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京,特别是成为“双奥”之城后,首善之都、人文之都、科技之都和绿色之都的城市形象定位愈加鲜明,它们共同构筑了新时代北京城市文明的内核。
文/张恒军
北京历史源远流长,三千年的城邑史,八百多年的首都史。北京属于那种城市,它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文化吸引。它永远古老而又恒久新鲜,同时是历史又是现实,有无穷的历史容量且不乏生机,诱使人们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因此,文学史家赵园说,如果说有哪一个城市,由于深厚的历史原因,本身即拥有一种精神品质,能施加无形然而重大的影响于居住、一度居住以至过往的人们的,这就是北京。
据《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国内地城市北京、上海凭借绝对优势占据榜首和榜眼。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提及“北京”总能让人想到很多,已经不单单指代一座城市。北京,同时又比任何其他中国城市抽象。它的文化性格对于无数人,早已作为先于他们经验的某种规定,以至它的形象被岁月厚积起来的重重叠叠的经验描述所遮蔽而定型化了。这里又有作为巨大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确定意义的北京。
做好中国城市文明对外传播,向世界如何推介北京?是典丽堂皇,幽闲清妙?是古城氛围,神秘莫测?还是有教养,温文尔雅?总之,存在一种“京味”。今天的北京,特别是成为“双奥”之城后,首善之都、人文之都、科技之都和绿色之都的城市形象定位愈加鲜明,它们共同构筑了新时代北京城市文明的内核。
一、首善之都
美国教师迈克尔·麦尔在《再会,老北京》中说,1997年,他作为一名“中美友好志愿者”的服务期已满,就来到北京,继续教英语。“在‘乡下’待了整整两年之后,北京于我,简直就是个国际大都市。当时,这座城市也和其他中国城市完全不同。在这里,市中心并不是一条条空荡荡没有人情味的宽阔林荫大道和千篇一律的公寓与写字楼,而是一片片相连的中央湖区,周围修着各式各样看上去十分亲切的建筑,以及将它们联系起来的胡同。一条胡同的宽度一般和两边四合院院墙的高度一致。四川有着起伏的丘陵,其间穿插农田和开阔地,天空中总是飘着阴云,一年到头难见阳光。而北京则处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头顶的天空总是清澈而高远,这里的气候总让我想起自己的故乡明尼苏达。我还在这里邂逅了未来的妻子。我对北京的感觉,一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一见钟情。”
北京自公元1153年成为“都”以来,一直围绕着“都”和“城”延绵发展。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首善是北京城市治理的价值诉求和根本遵循。“首善”就是以自己的优秀和善行,在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史记·儒林列传》曰:“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自古以来,北京就是“四方之标准”,是全国治理的表率之都、风化之首。正如雍正皇帝所指,“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首善之都的形象定位,充分彰显了“大中国”的精神理念,不仅要求空间规划和城市管理相契合,有着明显的古代政治文化痕迹,而且要求政治性原则始终置于首位,安全、稳定是第一要义,其余所有治理行为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023年1月4日,北京老牌百货地安门商场重张迎新,为中轴线申遗增添一抹亮色)
《平安中国蓝皮书:平安北京建设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度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评估总得分为87.55分,处于“优秀”等级,能满足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部门的安全需要,能够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2022年,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全面践行了“绿色、安全、精彩”的承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明确表示,北京冬奥会闭环内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回首过往,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一带一路”论坛……所有重大活动、重大会议,北京都会交上一份绝对安全的答卷,充分体现了“安全之都”的“首善”高度。
近年来,北京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突破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指导,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遵循,以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为主体引导,充分发挥社区议事厅、居民议事会、“村民说事”等平台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北京社会治理模式。目前,北京12345市民热线自上线以来共计受理民生诉求达到1亿+,解决率和满意率也达到了94%、95%,并创造性地推出“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等治理模式,在解决“大城市病”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北京市政府重点构建以责权共生为依托的协同机制,提高全员参与的治理合力,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社会组织、小巷管家等角色优势,全面调动群众积极性,以持续完善制度规范为保障,深层激活城市治理内在活力,夯实首善之都的框架根基。
二、人文之都
北京是开放的、智慧的、包容的、现代性的、数字化的、世界性的,等等,所有的说法和命名都没有错。朱必松就此总结,北京,是董家林与永定河的北京,潭柘寺、法源寺、天宁寺与萧太后河的北京,离宫苑囿与燕京八景的北京,郭守敬与马可·波罗的北京,阮安与明长城的北京,恭王府与东交民巷的北京,袁世凯皇帝梦与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爱情的北京,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复杂化的北京,正阳门火车站和老舍的北京,骆驼祥子与文化人、艺术家、北漂们的北京,“粱陈方案”与“国庆十大建筑”的北京,海子以诗歌赊酒与“地下室”里国际倒爷的北京,长安街与北京天际线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京新机场的北京,数字化的北京和智慧城市的北京。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像北京这样包罗万象,像北京这样博大深邃、包容和充满着奇迹,也没有像汪峰歌词《北京、北京》所吟唱的:“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这就是北京的人文。
人文是北京现代城市文明的思想内核与创新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北京文化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北京通过文化政策细化、文化空间优化、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体验强化、文化传承赓续,成为具有较强民族特性和国际感召的人文之都。
2023年,北京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用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庆成宫整体院落腾退等48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社稷坛等15处遗产点焕发生机;大力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面向社会开放;445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亮相;“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完成;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11部文艺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数量连续三届居全国首位。北京扎根文化土壤,全面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新空间、新场景,进一步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北京活力”。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出台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7万场,营业性演出突破4万场;新增11家博物馆备案、27家“类博物馆”挂牌。
