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投融资运作模式与实务操作探析

2024-05-23

摘要:当前,建筑企业越来越关注投融资管理,并且不断优化投融资运作模式,在实际运营中充分发挥运作模式的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企业根据战略目标和发展需求,精准选择投融资运作模式并切实落实工作,继而取得预期的投资效果,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企业;投融资;运作


曾伍军

(中交西部投资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200)


1 建筑企业投融资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投融资是支撑项目实施和企业运营的重要保障。建筑施工项目涉及大量的资金需求,包括土地购置、材料采购、人工成本等,在没有充足的投融资支持下,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其次,合理的资金运用和投资决策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提高经济回报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再次,良好的投融资管理有助于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稳健发展。通过严格的风险评估和投资分析,建筑企业有效应对市场波动、资金压力等挑战,确保施工项目顺利进行。最后,投融资管理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声誉。稳健的资金管理表明企业具备良好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项目投资。


2.建筑企业投融资运作模式分析


2.1政府发行专项债

政府部门作为实施主体,通过项目收益发行专项债直接用于工程建设。专项债主要通过项目商业租赁、停车场收费、广告位出租等经营性收入及土地出让收入,合理保障偿还融资本金和利息,实现项目收益和融资自求平衡。[1]这种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的项目,通过项目收益偿还专项债的本息,并且是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例如,连徐高铁邳州东站片区停车便利化项目,总投资为13.1亿元,本金为2.1亿元,发行专项债为11亿元,期限10年,年利率3.3%。该项目通过停车场收费、广告位出租、商业租赁、充电桩收费等及土地出让收入测算偿还专项债的本金及利息,实现项目收益和融资平衡。专项债的优势是融资期限长、资金成本低、专款专用,项目实施进度有保障;其劣势是地方专项债额度有限,要求较高,符合发行条件的工程项目受限。


2.2 BT模式

BT模式是常见的工程项目投资模式之一,它是指政府部门利用特许协议引入社会资金并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然后由投资者开展项目融资。在工程项目建设后,投资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工程项目移交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在接收工程项目后通过分期等方式向投资者支付总投资额以及相应的经济回报。BT模式适用于无收益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2]例如,2014年270省道邳州市北段建设项目与山东省台儿庄区接壤,总投资为12.7亿元,建筑安装工程费为7.2亿元。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投标与中标者签订《投资建设协议》,期限5年,其中建设期2年,回购期3年;中标者通过成立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来开展融资活动,从而解决工程建设资金,政府部门从第三年开始以4∶3∶3比例回购。这种模式缓解了当地政府部门的短期资金压力,拓宽了投融资渠道,有效完成270省道邳州段道路资产投资,带动邳州市城区、港口、经济开发区、北部产业带及沿线乡镇的产业发展;同时,作为新增的区域内出省通道,进一步加强苏鲁两省经济和社会的交流,对带动两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这种模式已经不再推广使用。


2.3 F-EPC模式

F-EPC模式是指中标者负责工程建设项目的融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全过程,并负责试运行。通常,在总价合同条件下,施工企业全面负责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等内容。F-EPC模式分为三种方式:一是股权型,一般由项目的承包方和业主方一同出资并成立项目公司,该公司可以通过股权出让、信用借贷、证券发债等方式,为项目筹集资金;二是债权型,项目的承包方向金融机构提交融资的申请,并通过借款等方式为项目提供资金;三是延付型,项目的承包方先开展融资业务,然后在工程建设期间支付一部分的建设费用,剩余的费用由业主方延期支付。例如,麻城市2020年城乡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为21.55亿元,采用股权型F-EPC模式,即中标方以现金10.09亿元,业主方以未来收益和上级补助11.46亿元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运营管理工作。


2.4融资租赁形式

当前,建筑企业往往采取融资租赁模式,通过该模式的有效应用,加强资金供应和投资融资管理,从而取得显著的成效。在银行的各类信贷业务中,主要融资工具是融资租赁,可以为建筑企业投融资运作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从法律层面来看,在融资租赁模式推进工作中要确保承租人对总资金的10%~30%进行有效的筹集[3]。在通常情况下,项目公司将此项资金作为资助租赁保障金或者作为首付款,以此起到租赁风险管控效应。在租赁融资过程中,建筑企业要着重对固定资产和设备等进行有效的评估判断,以此作为融资租赁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同时要通过相关资金支持购置必备的施工材料或者设备,设备的所属权归建筑企业所有。建筑企业及时支付资金或者利息,进而在融资租赁模式推进过程中,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3 建筑企业投融资实务操作策略


建筑企业若想在投融资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在实际操作环节就要针对自身的投融资运作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切实优化投融资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效加强顶层设计和资金支持。在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应有的管控效能,才能确保投资管理取得实效性和可行性。具体来说,实务操作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健全投资管理制度

为确保投融资实务操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建筑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投融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特别是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按照投资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在项目推进的前期,建筑企业有效优化和切实模拟投资,这是十分关键的步骤。在风险模拟方面,建筑企业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的管控,并且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同时,在项目的资金流管工作中,建筑企业要有效加强现金流量表管理,并且结合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加强资金储备、资金供应和资金不足的动态调整,从而体现出所需资金的利用效果。


