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征:为当代文人书法注入新活力

2024-05-16

        文/王世明

        王长征,诗人、书法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文化创意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华五千年动画工程促进会碑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乡土文化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肯塔基孔子学院特聘艺术家,香山智度书院秘书长。迄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入选百余种选本,出版诗文集多部,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日、韩等多个语种。入选多个展览,书法作品在美国、法国、西班牙、韩国、北京、香港、澳门、江苏、福建等地展出。现居北京,主编《中国汉诗》。







         近日,“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书法美术作品展”在北京、莫斯科两地同时开幕,共同见证了中俄两国艺术家精彩纷呈、交相辉映的艺术盛宴,无不令人欢欣鼓舞。在一幅幅技艺精湛的参展作品中,青年诗人王长征的书法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这是一幅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充满当代文人气质的好作品。




艺术家名片 王长征




        与王长征相识已有六年之久,他是中国当代诗坛优秀的青年才俊,不但诗写的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诗坛90后诗人的领军人物,而且书法蔚为大观。2019年,“首届当代中国作家书画邀请展”在江苏省太仓市举办,吉狄马加、欧阳江河等名家的书法作品均列其中。前来领略当代作家诗人艺术风貌的观者甚多,大家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王长征的书法作品之上。其他人的书法作品大都以经典古诗词为书写主体,王长征的书法却另辟蹊径,无论是内容还是书写风格都颇具特色。他参展的作品是《沿着河,拿着馍,渴不着,饿不着》,这是一幅看似非常通俗的句子,却有一定出处,曾在安徽、河南一带流传甚广,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当年带领兰考人民开沟挖渠、植树种草,经常将这句话当作口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种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写照。王长征此次参展的作品,尺幅是最大的,高180cm,宽49cm,包含隶书、篆书、草书等三种字体,有些字的技术处理上,采用浓墨、粗笔,显得敦实厚重,同时又穿插一些较为灵动的枯笔,彼此之间互相嵌合,达到阴阳平衡,在展览现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应,彰显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王长征是一名诗人、作家,丰富的人文底蕴造就了其书法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人们对文人书法的理解往往存在误区,认为文人书法缺少历史依据和书写技法,其实文人书法是一个丰沛的概念和文化高度的象征,是指中国传统文人在文学创作和毛笔书写两个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当今许多书法家的作品在内容上往往千篇一律,到处都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之类常见词语,在原创性上较为欠缺。而文人书法则不然,作品常常能够符合场景和心境进行独到的创造,具有一定思想情感意趣和审美意义,这就要求文人对书法的专业性领悟,选择的眼光、临写的精致、书写的自如。文人与书法须臾不分,文人即书法家,书法家即文人,这已经作为传统延续一千多年。文人书法颇具文化内涵,其表现形式多样,这些充满个人化的毛笔书写,具有思想记叙、情感传递、教育启发等太多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王长征的书法具备文人书法特质,首先他具有扎实的传统书写功力,其次有专业的书法判断能力和相应的文化素养。其文辞优美、墨香四溢,其书法典雅凝重、墨趣生动,具有独立的生命价值和文学理想,浸透着无尽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信息。书法之外,阅读王长征的诗歌亦能感知他激荡的生命波澜、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超凡脱俗的高贵气质以及社会责任担当。他用毛笔书写人生况味,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激情跃然纸上。据我所了解,在一次国际性艺术交流活动上,有位来自意大利的女油画家向王长征求字。王长征问她想要什么内容,意大利女油画家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当时命题“气若幽兰”,王长征却认为此词虽好却被滥用,无法显示出文人书法的特质,他当即创想,挥笔写下了《你好看,我喜欢》六个榜书大字。这几个字通俗易懂,而且值得玩味,一时之间竟赢得无数掌声,也让女画家满意而归。

这种率真随性的书写体现了王长征的真性情。据了解,他自幼习书,少时,像王羲之一样临池戏墨,没有纸张就在院子里书写。《好大王碑》《乙瑛碑》《泰山碑》《曹全碑》……那些充满天真烂漫、粗壮厚重的线条来回飞舞,编织着一个少年斑斓多彩的艺术之梦。小小的院子里,地面上、砖头上、树上、水泥柱……都留下斑斑墨迹。每有客人前来,无不惊赞于满院墨香。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冲刷一个个灵动的书法线条,挟裹着黑色的水流,跳跃着、奔腾着朝村塘流去。王长征幼时学书,没有受到严厉的要求,以玩耍为主,让孩童天性与艺术本真巧妙地融为一体,正因为没有像填鸭式教育令人痛苦,这让他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因此渐入书法艺术门径。


