这种“核心-边缘”结构体现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城市在经济上占据优势,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导致大量城市人口流入北京。从京津冀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范围来看,北京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范围最广,天津次之,石家庄和唐山对周边城市辐射范围相对较小。
1.4人口流动网络密度特征
在网络密度方面,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流动网络密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内城市间网络密度整体上高于城市群外地区,京津冀地区内部各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联系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层级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联系程度存在差异,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群层级中心性较强,而石家庄、唐山等地层级中心性较弱;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网络密度呈现出“由内向外”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北京中心性较强,而石家庄较弱。
2.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空间格局建设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协同。然而,当前京津冀区域内人口流动网络格局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2.1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人口流动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产业结构高度相似,特别是在北京市,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这不仅导致三地的就业结构相似,也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同构现象。在京津冀区域内,服务业占比达到80%以上,而制造业占比仅为20%左右,造成了该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2.2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当前,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呈现出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城市向外围扩散的发展态势。其中,京津冀地区存在“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同时,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联系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的GDP总量仅为北京市的40%左右,天津市的45%左右,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北京市的15%左右。这种差距反映出京津冀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2.3各地区人口流出现象严重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内人口流出现象较为明显。据相关数据显示,天津市常住人口从2009年起出现下降趋势,且逐年递减;北京市常住人口从2010年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河北省常住人口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然而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却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北京地区常住人口增长较快,从2010年开始持续增长;天津市地区常住人口也在持续增加;河北省地区常住人口呈下降趋势。
2.4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京津冀区域内人口流动网络格局建设不平衡,导致在区域内形成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大中心城市,而其他城市的人口流向并未与之相匹配,难以形成有效的人口流动网络格局。京津冀区域内的人口流动网络格局建设存在问题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导致三地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从而导致了三地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第二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了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产业结构同构是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同构的重要原因。京津冀区域内的三地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导致了三地的就业结构相似,进而导致了三地的就业结构相似。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了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3.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空间格局优化的有效策略
加快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形成以核心城市为主导、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辐射、以各中心城市间产业联动发展为支撑的网络化发展格局,成为未来京津冀地区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向。
3.1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构建“核心-外围”的人口流动网络,提升人口流动网络的密度。优化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通过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提升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缩小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完善城市群内部的交通网络建设,合理配置交通基础设施资源,促进各城市之间的高效连接和协同发展。加强不同层级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的建设,提高人口流动网络的密度和强度,发挥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人口集聚效应,实现人口在各层级城市之间的合理配置。
3.2加强城市群密切联系
以提升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联系程度为目标,强化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网络节点地位。加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联系,对于提高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在进一步增强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群层级中心性的基础上,将石家庄、唐山等地层级中心性提升至较高水平,增强这些地区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群的联系。
3.3加强中心性城市建设
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为核心,以增强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群层级中心性为目标,缩小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应在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群各层级中心性城市的建设。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关系为核心,以加强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建设为目标,打造京津冀地区半小时生活圈。在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加强京津冀地区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间的互补效应。
3.4优化生态环境建设
以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群为目标,构建京津冀地区生态网络体系。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网络空间格局的优化不仅要关注京津冀地区内部各城市间联系程度的提升,还要重视对城市群外部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以京津冀地区内部各城市间联系程度为基础,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群为目标,构建京津冀地区生态网络体系。
3.5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应该以整体利益为重,加强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分配的均衡。优化城市规划: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从而促进人口的流动和分布。加强交通体系建设:加强交通体系建设,提高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便捷性,缩短区域内的通勤时间,有利于优化人口流动网络格局。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人口流动和分布,例如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住房政策等,增强人口流动的自由度和便捷性。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口吸引力。
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空间格局优化的策略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市规划、加强交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建设等。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网络空间格局的优化。
结语
纵观中国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体现着社会经济因素的再聚集和扩散。京津冀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带。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已成定局,明确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分布规律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此,要加强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空间的格局建设,关注人口流动的原因与发展趋势,采取合理的措施规范人口流动,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良性流动,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人口流动网络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其韧性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B22RK003)。
参考文献:
[1]梁朋朋,崔叙,喻冰洁等.城市关联网络空间特征及结构机理——基于不同时段铁路出行视角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3,32(08):1594-1607.
[2]郭卫东,钟业喜,李炜.基于不同交通方式的中国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3,32(07):102-112.
[3]Yingna Z,王悦,胡昊宇,etal.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时空分布与流动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42(03):161-167+180.
[4]廖创场,郭仁忠,郭文华等.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中国人口流动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自然资源信息化,2022,(05):16-23.
[5]蓝玉珍.基于腾讯迁徙数据的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网络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分析[D].江苏海洋大学,2022.
[6]纪凤仪.京津冀主要城市城际间人口流动倾向空间特征——基于网络关注度数据的时空演化分析[J].保定学报,2018,31(03):31-38.
[7]张伟丽,郝智娟,王伊斌等.城市群人口流动空间网络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3,43(01):72-81.
[8]胡晓琪,刘红霞,姚辉.京津冀青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2,(06):134-142.
[9]程璟昊.流动人口政策的区域间比较研究——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地区为例[J].市场周刊,2022,35(02):180-184.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