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业文化》记者 明贵栋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新质生产力,通过协同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推动传统生产力跃升为新质生产力。
(第四届消博会)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经济数据。2024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3%,这一增速超出了市场预期的4.9%,也高于去年四季度的5.2%,显示出中国经济在新的一年里迎来了一个强劲的开局。尤其是制造业投资的强劲增长和服务业消费的持续修复,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内外需求的同步回暖。一季度GDP数据开门红的背景下,为提升我国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首季“开门红”,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增长迅速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并围绕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等领域做出了具体部署。
今年以来,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多点发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我国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27亿元,同比增长4.7%。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3.7%,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数据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实现了首季“开门红”的好态势,文旅市场、新能源汽车、电气清洁能源等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实现快速增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135届广交会)
新业态消费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今年以来,在数字消费、健康消费、国潮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消费不断涌现,为支撑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假日经济到春日经济,各种场景式消费不断创新,居民消费加快从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特别是文旅消费热度不减,绿色消费、备受青睐,这其中孕育着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新模式新业态消费正在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比如从热衷奢侈品到去折扣店购物、从追崇进口转向国产;健身、旅游等服务消费明显增加;平替消费、反向消费受到追捧等等。从消费发展趋势看,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打通制约消费的堵点痛点,是现阶段优化消费环境的重点。从统计数据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今年的前2个月,数字音乐、节能洗衣机和滑雪装备等数字、绿色和健康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95.1%、167.5%和66.4%。马面裙、国风香水和新中式首饰等国货“潮品”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6.3倍、4.2倍和1.7倍。
“新中式”服装尽显国风雅韵,年轻人消费求新求变
无论是在刚刚过去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还是五一假期期间,“新中式”服装和“新中式”穿搭,处处尽显国风雅韵,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流行的“新中式”服装和”新中式“穿搭一直火爆到当下,依然热度不减。
记者了解到,“新中式”服装和“新中式”穿搭既保留了传统服饰的优美线条、精致工艺和浓郁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时尚的简约、大气和个性,既温婉大气又时髦时尚!比如,将中式元素的刺绣、盘扣、水墨晕染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无论是旗袍、马褂类的独特版型,或是挺拔利落的小立领,或是彩绳编织的盘扣、古典雅致的刺绣……这些国风国潮元素对年轻人群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消费“新中式”服饰的订单量同比提升195%,其中马面裙的订单量同比增长841%,汉服、宋锦外套、香云纱服饰的订单量同比增长分别为336%、225%、112%。另外一家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新中式”风格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700%。其中汉服品类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近300%,马面裙商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0倍。
“新中式”的火爆热潮,反映出消费者审美的升级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同时也彰显出我国年轻一代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的自信。据中国服装协会专家分析,“新中式”服装和“新中式”穿搭成为今年春夏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国风潮”未来还将持续引领独特的潮流。
(马面裙)
后疫情时代,体育消费步入快车道
春暖花开、生机勃勃,正是户外锻炼的好时节。记者从北京的商场看到,速干衣裤、冲锋衣裤、抓绒衣物、登山鞋、跑鞋、运动鞋、溯溪鞋等等户外运动装备销售火爆,新款式很受市场欢迎。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以周边城市为主的轻量级户外游很受欢迎,涌现出了一批批专业的徒步俱乐部、登山俱乐部、野营俱乐部等。后疫情时代,大家更愿意亲近大自然,加强锻炼,放松身心,带动了体育运动相关装备的销量大增。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预计到202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38.5%,体育消费正步入发展快车道。
“中国智造”“争奇斗艳”,新质生产力激扬经济新活力
新时代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了由要素投入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我们欣慰的看到,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引擎,正激扬起中国经济的新活力。在刚刚过去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新能源汽车是最大的亮点。20余款当前市场最热门的新能源汽车,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开始为期两天的续航和智驾能力测试,充分展现当前主流新能源车的顶尖技术水平,“中国智造”的魅力越来越大。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增长超过30%。仅3月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41.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6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认为,这既显示了中国消费领域持续活力,也呈现出消费发展的新趋势。
不光是新能源汽车亮点纷呈,高新技术产品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竞相亮相“争奇斗艳”。比如,中国科技企业带来的全屋智能及数字科技应用场景,给消费者带来沉浸式、个性化的全场景智慧体验;搭载高性能伺服关节以及全方位感知系统的人形机器人让人耳目一新……消博会上的“新、奇、特”是我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透露,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明显回升。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较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
消费增长迅速,清洁能源再成热点