随着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北京持续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国际文化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拓宽北京人文之都的辐射范围和价值边界,打造全球文明互鉴、文化交流平台,塑造引领文化潮流、促进文化创新的国际品牌,在讲好北京现代城市文明故事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北京非常鼓励广大民间力量参与国际传播,从不同角度入手讲好多维、真实、精彩的北京故事,积极举办“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大赛、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青年北京论坛等活动,创新叙事体系,扩大北京国际“朋友圈”,让更多人感受北京人文之都的无限魅力。
三、科技之都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谁能抢占科技创新先机,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与路径选择。新时代,北京充分整合优质资源,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在前沿技术创新、未来产业引领方面形成了比较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之都。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3》增刊报告显示,北京已经成为全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第一的城市,并连续两年位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名榜第三位。
2023年,北京加快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颠覆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北京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加快颠覆性技术培育发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向中关村示范区全域推广,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增长超过30%;怀柔科学城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16个科技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合作、校城融合,研究型医院等一批项目建成启用;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超过270个。
(2024年3月27日,北京突破怀柔科学城统领融合发展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除了科技创新硬件上的突破引领外,北京还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软件上的下沉应用,全面推行“文化+”战略,通过技术赋能文化,深层促进文化创新活力的持续释放,以及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2023年,北京在首钢园区升级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老旧厂房创新迭代,深层激活存量资源的活力,衍生了北京坊、隆福寺、郎园等文旅新地标,成为北京文化消费的新引擎、新突破。另外,北京积极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园区服务革新和数智转型,新增6家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文化+科技”方面形成了新的范式引领。“故宫以东·城市盲盒”数字体验空间正式落地王府井,北京坊成功上线全球首个“5G+虚拟现实”智慧商圈,沉浸式文艺演出、虚拟化艺术展览、元宇宙文化生活节等不断涌现,形成多元化、动态化、跨界化的融合发展“北京样本”。
四、绿色之都
美国教师迈克尔·麦尔常常看着窗外的景色,心中十分舒畅。一片青砖碧瓦的斜屋顶静谧安详。有一天,他让孩子们数数所有能看到的树,没有一个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纵横交错的斜街和胡同两边种满了白杨、三角叶杨和松树;四合院里则常见柿子树、枣树、李子树、樱桃树、山楂树和胡桃树。即使是在微凉的早秋,俯身望去,也是一片灰色屋顶与绿色树叶交织成的海洋。
绿色发展是现代化城市文明演进的时代趋向和应然结果。当前,绿色化、数智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两翼”,双方的协同发展,对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演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促进意义。北京在绿色产业、绿色生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形成良好示范,为绿色化、数智化的共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4年3月27日,北京突破怀柔科学城统领融合发展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2023年,北京先后印发《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北京市低碳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持续深化、细化绿色低碳建设方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国家绿色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结果显示,在81个试点城市中,北京凭借试点改革进展快、重点任务完成度高、创新实践行动多等优势,取得了排名第一的成绩,绿色产业建设和绿色城市发展效果显著。发布全国首个针对车用氢能碳减排的方法学,鼓励相关企业牵头,利用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对碳排放量、减排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成为我国首个具有落地资格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氢能减排项目,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另外,北京创造性推出“MaaS出行 绿动全城”活动,各大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公众可灵活选择碳普惠平台进行注册,通过低碳出行获取碳减排量,然后可将其用于各种公益性活动,或直接兑换购物券、会员优惠、公共交通充值卡等。截至2023年底,该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近500万人,累计出行人次突破4亿,累计碳减排量数十万吨。
2023年,北京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开展扬尘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措施,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克服沙尘天气和疫情之后社会活跃度回升等因素影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次优水平;强化城乡水环境治理,完善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八年回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7.3%,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目标要求,雁栖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野鸭湖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加快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成功创建全域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44.9%;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一批郊野公园对外开放,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65个,62%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千园之城不断扩容。
《北京传》的作者邱华栋在后记中写道:“在我看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人创造了城市,但城市自己也在不断地生长,这座城市的生命比一个人的生命长很多,人是城市的过客,但人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构成新的关于城市的记忆。”的确,以面向未来的姿态读这座城,首善之都、人文之都、科技之都和绿色之都,最终将北京打造为和谐宜居之都,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典范之城,以及中国城市文明对外传播的标杆之城。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成果,批准号:23AXW004)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