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星辰
人间四月天,春景最美时。日前,由共青团中央在上海举办2024年“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吸引了30多万名中外青年热烈参与。热情奔放的青年们共同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之美。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汉服的流行趋势愈发明显。无论是在古镇游览,还是在公园赏花,总能看到穿着汉服的年轻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漫步,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传承的青春力量
在2024年“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中国的“国风市集”展出近百个展位,设置了汉制、唐制等精美华服展示,三林龙狮、马桥文化等非遗展示,棋艺、投壶等“打卡”互动以及传统文化节目展演。持续数年的国风消费热潮今年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云肩、马面裙等汉服元素越来越多地被年轻人穿在身上,非遗工坊里三五成群地聚集着观摩学习的年轻爱好者……
在繁华的商业街,一家家汉服店门前人潮涌动,店内更是挤得水泄不通。年轻人在这里挑选着自己心仪的款式,或是明艳的曲裾,或是清雅的齐胸襦裙,每一件汉服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精致演绎。店员们忙碌地为顾客量体裁衣,推荐搭配,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衣食住行“无处不国风”
近年来,国风爆款屡屡出圈,涉及音乐、美术、建筑、家具、服装、美食、日用文创等各个方面,在“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中成为关注热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各类消费场景中重新恢复生机,并日益加深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中,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
作为中国古代裙式的主要代表之一,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的马面裙近年来走出了历史,在新时代被更多年轻人所喜爱,今年带动的消费热潮更是令人咋舌。据《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841%;京东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马面裙等汉服品类京东成交额同比增长已超300%;在全国汉服主要生产销售基地之一的山东曹县,今年一季度马面裙仅网络销售额就近9亿元……
马面裙仅仅是华服新消费偏好中的一个大IP,传统文化元素的风在青年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中,吹向了领域更多更广、垂直更深更细的两个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供给,培育了一个巨大的新国风消费市场,激发年轻人“买买买”。
国风北京故宫卷轴夜空图。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对青年群体来说不再只是一个口号,他们用身体力行来获取审美体验和文化记忆。当传统文化并不全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触碰,可以品尝,可以体验,可以参与,这份文化的滋养便已经开始,这比任何灌输和说教都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当国风开始由外显元素转向内涵式发展,进入了时尚符号阶段,青年群体的消费偏好也进一步拓展到文化旅游、文艺作品等领域。故宫联名的彩妆、三星堆黄金面具造型的雪糕、珐琅与金银错工艺打造的饰品、诗词命名的奶茶……以历史文物和非遗技艺为底蕴,文创产品的品类愈发丰富,年轻人的衣食住行中几乎“无处不国风”。
传统文化魅力折射青年一代文化自信
4月18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发布了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最新运营数据,2023年55家公园仅门票收入就同比增长了约5倍,相关文创、考古研学等文旅消费需求更是大幅上升,再创新高。
在精神文化消费领域,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戏曲、歌舞受到年轻人追捧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任何流量明星。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福建的游神热度刚过,福建泉州的簪花传统又再掀热潮;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90后小生陈丽君,将越剧推上了年轻观众心中的“顶流”位置,同样场场爆满。
安徽省文旅创新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乐指出,传统文化消费持续升温背后,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变化,所折射的不仅是一种消费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年轻人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下,已兼具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偏好和理性认同。
陈丽君越剧《新梁祝》文旅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重大创新项目《数字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显示,“90后”和“00后”持有高度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的人数比例在各代际之中最高。这可能与成长环境有关,相比于其他世代,“90后”和“0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见证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充分享受了物质增长、教育水平提升、城镇化带来的时代红利,因此,专家认为,独特的中华文明民族魅力构成了唤起年轻群体情感认同的天然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连绵不断、历久弥新的文化特质,显著提升了个体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汉服背影 无锡惠山古镇。
听中国故事,爱中华文化
青年一代在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他们听着中国故事成长,爱上中国故事,再自己成为讲中国故事的群体。
笔者注意到,传统文化元素的润物无声,在不断给予年轻人的成长和生活更多精神滋养,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中华民族的国粹血脉就会更加觉醒。
近十年间,我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导向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的视听类内容走上了内容和形态都不断创新、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的发展阶段。以《百家讲坛》为起点,《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诗词大会》等一大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综艺、剧集、短视频、动漫、电影等传媒作品不断成为“爆款”。还有一票难求的舞剧《只此青绿》备受观众青睐……
清明上河园景区(组图)。
我们欣喜地看到,文化正在走进生活,正在深入人心,媒体舆论阵地也找准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达路径,找到了真正吸引年轻人的“流量密码”,年轻人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产品的体验者、创造者、传播者,他们正在赋能中华优秀文化的青春力量,相信将文化自信融入了精神气质的一代代中国青年,终将向全世界输出属于中国的全面自信。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