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管理,能够按照规律办事的人,这种人即使白手起家,钱财也能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不懂得经营、不善于管理、拒绝按照规律来办事的人,这种人即使坐拥一座金山,也有可能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文 / 李晓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如果运用到经营决策中便是取势之道。
有些现代管理新思维其实来自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现在还在讲这个思想,因为这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历久弥新的宝贵经验。
下面有一首诗:
《筹笔驿》
唐·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
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
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这首诗讲的是诸葛亮的故事。“筹笔驿”是一个驿站,位于今四川广元境内。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曾经多次在这里筹谋军务,所以称“筹笔驿”。这首诗的意思是:诸葛亮抛弃隐居生活,出山为刘备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运筹帷幄。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而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无力挽回。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被阿斗轻轻断送,诸葛亮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在怀念往事一般不停地绕驿奔流。
我们引用这首诗,是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两句思考“时势造英雄”这句话。这句话有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一方面时势造就英雄,另一方面时势有可能毁灭英雄,一切都和每个人的命运有关。同样的形势、政策、行业下,不同的企业家和企业有千差万别的命运,这就不是“势”的问题了,而是人的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外在的形势不利,而是因为自身不够强大。如何才能变强呢?这就是审时度势的问题。但怎么审时,又如何度势呢?那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 一、富无经业,贵在诚壹。第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第三、审时度势,与时俯仰。这三个方面无一例外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
首先,所谓“富无经业,贵在诚壹”,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什么是“富无经业”呢?“富”即发家致富,即特定,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发家致富没有特定的门路或者行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富豪。“货无常主”中的“货”指的是资产、金钱,而“常”是固定、不变的意思。所以这整句话的意思是,发家致富没有固定不变的门路,财富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主人。
然而财富又是如何聚散的呢?这就是司马迁后面讲的“能与不能”的问题了。所谓“能者”,就是善于管理,能够按照规律办事的人,这种人即使白手起家,钱财也能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而“不肖者”,就是不懂得经营、不善于管理、拒绝按照规律来办事的人,这种人即使坐拥一座金山,也有可能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为了说明“富无经业”的道理,司马迁举了几个例子,他说“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事工商业讲究的是心灵手巧,种庄稼似乎没那么多的讲究,只要勤奋,再加上老天爷帮忙,就能有好收成。种庄稼似乎是比较笨的工作,但是一位名叫秦扬的人却能因此成为一方首富。
接着,司马迁又说,“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这句话的意思是,贩卖动物油脂不是一个体面的行当,可是靠着这种行当,一个叫雍伯的人,却拥有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司马迁所举的例子,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大富豪所从事的行业只是小买卖,但是他们却将这些小买卖做成了大事业,原因就在于“此皆诚壹之所致”中的“诚壹”这两个字上。
所谓“诚”,就是精诚,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所谓“壹”就是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所以“诚壹”就是要把所有的能量、力气、资源都调用起来,灌注到一件事情上去,全力以赴,竭尽全力做到极致的意思。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司马迁总结的这两个字,没有因为时间的流失变得暗淡无光。其价值也并不单纯体现在某些行业里,而是一个普遍规律。用《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说,大道相通。如果我们现在企业做得比较疲惫而想转行,就应该考虑一下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人的需求,有时候可能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就没办法再做了,如果人类还需要,我们是不是值得做下去?其实世上没有真正的传统产业,只要有人永远需要,产业就不会过时。
其次,我们要思考,生产的东西是不是符合生态环保?
再者,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政策导向?如果在这些方面都没有问题,我们就要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了“诚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依然没办法走下去,那么就可以考虑转换行业;但如果不是,就应当从“诚壹”二字做起,这就是《货殖列传》中“诚壹”二字的价值。在讲过“富无经业,贵在诚壹”的取势之道之后,我们再来讲讲“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和“审时度势,与时俯仰”的取势之道。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据司马迁记载,战国后期的首富白圭讲过“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理念。这句话听起来高深,但事实上讲的就是反向思维的问题。白圭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商祖,靠做农副产品的生意起家。
每年秋天粮食丰收,白圭趁粮价低廉便大量买进;而农忙过后,农民在家中做手工生产,此时织漆的手工原料需求量会大幅增加,白圭便以卖织漆为主;转过年,青黄不接,粮食短缺,粮价上涨,白圭会将去年买的粮食卖掉;而恰巧这个时候会赶上春蚕上市,蚕茧价格低廉,他就又买进帛絮这些纺织原料。总之每个季节他都有买有卖,别人卖的时候他买,别人买的时候他卖,这就是典型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其实,在职业选择上,白圭也是这样做的,他依靠别人不愿意做的生意成为战国后期的首富。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叫做“取予以仁”,意思就是,在一卖一买当中,一定要怀有仁爱之心,绝对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赚昧心钱、发不义财。白圭之所以被称为商祖,就是因为他创立了一整套经典的投资经营理念,而这套投资经营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历朝历代的企业家,而白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商业文明的祖师。
然而,是不是别人不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要呢?显然不是的。“人弃我取”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营智慧,其前提是要基于对时势的判断。正如《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分别指什么呢?在《周易·系辞》当中宋代大儒朱熹作如下解释:“道者,理也”。“道”便是事物的原理;“器者器矣”,“器”则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可以将其理解为器物,或者是具体的事物。
那么,道和器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道不离器”,意思是,道离不开器,道和器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章学诚紧接着还有一句话——“影不离形”,影离不开形,形是实的,影是虚的;就如同道是虚的,器是实的一样,而所谓“虚”的东西却是最根本的。接下来,我们再看“审时度势,与时俯仰”。就当下来讲,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八个字的意义呢?“审时度势”这个词不难理解,就是指要对时势进行正确的判断,而要讲清楚“与时俯仰”,就要先讲三个“与时”: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与时俯仰。
与时俱进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政党应该随着时间的步伐一路向前,主要强调的是“进”;而与时偕行出自《周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与时偕行”。意思是说,如果时事要求我们停,那么我们就停,如果时事要求我们向前,那我们就向前。我们的一行一止,一动一静,都要按照“时”的要求进行,这样道路就会一片光明。与时偕行这个词告诉我们,前进并不一定都是好事,知退比知进更重要;另外,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一旦方向错了,发展得越快就会离正确的路越远。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方向性的能力,也就是对时事的判断。
与时俱进跟与时偕行,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前者是宏观层面的,而后者则是微观层面的。与时俱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与时偕行则是主观的智慧,更是一种修养和境界。但是与时偕行如果具体到投资经营决策等方面,应该怎么落实呢?这就要靠与时俯仰了。“与时俯仰”这个词,同样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记录的50多个商人,“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那么他们是怎么发财的呢?“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也就是说,他们全是靠冒着被椎杀后埋于荒野的风险,捕捉致富的机会,进退取舍,随机应变,从而获得赢利,以经营商工末业致富。其中“椎埋去就”最核心的就是专注“诚壹”,同时靠“与时俯仰”来获其利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得到启迪,获得感悟,这就是与时俯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