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贵栋
涉过潺潺流淌的桑干河水,攀过横亘东西的太行余脉,一座穿越千年历史的塞外小城赫然眼底,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帝都”的张垣古郡——河北涿鹿。
黄帝城遗址文化旅游区。
地理上的涿鹿
河北省涿鹿县位于张家口市东南部,毗邻北京市门头沟区,并与保定市涞水县接壤,地理面积2802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9.3万人。
“东方人类”的发源河——桑干河(在京称永定河,在津称海河),贯穿全境,西北以黄羊山隔宣化,西南以河北省第一高峰——小五台山,近邻蔚县,东南以京西屏障“东灵山”望首都。
我国煤运第一动脉“大秦铁路”东西贯穿,北京大外环“张涿高速”南北直达,驱车近2小 时可到京,遥望张垣75公里。
涿鹿县拥有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景区(黄帝城4A级旅游景区),1个影视城(《英雄时代》曾在此拍摄。)
地处北纬40°黄金种植带,林果业及玉米种植发达,是我国优质鲜食葡萄种植基地和著名酒用葡萄基地。
县城以桑干河为界,全力建设河南幸福葡萄城和河北文化生活城,通过东西规划,七横四纵等工程,努力实现城市布局规范化,人居环境合理化,城乡结合科学化。
历史上的涿鹿
涿鹿位于桑干河中下游,距“东方人类的发源地”——泥河湾遗址,不过百余里,境内古人类活动遗迹丰富。最近一次冰川纪之前,全境气候温和湿润,囊括古怀涿地区,桑洋流域等多个大泽,古生物数量繁杂、规模庞大。
黄帝城古城遗址呈不规则方型,北宽南窄,两头相差30米,北墙长540米,南墙长510米。古城面积300亩。而正是这片并不辽阔的土地上,却是让很多的史学界苦苦找寻的华夏文明的源头——这就是经历了5000年风雨的中华黄帝城。正是在这黄土夯成的土城里,孕育出了一个伟大的华夏民族,这里是黄帝、炎帝与蚩尤共同生活过的地方。炎黄结盟后,在涿鹿一带创造了 灿烂的中华文明。
涿鹿城名一说源自远古生长在此地的植物“竹子”和动物“梅花鹿”,并最终由“竹鹿”演化为“涿鹿”,一说由形似梅花鹿的“鹿山”和古涿水山水组合,演化而来。这片平凡而古老的土地上是诞生中华民族的摇篮,曾孕育出了伟大的华夏文明,是一代代龙的传人寻觅追寻的心灵精神栖息家园。历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战、涿鹿大战、釜山合符、修筑都城都发生在涿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黄帝城遗址文化旅游区。
合符定中华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史记•五帝本纪》还写道:“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驱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取得两次胜利之后,又巡视各地,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南至于江,最后乃能“北逐荤鬻,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在涿鹿山下的土丘上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黄帝城。从而使中华民族首次实现大融合、大统一。从此开始了大发明、大创造,中华民族从蒙昧时期走进文明时代。
黄帝在涿鹿山下统一符契,又取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图腾的某一突出点组合共创了一个虚拟而有活现的、统一共认的图腾——龙,做为中华民族共认的图腾。可以说龙的产生是中华民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由“迁徙往来无常处”的游牧状态进入农耕社会、由荒蛮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社会跨越式变革的里程碑。
千年传承,往来兴废。“涿鹿”隶属幽冀二州并且作为地名被沿用2000余年,直至东汉,改为“广宁”,后历经“怀戎”“新州”“德兴”“保安”等多次更改,1916年恢复汉代“涿鹿”故名,沿用至今。名称更迭,但涿鹿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承载的人民和历史往来依旧,并生生不息,耕耘不止。著名历史学家苏炳琦先生曾说过:看一百年的中国到上海,看一千年的中国到北京,看两千年的中国到西安,看五千年的中国到涿鹿。史学大师顾颉刚一语定音:千古文明开涿鹿。
涿鹿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炎、黄、蚩遗址遗存共聚之地,体现了一种融合文化,开创了文明时代。这种文化给养也深深地融在了涿鹿的土地里和炎黄子孙的骨髓里,每年的清明节,祖国各地的同胞赤子们纷纷来涿鹿祭拜,上香鸣钟,共同祈愿天佑华夏、国泰民安。正如在这片土地上,作家丁玲完成了她的人生巨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样,相信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祈愿也会随着阳光下的桑干河水,长风破浪,圆梦沧海。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