记者注意到,除新能源汽车、数字科技、文旅市场等消费火爆外,电气清洁能源消费正成为能源大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流经中国四川境内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汇聚了丰富的水力资源,众多水电站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四川水电装机容量超过4个三峡,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来自四川。同时,川西高原还正在建设大规模的光伏发电基地和风电基地。
据统计,一季度,四川省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电气清洁能源消费增速大幅高于煤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仅增长0.1%,以较低的能源消费量支撑了经济较快增长。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约3.3亿千瓦,总装机达到29亿千瓦、同比增长12.9%。尤其引人注意的是,2023年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年内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这也超过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此前“2023年全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达到2.5亿千瓦左右”的预估。能源消费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从新增电力装机体量来看,我国经济总量在不断的增加,经济发展步伐稳健。
根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数据,中国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等指标上的进展落后于预期。因此,今年各地是否会在这方面有所追赶动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已是定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分析能源消费结构时认为,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国内能源工作的两个核心主题。
(新能源汽车)
既要“保”又要“减”,挖掘消费潜力
让老百姓敢消费,既要保就业增收,还要有效的“减负”。
当前,我国正以更大的决心推进“减负”: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纳税人可根据家中老年人和未成年子女的实际情况,享受相应的税前扣除,体现了国家对家庭责任的认可和关怀。)、启动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进一步扩大医保基金使用范围等等,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就业增收,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挖掘消费潜力的根本。我国正探索以有力有效政策弥补市场不足,如对招收毕业生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着力稳住就业大盘。今年,全国春季招聘市场需求稳中有增,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超3.6万场,发布岗位2900万多个。
无论是花大气力增加专场招聘会,还是密集发布稳企拓岗新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等等方式方法,各地都在全力以赴,多渠道促进就业增收,有了就业增收才有了消费动力。
“以旧换新”激活“一池春水”,消费需求正在不断释放
近日,国务院对外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政策激活了商家的“一池春水”,消费需求正在不断释放。记者梳理发现,当前,河北、宁夏、福建等多地已明确开展汽车、家电等促消费活动,计划或已在推出政府购车补贴、消费券,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以居民消费占主要支出之一的家电行业为例。不少家电企业已适时推出惠民举措。一家家电品牌的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全系列家电品牌都会参与以旧换新行动,通过自身让利及政策支持,为消费者提供更大优惠。同时,品牌还在手机小程序的醒目位置设置以旧换新入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换新服务。
据了解,2023年底国内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36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有关机构测算,政策将激活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航拍白鹤滩水电站风光)
广交会订单人气双丰收,我国外贸彰显强大韧性
进场排队、等摆渡车排队、合作洽谈排队……刚刚过去的第135届广交会人气十足、热闹非凡,展会规模和参展人数再创新高。本届广交会2.9万家参展企业,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共同见证中国外贸的韧性与活力。
广交会自第101届开始设立进口展,名称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从单一的出口平台转为进出口的双向平台。17年来,广交会助力越来越多海外企业“走进来”布局中国市场,又从这里“走出去”开拓世界市场,彰显中国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动能。
这场盛会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国内供应商还是国外采购商,都不言而喻。
广交会人气满满,我国外贸成绩更是硕果累累。
尽管全球贸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出口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海关总署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今年一季度进出口令人欣喜的数据得益于中国企业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彰显了中国外贸的强大韧性,提振了国人对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信心。
在一季度的外贸数据“成绩单”里,传统外贸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外贸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广东外贸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江苏船舶、汽车及配件等机电产品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浙江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速好于全国。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加8.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5.53万亿元,增长10.7%,占进出口总值的54.3%。民营企业成为引领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是我国高技术产品最大的进出口主体,为外贸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孕育作出重要贡献。
特别值得鼓舞的是跨境电商在一季度表现更加优秀,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也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渠道。
今年一季度,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增长11.8%。跨境电商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共同构成我国三大贸易方式,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持续释放,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
(制造业数字化)
全年经济稳中向好具有坚实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李慧日前在一次访谈中指出,一季度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趋优、质效向好的发展态势。从历史数据看,一季度经济规模占全年经济总量的22%左右。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季度的良好开局,对于完成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进一步落实落地,全年经济稳中向好具有坚实基础。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