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业财融合相关问题探析

2024-05-16

摘要:新形势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财务管理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经济稳步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相融合,更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建设。本文简要概述业财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立足于国有企业业财融合实际情况,提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相关问题;探析


王林林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引言

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国有企业业务发展、经济投资、风险把控、企业决策等各项内容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内容的融合,不仅是提升国有企业应对风险能力、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从目前国有企业发展实际来看,企业财融合效果不够理想,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推进业财融合工作的有效落实,是国有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业财融合概念及重要性


简单来讲,业财融合是指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国有企业核心运营活动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融合,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参与到国有企业经营环节当中,了解国有企业各项业务数据和具体情况,对于新形势下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如图一)。业财融合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国有企业各项决策的制定离不开财务数据的支持,只有在全面了解国有企业经济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够对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投资领域形成清晰的认知。而在财务与业务分离阶段,财务管理人员难以及时获取业务经营的相关数据,只能依据片面的信息和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和预测,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数据。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管理部分将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全面掌握业务数据,经过分析把握国有企业真实情况,以便于为国有企业决策提供更具有价值、更科学的建议和参考。


业财融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部门对于企业业务情况和市场发展更为了解,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动态为企业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议,优化企业资金结构,充分发挥企业自己的最大效益,实现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集团于2014年开始施行业财融合建设,直到2019年海尔集团正式发布“全球首款AI+IoT业务ERP”,实现了“业财”双引擎的全面拓展。通过分析业财融合后的数据可以发现,海尔集团在2019年—2022年期间的总营收(图二)始终处于增长状态,由此可见,业财融合对于推进企业经济稳步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业财融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市场波动、产品质量、投资研发等多种风险,面对形势复杂的市场环境,强化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是保护国有企业资产的重要前提。在业财融合模式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部门将参与到业务经营的全过程,能够随时对国有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和判断,帮助国有企业快速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可能隐藏的风险。在业务开始前对业务风险展开评估,在业务执行过程中对业务各项经济数据进行动态监控,在业务结束后对指标进行分析和回顾,全方位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保护和防控,以提升国有企业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提高国有企业面对风险的反应速度。例如,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队,为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水平,积极推进业财融合工作,提前预设财务控制节点,将审批要点提前编入财务信息系统,利用系统进行审批的优势,实现了备用金个人定额、部门总额动态管理的系统“自动控制”,从源头控制了资金风险。


2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业财融合相关问题探析


2.1国有企业业财融合推进工作缓慢

面对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国有企业逐渐意识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构建业财融合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并积极推进业财融合的落实。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业财融合工作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国有企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缺乏优越的环境,国有企业员工对业财融合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国有企业财务人员参与业务工作并属于自身的工作职责,由于工作内容的差异也很难理解业务部分的工作内容,了解其工作模式;另一方面,业务部分人员的工作重点则集中在业务销售、生产等方面,致力于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与财务部分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导致业财融合工作仅停留在表面,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2.2国有企业业财融合人员综合能力较弱

业财融合工作不仅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财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市场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树立全局观念,为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建议和参考。但目前国有企业参与业财融合工作的人员综合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国有企业经济结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忽视了对业财融合人员的培训,没有针对国有企业业财融合工作内容完善人才配置,对国有企业人才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使业财融合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2.3国有企业业财融合保障制度不健全

建立长效机制是确保国有企业业财融合工作持续推进和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但部分国有企业经常出现业财融合后继力量不足,业财融合工作执行力减弱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未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首先,国有企业没有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导致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互相推诿情况;其次,国有企业未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受阻,影响业财融合的工作质量;最后,国有企业未建立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对业财融合工作的落实情况缺少评估,容易使相关人员放松工作警惕,不利于业财融合效果的提升。


2.4国有企业业财融合信息化建设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有效改变了原有的财务工作模式,提高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业财融合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处理和分析更多的数据,更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部分国有企业信息技术基础建设不够完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速度较慢,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交流成本,增加了各部门的工作压力负担,不仅影响业财融合进度,同时还会降低各部门原有的工作效果。


3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业财融合发展策略


3.1提高国有企业员工思想认识,优化业财融合运行环境

国有企业业财融合工作的推进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国有企业内部员工对业财融合具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到业财融合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国有企业管理层,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措施,调动员工参与业财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业财融合提供优越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国有企业管理层要加强业财融合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组织专题学习、真实案例分析、部门讨论等方式,让员工了解业财融合的实质和具体流程,从思想上认同实施业财融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加强对业财融合工作情况的反馈,肯定员工在业财融合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从而激发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员工有更多动力继续推进业财融合工作。


3.2重视国有企业人才培养,提升业财融合团队质量

培养优质人才是国有企业推进业财融合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国有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有企业要正视人才的积极作用,做好业财融合人才团队建设工作,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工作团队综合素养的提升。首先,国有企业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国有企业要对当前企业人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工作能力等进行详细全面地分析,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找到企业人力资源的短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其次,国有企业要丰富人才培训内容和方式。例如,可以根据国有企业员工的入职情况开展入职培训、在职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根据业财融合需要开展财务管理知识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业务流程培训等,以保证国有企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可以适应业财融合需要。最后,加大优质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对应聘人才的评估,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和质量。


3.3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推进业财融合有效落实

针对业财融合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这一问题,国有企业要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从多个层面落实制度保障。首先,国有企业要制定岗位责任制。由于业财融合所涉及的部门、人员、工作内容较多,国有企业必须明确不同岗位和人员工作内容,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根据岗位职责进行考核,以强化业财融合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沟通管理机制,对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流程进行明确,使业财融合工作更加顺畅和科学,极大地提升了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和工作效果。最后,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奖励机制。国有企业要定期对业财融合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进一步合理约束业财融合人员的行为和意识,确保其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国有企业要结合监督考核结果对业财融合人员进行激励,进一步提升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业财融合工作的顺利实施。


3.4重视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化业财融合工作方式

信息化技术在国有企业业财融合领域的应用,对于提升沟通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减轻工作负担等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国有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等问题,国有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为业财融合提供更高效的方法。首先,国有企业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引进优质的信息系统,为业财融合工作提供设备保障。其次。国有企业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和传输系统,便于各部门将自身的信息进行快速上报,简化原有的数据传递流程,便于财务部门快速查找和获取相关业务数据,提升了部门间的沟通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国有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减少数据统计的误差,为国有企业决策和战略布局提供更科学的、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帮助国有企业规避投资风险,有利于国有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例如,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在全面推进“业财融合”过程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预算向精准转变、控本向事前转变、服务向智能转变、财资向立体转变、业财向融合转变、发展向生态转变”六个模式转型升级,有效保障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业财融合进程是国有企业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国有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国有企业要加强思想理念的转变,强化对员工的宣传教育,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为业财融合提供优质的环境。同时,要重视业财融合工作人员的培养,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养,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以明确岗位职责和具体流程,使业财融合逐步向规范化、流程化发展。最后,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对推进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积极意义,构建财务信息共享体系,搭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提升国有企业工作效率,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郝晓燕.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业财融合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20(14):110-111.

[2]邓胜男.试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开展策略[J].上海商业,2023(10):139-141.

[3]胡静.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业财融合相关问题探讨[J].财经界,2023(13):129-131.

[4]陈琼.国有企业业财融合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24(08):14-16.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