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汽车 1小时生产40辆SU7,雷军的智造野望

2024-05-16

        文/赵东山

        4月3日,在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总装车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亲手向首批小米SU7汽车车主交车。这意味着仅用3年时间,雷军和小米就圆了汽车梦。


       

        这样的速度连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都感叹:“小米汽车速度确实是快,3年就从平台开始干出了第1辆整车,从原生平台开始做研发,如此纷繁复杂的整车和零部件试验和验证计划,按照大厂研发测试的节奏,没有4、5年是很难完成的,互联网企业能够如此高效和高速的实现,的确有快步小跑,我心澎湃的感觉。”

雷军则这样回应“小米速度”:“小米已经有14年的经验和积累,而且组成了一只专业的研发团队,大概有三四千人,其中至少有1000人是专家,这些专家帮助小米少走了很多弯路。”他还特别提到,中国已经有非常完善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

        “小米速度”藏在小米汽车工厂内——小米SU7就是从这里诞生,而后走向全国。

3月19日,雷军在个人视频号上表示:“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这次董事会选择在汽车工厂展开,董事们参观了工厂,并试驾了小米SU7。”这里共分压铸、车身、涂装、电池等6个车间。雷军表示,产能爬满后,小米汽车工厂每小时可生产40辆小米SU7,每76秒就可以有一辆新车下线。

        能在14年间,从智能手机扩展到IoT以及智能电动汽车,并成长为一家年营收2800亿元的巨头,小米的供应链能力成为关键因素,“小米速度”就浓缩在小米供应链所触及的各个毛细血管中。


       

        “互联网+制造业”,小米智能化制造的探索

        作为一家采取“互联网+制造业”的企业,从2017年开始小米一直在做智能化制造的探索。

雷军曾讲:“我们对制造业充满敬畏,小米所追求的极致效率,至少一半依赖于大工业专业生产领域的杰出表现。但也是从第一天起,小米就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和方法来反推制造业的效率提升。”

        经历14年的发展,如今小米作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厂商,在手机零部件国产化方面,除芯片SoC外,在屏幕、相机、充电、工艺材料等绝大多数手机细分领域,均已实现国产化替代。

        而随着小米进入汽车产业,小米的供应链名单又多了新的名字。据华福证券研报统计,除了宁德时代、汇川技术、均胜电子、比亚迪,超过60家A股上市公司透露了与小米汽车的供应关系,包括一汽富维、奥联电子、雅创电子、光庭信息等知名企业。

        2023年3月,雷军在全国两会媒体连线时表示:“科技企业要勇挑‘链主’企业责任,着力强链补链、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用科技赋能带动国产供应链高质量崛起,真正做到‘一家兴,百家强’。”

        2017年至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4%。小米2023年全年的总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小米此前设定5年(2022~2026年)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的投入目标。 作为链主,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采用了“先探索后赋能”的路径——小米自己先立好标杆,打好样本,探索验证成功后再向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伙伴输出,赋能产业升级。“我们的智能制造体系目标是向整个制造行业不断输出、持续赋能。”雷军这样总结链主小米在供应链中的角色。目前,蓝思科技、龙旗科技等供应链合作企业已经启用由小米输出的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工厂系统。

        在智能制造和国产替代的双轮驱动下,一场由小米等新链主们驱动的供应革命已经悄然发生。


       


        从无到有,小米汽车的“速度与激情”

        满产后每76秒就有一辆小米SU7下线,工厂的综合自动化率超过91%,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到100%……这是小米汽车工厂呈现的“小米速度与激情”。

        但事实上,小米智能制造、小米供应链的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新落成的小米智能工厂隶属小米北京昌平园区,整个园区包括小米智能工厂、小米创研中心、小米未来产业园以及配套办公楼,总占地287亩,总投资121亿元。

小米智能工厂立足于规模化部署、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生产体系,并注重核心技术自研,目标年产千万台高端手机,是小米首座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工厂。

        然而,2015年之前,小米还没有自己的制造工厂,都是交给外部合作伙伴生产。那时候,制造还是一个人口密集型产业,用工成本没那么高昂,再加上用户的需求也还没那么苛刻,市场上的智能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但当用户的需求提升时,一家渴望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就不能不关注品质。小米高管层发现,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把效率提高,真正要把质量做好,整个制造的生产工具和制造系统都需要升级。

        在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中,小米发现,大部分企业很难聚焦足够多的先进技术资源来提升产线数字化及智能化。

        “传统手机制造产线柔性差,装备调试复杂,换线混线难度大,在产能爬坡的关键阶段往往要付出巨大成本,并且是重复交学费。”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描述过去的制造模式时讲道。

        但对于小米和雷军而言,只要消费者有提升品质和效率的需求就必须去满足。为了避免频繁更换代工企业的不确定性,小米决定亲自下场,这就有了北京亦庄的小米智能工厂。 2019年底,小米智能工厂一期建成投产,开始研发生产小米最新、最高端的手机产品。再加上此次投产的小米北京昌平工厂,两座工厂将一起全面展开智能制造布局。


       


        小米智能制造体系向制造业赋能

        经历过以往产能爬坡的惨痛代价,小米智能工厂一开始就决定全栈自研,目前组测包装备96.8%自研,软件100%自研,全厂专利数量超500件。

与此同时,在排产、生产、仓储、质量管理、设备维护等各个环节,小米重视其生产程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利用IoT、5G、云计算、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小米智能工厂做到了数字化场景全覆盖,生产现场的智能装备和物流装备数据都可实时采集,持续赋能质量、成本、交付的相关指标优化。

        目前,小米的智能制造体系正在向整个制造行业不断输出和赋能。对外赋能只是小米作为新链主身份迈出的第一步,在供应链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之后,小米更希望与供应链企业一起共同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