        从王长征的书风中,能够感受到他对经典碑刻有过专习,是个从帖中走出来的书家,其作品无论法度、功力、立意,都历经了入帖到出帖的过程。赏读其一幅幅书法新作,找寻不到摹仿的痕迹,却能感受到一幅幅作品力透纸背,穿越岁月,从历史和经典中走来,并在边研、边悟、边养中融古贯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符号和笔墨情调。我想,一个书法家在继承传统书写基础上又能另辟蹊径实属难得,从入帖到出帖,要经历一个茅塞顿开、脱胎换骨的蜕变转折。从王长征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他的聪明与悟性、性格与性情、自信与创造,也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与艺术创造,使他的作品在历经了入帖到出帖、入俗到脱俗的蝶变后,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面貌和艺术观照,构成了他书法作品独具魅力的正大气象。


        王长征北漂十年,在京城很容易显露才华,但他的书法被人发现却充满奇遇。身边的朋友大多知道他的诗歌之名,先后斩获全国多项诗歌大奖,成为中国诗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苦练书法,这是因为他自认为没有达到“拿出手的水平”,一直低调着。直到几次笔会活动,他看到别人在写字,感到自己的水平展示出来也不算很丢人,便开始尝试着书写,没想到一鸣惊人。2015年,他前往河北省某县参加笔会,作为年龄最小的一位,他的书案被安排在最靠外面的位置。当时,该县主要领导都在现场,要求当地书协派出精锐与“京城名家”交流。没想到,该县书协主席带人走到门口,首先经过王长征的案头,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作长时间停留。县委书记要求他动笔,该书协主席看到王长征在用笔、结字、章法、墨法上的表现,以及对作品浓、淡、干、湿、轻、重、缓、急、枯、润等多方面的驾驭和把控,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下笔。直到在该县县委宣传部长多次催促下才绕场一周,看到其他书家循规蹈矩的作品这才动笔。正因为当地书家的无声赞叹,让王长征成为全场最受关注的书法家,他也因此增添了展示信心。随后,在多次中国诗人作家的艺术交流中,但凡有动笔机会,他都没有错过。他的书法作品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喜欢用大笔写大字,往往尺寸最大,字数较少,能够充分体现笔画的粗重,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压迫感,笔势上成为当代文人书法的典范。他曾参加第二届当代中国作家书法邀请展,受到《扬子江诗刊》的关注,作品发表在《扬子江诗刊》。不久后,在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扬州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诗人书法联展”上,王长征的作品再次入展。


        在美国西肯塔基孔子学院特聘艺术家书画艺术展中,王长征的书法作品连续多年入展,并作为该院教学范本,供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朋友学习借鉴。他的书法作品还相继入展福建省文联、中国名家联合书画艺术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华人艺术家作品展、华北电力大学百年党庆作品展等多个展览。近日,他将应邀前往韩国首尔参加“世界艺术博览会”,其两幅书法将在展会亮相。


        王长征的书法创作颇得一代书杰赵冷月先生晚年墨品真趣,其作品于碑帖的粗犷豪宕中独具只眼,取其质朴古拙和先锋书法率意天真之趣,用墨雄浑质朴像酣畅大气的贵族音乐,走笔灵动如纸上的舞蹈,在形意上大胆创造,从高古处觅见真境,苍劲有力,绝去斧凿,随意峻落,触笔成趣,天质森然,将枯湿浓淡的精微墨法融于其中,碑帖互补,笔墨共济,妙墨肆意,意趣横生。其书法作品收藏于中外各地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场馆,多次为寺庙、茶馆、酒店题写匾牌、对联,倍受人们喜爱。


        当下,中国书法界多元杂糅的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发生碰撞,王长征敢于一改“方正规整、恪守不变”的创作风气,追求“去除繁华回归生命本真的拙朴之境”,这对于仍在成长之中的王长征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挑战。王长征书写的“解构”与“新生”,无形中成就了他作为一个当代文人书法家应有的时代精神。


(栏目责任编辑:于雪晶)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



王长征书法: 晨

尺寸:138cm X 69cm。



王长征书法:执两用中守中致和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尺寸:180cm X 49cm。



王长征书法:青山看不厌 流水趣何长

尺寸:180cm X 49cm。




王长征书法:沿着河拿着馍 渴不着饿不着

尺寸:180cm X 49cm。



王长征书法:通灵

尺寸:180cm X 49cm。



王长征书法:夙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

尺寸:180cm X 49cm。



王长征书法:苔石随人古 山花拂面香

尺寸:180cm X 49cm.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