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圳在中国城市全球传播论坛上获评“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
展望未来,相信深圳将继续肩负中国城市文明对外传播的历史使命,通过现代化城市文明典范建构,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再续新篇。
文/张恒军
深圳,清朝初年建墟,1979年建市,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是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和全部城镇化城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共和国的破冰船。1980年以前,这里只是一座小镇,人口约3万,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据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766.18万人,市民平均年龄为32.5岁。2023年,深圳在中国城市全球传播论坛上获评“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在《2023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上位列第四。上海外国语大学吴瑛教授等人的研究显示,在国际媒体上,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深圳对外传播形象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分别是改革创新特区,科技研发“硅谷”;多元文化汇聚,开拓精神突出;生态绿色基地,暖心友好城市等。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深圳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文明典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确认了深圳发展的经验,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持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这也是中国城市文明对外传播的深圳关键词:现代城市文明、民生发展格局、美丽中国典范。深圳在中国城市文明建设与传播实践中,巧妙地将本地文化、民生、生态相结合,将中国特色化文化、个性化诉求、多元化故事传播到全球各地,成为中国城市文明对外传播的典范代表。
一、对外讲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故事
城市文明典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前瞻方向,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现实回应,旨在以一种更为和谐、系统、文明、高效的发展方式助力现代城市文明建设,是以社会性成长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力支撑。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现代城市文明故事书写中也率先扛起了“先锋大旗”,以全方位、立体化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风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树立了城市典范,贡献了文化力量。早在2003年,深圳就前瞻性制定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定位,通过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充分满足了公众多元化文化服务需求;通过对现代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融合衍生了许多“文化+”新业态,有效增强了城市文化的渗透性;通过创设开放包容、积极向上、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内在的文化驱动和思想支撑。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权深圳“设计之都”称号,成为全球第六个、国内第一个荣获这一殊荣的城市。此外,还有“创新之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创客之城”“公园城市”“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等美誉,充分肯定了深圳的文化建设极具创造性、创新性和创意性,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较高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深圳持续发力,在岭南文化、文学艺术、学术文化、大众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充实丰厚了深圳城市文明典范的文化底蕴,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以文学为例,文学反映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深圳城市文学也进入新时代。2012年,“新城市文学”正式提出。青年作家蔡东在其小说《星辰书》中,记录了这个城市的“八个故事”,展示了深圳日常城市生活的魅力。作家李朝全认为,“星辰就是星空中那一道细微的光亮光芒,也可能是一种生活里头的微弱的光,虽然生活充满各种疼痛和痛苦,但是也有很多能够照亮我们生命光彩的东西”。
可以说,深圳文明典范建设的基本遵循就是以创新思维持续升级城市品牌形象,厚植科学精神,涵养艺术精神,彰显人文精神,打造“活力之城、梦想之都”,谱写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气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风貌、现代城市文明故事的新叙事。自全国文明城市评比表彰活动开展以来,深圳至今已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未来的城市文明对外传播中,更要紧紧围绕“现代城市文明”做文章,既是承继,也是方向。
(深圳钟书阁)
二、对外讲好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故事
在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基本的方向引领,要求对外讲好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故事,这也是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价值诉求。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城市文明建设,主张源于群众、归于群众,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福祉红利,并在双向交互中促进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十大观念”,还是“十大文化名片”,抑或“深圳城市精神”,都扎根于市民的生活实践,是广大市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产物。当然,深圳市政府也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打造发展新格局,据《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3310亿元,新增就业19.7万人。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8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7万个、托位1.6万个。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等10个重大医疗项目,新增床位5500张。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8.9万套(间)、供应分配10.3万套(间)。建成开放深圳美术馆新馆、图书馆北馆。”深圳还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工具,对相关数据平台和管理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形成未成年人保护与关爱服务数据库,构建集智能监测、前瞻预防、应急处理、系统评估、监护干预等为一体的联动响应平台,创造性提供了未成年保护工作的“深圳范式”。现阶段,深圳正在打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深圳样本”。
可以说,“民生发展格局”是深圳城市文明对外传播的第二个关键词。在“文学深军”代表性作家旧海棠的《十光城》里,“十光城是与深圳有些距离的一个居住区,那些在市区买不起房子的人来此居住。‘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就租房在这种地方。”山不算高,离楼很近,之间是一个很小的临时停车场,只够竖着停两排车。这个距离让站在楼上的人觉得那些树离窗很近,好像手伸出去就能够着树叶。
看了十来套,最终在紧邻的两套房中做选择,这扇窗让我怦然心动,眼前一下子浮现将来坐在这里写作的情景。我跟小文说,就租这个吧。我很清楚我的选择往往不是由理性决定的,但有什么关系呢,理性做的决定有一天也会错。相对那个错的结果,也许现在不理性是对的。这就是真实的深圳,在对外传播中,既要满怀欣喜地讲好民生发展格局的新故事,也要正视现实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矛盾,这样更有利于实现信、达、雅。
三、对外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故事
就人与自然关系来讲,马克思明确提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脑靠自然界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可见,在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中,要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图谱。深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先行示范区建设现状与特点,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原则遵循,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与环境改善的升级路径,对外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故事,为全国提供了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的范式经验。
(深圳万象城)
深圳是全国首个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并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千座公园之城”和“自然城市行动平台”。在深圳,人们能够随处见绿、随时赏花,共享绿色福利,打造城市靓丽名片的公园面积占深圳总面积2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并先后建成开放笔架山体育公园、翠湖文体公园、盐田云海公园等30个公园。
目前,深圳创造性地完成了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临界点的目标任务,生态环境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常年稳居空气质量排名第一。2023年,深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高达97.8%,再次占据榜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优势,已经成为深圳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生态环境与产业转型形成了双向促进的良好关系,并形成新时代深圳创新发展新的比较优势。据《2024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深圳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2%,310条河流按河长计算水体优良比例达73.9%、提高6.3个百分点。东部海域水质长期保持一类,西部海域入海河流总氮浓度下降14.1%。大鹏新区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典型案例,南山区成为全国万元GDP能耗最低的地区之一。
文史学者陈林著有《深圳十峰:从山海阅读城市》,对深圳的十大山峰作了详细介绍,从山与海的视角阅读深圳的生机勃勃。在书中,呈现了深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色和人文内涵。作者写道,“当你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知,你就会发现一个立体生动、大开大合的深圳。”
深圳正全面对标国际一流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力争在21世纪中叶完成全球生态标杆城市的建设目标。“美丽中国典范”是深圳城市文明对外传播的第三个关键词。在未来的对外传播中,需要给“魅力深圳”更多的佐证,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交出更加完美的答卷。基于事实的传播总是能够产生共情,获得敬佩。
结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深圳创造了世界现代化文明建设的奇迹,演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辉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讲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故事、讲好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故事、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故事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深圳的城市文明对外传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吴瑛等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国际传播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足,尤其是作为改革之城的政治话语建设严重不足;城市的对外跨文化交往能力不足,缺乏顶层设计、战略选择,国际交往的城市记忆暂未激活;市民国际媒介使用存在短板,政府、社会与个人三位一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网络和传播生态暂未形成;城市品牌的空间激活和空间转向尚需时日,框架构建和动力机制都有短板;国际媒体推广不足,国际传播效果不佳,突出关键词暂未实现等。
展望未来,相信深圳将继续肩负中国城市文明对外传播的历史使命,通过现代化城市文明典范建构,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再续新篇,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书写更多、更美、更好的深圳故事、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