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为政府制定乡村振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共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 / 江静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的有效工具,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驱动力。数字化驱动下的乡村振兴,不仅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还为乡村产业、乡村文明、乡村生态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深入探讨数字化如何深度融入乡村振兴这一热点问题,燕山大学张春玲教授团队撰写了新书《数据治理与乡村创新实践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数据治理、数字化驱动乡村振兴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为政府制定乡村振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共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乡村治理数字化是振兴之基石
乡村治理的数字化不仅是提高治理效率、确保政策精准落地的关键,也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石。
一是推动农村党建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运用“数智化”理念与思维推动农村“数智党建”,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进党建工作智慧化,让“数智化”手段成为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载体。用数字化思维赋予党建新的活力,通过建设党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党建宣传、党员教育、组织管理与党建服务等,保持相关部门在党建数据上的互联、互通、共享,实现党建资源的整合, 聚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降低运行成本,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智慧党建服务效率。
二是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互联网+政府服务”向乡村基层延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平台,政府能够及时公开政策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同时提供在线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完善乡村数智化法律服务体系。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推广运用“数智化+法律服务”模式,对乡村治理力量进行系统集成和数字赋能,将智能法律服务与人工法律服务相结合,构建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建设全方位的法律服务网络,完善乡村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满足乡村居民的法律服务需求。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扩大法律普及范围,推动数字化普法平台建设,加强智慧普法融媒体建设,深化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引导其学法、知法、用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良法善治深入民心。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竞争力的新引擎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的核心,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则是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乡村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渠道,实现产业升级和价值链重构。
一是积极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借助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农民可以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湿度、温度等关键参数,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农业生产策略,优化作物管理,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民还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科学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最终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让数字经济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
二是打造乡村产业的电商平台。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的崛起为乡村产品开拓了更为辽阔的市场领域。借由构建在线销售平台,让农产品“进网”,使乡村产品得以更加便捷地融入更为宏大的市场体系,降低中间成本,拓宽市场渠道,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数字化手段还能够有效助推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等产业的成长壮大,通过网络推广与品牌塑造,吸引更多的游客与消费者,推动乡村经济向多元化、全面化方向发展。
三是建立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系统。为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包容、互联的数字化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积极构建一个支持创新、促进合作、分享资源的平台,集合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民众的力量,共同推动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乡村产业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还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增强乡村的综合竞争力。因此,乡村产业数字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据治理及乡村创新实践研究》封面)
乡村文明数字化是文化传承的新渠道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文化不断消失,乡土本色不断消解,文化根基受到侵蚀,因此,挖掘传统乡村文化,重拾乡土记忆,重构文化认同,是增强村民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准确把握乡村文化资源的优势所在。积极吸引城市的生产要素与文化资源,借助产业增值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将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资本动能。同时,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乡村文化旅游新模式。这将有力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链条的创新发展,实现乡村居民价值理念的深刻转变。
二是乡村文明的数字化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借助数字化平台,乡村文化得以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催生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独特的体验方式,例如数字化乡村博物馆和在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等。这些新型文化产品不仅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还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
三是培育文化能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人是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第一资源,也是文化传承与继承的关键,在处理乡民事务、延续乡村文脉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囿于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乡村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农村人才流失和资源匮乏,严重阻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因此,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文化场景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文化架构数字化、文化治理数字化,应顺应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强化人才培养与乡村实际需求的衔接,打造“数智人文”,构建“大文化”视野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更多数字内容创造者及相关技术人员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明的数字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新渠道,也是促进乡村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增强乡村的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乡村生态数字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守护
乡村的自然生态是其宝贵的财富,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乡村生态的数字化就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乡村的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管理和保护,为乡村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是实施智能监控,构建生态安全网。基于数字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一体化监测平台,可及时掌控农作物生长情况,有效避免农业污染。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生态环境,识别污染物来源和传播途径,同时可借助卫星遥感准确定位和识别重污染地区,精准监测,动态管理,及时阻断污染物的扩散与传播。此外,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决策与分析,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案。
二是采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将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汇集到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中,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通过对数据的精准分析,可以揭示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政府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政策和资源配置提供有力支撑。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模式,能够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三是发挥生态旅游,激活绿色经济。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广乡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开发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建立在线旅游平台,提供虚拟现实体验、在线预订服务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的独特魅力。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乡村的经济收入,还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强化公众参与,共筑生态文明。通过数字平台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激发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设立在线监督和反馈系统,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监测和保护活动中来,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这种广泛的参与不仅能够提高生态保护的效率和效果,还能促进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和提升。乡村生态数字化能够有效守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对乡村未来发展潜力的激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