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业文化》记者 明贵栋
日前,稳居全球高合金工模具钢生产商前两强,高速工具钢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40%,已经连续17年全球第一的天工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工国际)再传喜讯,天工国际正在攻关工信部发布的2024《重点应用首批次新材料指导目录》中的4项重点科研课题,并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新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
谈到近年来天工国际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时,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指出:“中国制造业要真正做强做大,就必须持续创新,要不断的攻克更多的‘卡脖子’关键技术,这不仅需要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也需要政府的长期、稳定支持。”朱小坤说,解决 “卡脖子”难题并不是短期的事情,需要一大批科研团队为之不懈奋斗,需要企业的长期坚持和对实业持之以恒的专注。
朱小坤相信,闯劲、干劲、拼劲是民企制胜的精神法宝。天工国际今年将继续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创新,力争在专业级新材料等制造领域,突破更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创新,要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朱小坤在访谈中表示,近十多年,市场对高端特钢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铸造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而新一代的粉末冶金关键技术全部掌握在国外。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以高端粉末材料为母材的高性能工业切削工具生产链,成为唯一一家全粉末系列切削工具生产企业。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对大型一体化压铸模具用材的需求,2023年,天工上马7000吨快锻项目,全面满足了国内、国际新能源汽车行业顶级公司对一体化大型压铸模具用材的整体需求,并与东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宁德时代签署‘一体化大型压铸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联合体’,共同拓展新技术新应用领域。”朱小坤说。
接下来,天工国际将进一步攻克粉末冶金的更多技术难题,让更多“大国重器”领域中能够用上国产技术。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力争在专业级新材料等制造领域突破更多“卡脖子”难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只要掌握核心技术,世界就离不开中国制造!只有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才能为强国战略作出新的贡献,我们会继续努力。”言语中,朱小坤充满自信。
心无旁骛铸就大国工匠
“怀揣梦想,带着执着,打造行业最优质、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是我的永远追求。”朱小坤说,经营企业43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国新材料知名民营企业,我们是以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实现产品结构、生产方式的全面转型升级,实现实业报国。
“和江苏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我们是依靠工匠精神起家。”回忆起当年的创业历程和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朱小坤感慨道:“我就喜欢做自己懂的事情,用工匠精神心无旁骛做实业。43年来,我们就是用‘钻’的精神,‘实实在在做实业’,专注于特殊钢、精密切削工具生产链,从来没有将目光转向过那些据说可以‘赚快钱’‘赚大钱’的行业。”
朱小坤1957年出生于江苏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1981年,天工国际的前身——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厂开始尝试产品转型,但始终做得不温不火,一度面临倒闭。彼时,曾担任过生产队长的朱小坤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主动请缨担任厂长。
不得不说,朱小坤的确是一个创业方面的人才。他担任厂长后,就大胆地从银行贷款2000元,带领工人转行做铜拉手、电视天线,为了提高技术门槛,将核心产品定位于切削工具麻花钻,工厂在第二年就实现了千万元的产值。
直到1992年,为了摆脱原材料的限制,朱小坤带领企业延伸产业链,正式进入特钢行业,凭借着极强的研发能力,企业也跟上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近些年来,面对高端刀具依赖进口、高端材料生产技术被国外垄断的情况,朱小坤看到此情此景,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为了证明中国制造的实力,也为了给国人争一口气,他带领全体天工人加快高端产品的国产化,先后研发生产了双金属锯条用钢、以及粉末冶金系列产品等高端产品,打破了多项国外在这些领域的长期垄断。而回顾天工国际高速发展的成功秘诀,朱小坤认为,最关键的就是——专注和创新。
记者了解到,为突破粉末冶金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国际垄断,2019年11月15日,天工国际自主建成了我国首条粉末冶金生产线,生产出了高端粉末材料,该条生产线不仅填补了国内粉末冶金工业化生产空白,先后成功攻克了多项粉末冶金“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并实现了出口。为了满足粉末冶金生产线新品研发及性能测试的需要,天工国际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共同组建了中国首家粉末冶金研究院,为粉末冶金工业化生产线的顺利量产和品种多元化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可靠保证。
挺起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脊梁
在朱小坤看来,作为一名企业家,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是一种责任,挺起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脊梁更是一种使命。再谈到天工国际自主建设了我国首条粉末冶金生产线时,朱小坤说:“外国人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做?我上这个项目就是为了打破国际垄断,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提升天工在该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市场引领权。”
朱小坤带领勤奋务实的天工人已坚守了43年。现在,天工国际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天工国际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工模具钢新材料及及精密切削工具生产企业,亦是中国最大的工模具钢出口商,产品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工业,如航空、汽车、高速列车及石油化工等行业。
朱小坤强调,做事情一定要有目标,否则很容易发生偏移。当然,要实现目标,需要的是不忘初心、心无旁骛,一步步踏踏实实往前走。而心无旁骛、实实在在更多的是专注,要用最初的发心更好地激励自己做好事情,做自己喜欢的、懂的事情,并将之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制造引领世界行业发展。
鼓励人才在生产制造的第一线突破创新
“企业要进步,离不开创新。有人曾经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觉得可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就是一直走在创新和创新的路上。”朱小坤认为,作为民营企业家,将锚定新质生产力,心无旁骛促转型、谋发展,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调整经营模式,力争在专业级新材料制造等领域创新创造、持之以恒,突破更多“卡脖子”难题。
43年深耕行业,让朱小坤深知不管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参与国际竞争,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他希望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能给予企业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强化企业在招才引才用才方面的自主权。朱小坤建议,相关部门在人才项目评审上,可以更多考虑到企业意愿和市场前景,让企业在选才用才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对民营企业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让人才愿意到企业来、企业也留得住,鼓励人才在生产制造的第一线突破创新,实现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
为天工奋斗者必与其风雨同舟
在今年赴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夕,朱小坤亲切慰问了公司身患重疾员工代表,在了解病情和生活情况的同时,送上暖暖的祝福和慰问。
朱小坤说,天工国际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与付出,天工国际永远不会忘记每一位为天工国际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的员工,回报员工为公司发展做出的努力是公司的担当与责任。公司将根据规定,在医疗期内为每一位身患重疾的员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希望每一位身患重疾的员工坚强起来,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祝愿早日康复。
朱小坤强调,办企业就是办社会,企业就是员工的家,是员工幸福的港湾,员工生活好了,企业才真的好,为社会做贡献,为员工谋幸福是天工国际的办企宗旨。
朱小坤说,天有不测风云,家有暂时祸福,公司将永远关心、关爱每一位员工,天工国际永远是所有天工人的家。在天工国际,进厂不分先后,只要进了天工国际的编制就是天工人;在天工国际,工作不分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责任不同;在天工国际,职务不分高低,为天工国际事业做出努力的都是天工的有功者。
事实上,在天工国际43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正是因为朱小坤不忘初心、心无旁骛,才能带领全体天工人一步步开创出今天的新材料和精密切削刀具产业帝国。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