建筑企业与产业基金机构密切合作,确保各类资金可以得到及时的供应,也可以通过滚动发行专项债的方式,有效置换项目前期投资所需的资金。在融资方面,建筑企业要有效利用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等渠道,降低融资风险。另外,建筑企业要引入多家银行竞争机制,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在市场波动中的议价能力。在资金审批以及利率波动的分析调控方面,建筑企业要设立风险和应急处理机制,同时,在资金的管控和风险应对方面,建筑企业要优化绿色通道开放条件,确保企业在资金审批及利率波动等方面取得更加明显的优势,有效规避资金紧张等问题。


建筑企业切实加强创新发展,有效强化合作贷款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良性运行,建立合作机制和投融资保障体系,确保更多的资金融资渠道融入项目中,从根本上充分体现出投资管理效能,有效应对低利率风险带来的挑战,进而确保建筑企业取得良好的成效,在管理制度的推动下充分体现管理效能。


3.2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配套资金管理

在投融资管理过程中,建筑企业要优化顶层设计,合理匹配资金,着重做好项目的预研预判,进一步强化投资方向的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建设指导性文件。与此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项目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精准性。充分明确投融资的发展思路和要求,并且在既定的顶层设计目标和规划的基础上,有效匹配配套文件和信用措施。[4]重点关注投资领域。切实消除相关领域的发展体制性障碍,进而确保工程项目的相关设施和新产业实现互动发展,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投资市场的活力。同时,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要进一步加大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要注重对融资渠道的有效拓展。在顶层设计得到有效的优化与完善背景下,专项建设资金和施工资金都得到合理的匹配。同时,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风险因素和安全隐患。在资金管理方面,建筑企业匹配相应的专项风险预警机制和配套资金,同时有效优化隐性债务的排查机制,从而有效规避自身可能存在的隐性债务风险,进而使得资金管理工作和投融资管理取得更加显著的实效。


3.3有效优化施工管理

对于投融资管理而言,建筑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效加强施工管理,高度关注合同管理的相关内容,确保合同的内容具备应有的约束条款和法律效力,做好图样的设计和深度完善,使施工图样的具体内容与施工实际充分结合,进而在施工过程中对各类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同时,确保设计费与付款进度直接挂钩,在项目预算和概算编制等方面要体现出工程量的复审和施工图样的动态调整。建筑企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引入BIM技术,充分分析和整合各类物价和材料设备人员的价格波动,改进传统的工程概算方式,进而确保施工管理体现出精准化和实效化,为切实控制资金和有效降低成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建筑行业充分贯彻落实严格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和质量管控机制,着重做好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考核,确保建筑企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具备优秀的管控能力。在提升施工质量的同时,做好成本的控制和造价的管理,这样才能使投融资管理取得更加明显成效,为降低成本和有效利用资金奠定坚实的基础。[5]


3.4强化项目运营管理

在项目投融资运营管理过程中,建筑企业要体现出应有的运营效果。作为责任主体,建筑企业严格按照合同法的具体内容,充分明确项目合同和企业管理的规定,熟悉文件的具体要求和相关规定,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项目运营管理模式、管理策略,充分明确企业的运营管理和资产管理职责,向政府部门和业主提供必要的业绩考核依据,尽量确保政府部门和业主及时向建筑企业支付工程款。此外,建筑企业切实加强风险预警和违约风险管控,优化绩效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有效规避收益不佳等相关问题。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建筑企业要进一步融入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并且聘请相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做好项目管理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建筑企业在项目运营管理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更加良好的管理成效。在投融资方面,科学合理;在顶层设计和决策方面更精准可行,从而为企业的投融资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提供必要的保障。通过项目管理的优化和完善,建筑企业进一步匹配优秀的管理人员,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提升信誉,这样可以使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利润点。有效强化资金供应和物质保障,从而体现出投融资管理效能,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5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建筑企业应从项目启动阶段开始系统识别和分析各类风险。对于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项目延期、成本超支等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量化分析,明确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借鉴过往项目的经验教训,开展风险回顾和总结,从而提高企业整体风险识别和评估水平。建筑企业应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估机制。例如,全面审查和评估每季度或每年存在的潜在风险。这将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风险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评估过程中,建筑企业借助专业咨询机构或内部风险管理团队的专业优势,共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建筑企业可以设立风险预警指标,如资金周转天数、项目进展进度、成本控制等关键指标,并制定相应的警戒线。一旦指标超出警戒线,就会触发预警机制,通过紧急会议、沟通和协商等方式,采取措施应对潜在的风险,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针对不同风险,建筑企业制定不同的应对计划和防范措施,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应对风险。例如,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方面,可以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建立备用资金池;加强与银行及供应商的沟通和合作,确保资金流动畅通。对于项目进展延误的风险,建筑企业采取合适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工期管理工具,以及严格的监督和沟通机制,确保按时保质保量交付工程项目。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有效加强投融资管理,要着重针对当前自身的投融资运作模式进行充分分析,精准有效地选择运作模式,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落实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投融资管理过程中,建筑企业要高度关注实物操作的相关内容,确保各项实务操作更具有系统性、可行性和完善性,使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从而推动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明君.关于建筑企业投资项目投融资模式浅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2(05):55-58.

[2]杨琴,牛永芹,何亚伟.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6):53-54.

[3]邵文静.建筑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3(21):50-52.

[4]何丽明.施工企业投融资管理策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08):179-181.

[5]廖小龙.建筑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产经,2020(06):181-182.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