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雕技艺——古老又年轻

2024-06-26


文/范二


在天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一种“津派蜡雕手工制作技艺”,它不仅在天津独一无二,查阅全国的非遗项目,与蜡有关的技艺也是凤毛麟角。那么,这个蜡雕技艺有什么神秘之处呢?


几千年的跨越


其实,这种蜡雕技艺还真算不上神秘,因为它百分百地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技艺。在数千年之间,它曾辉煌过,也曾沉睡过,但却曾未消失。


什么是蜡雕技艺?简单来说,就是将蜡制品艺术化的技艺,是将蜡制品(主要是蜡烛制品)在赋予它照明、香薰等功能的同时,利用蜡的特性发展它的艺术空间。这回您明白了吧,是不是身边也曾发现过艺术化的工艺蜡烛?但要说蜡雕技艺的历史,那可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目前中国出土的青铜器当中,有不少是用失蜡法制作而成的,而失蜡法的基础,就是蜡雕技艺。因为失蜡铸造要有制模、结壳、浇铸、成型四个过程,这个制模过程就是一个蜡雕过程。


(作品:中国梦梦娃)


失蜡法铸造历史悠久,据资料介绍,公元前3000年的西亚就已经有了失蜡法铸造的乐器装饰物“乌尔王陵七弦琴之兽”。公元前2000年至1780年的埃及也有失蜡法铸造的人像,但在中国,失蜡工艺并没有早期(商周时期)使用的记载。据《唐会要》记载,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然后就是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以及明代的《天工开物》。《洞天清录》为中国文化史上最早专门论述古器物(古玩)辨认的书籍,其中“蜡模”一节中写道:“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如此,器様又加欵识刻画毕然后,以小桶加大而畧寛入模于桶中,其桶底之缝微令有丝线漏,处以澄泥和水如薄糜,日一浇之,候干再浇,必令周足遮护讫,解桶缚,去桶板,急以细黄土,多用盐并纸筋固济,于元澄泥之外,更加黄土二寸留窍中,以铜汁泻入,然一铸未必成此,所以为之贵也。”



(作品:莲年有鱼)



(作品:津津亮)



(作品:荷塘月色)


也许,在春秋晚期甚至更早,中国人可能就已用上了失蜡法铸造工艺,否则那么多纹饰繁琐的青铜器如何制造出来,便是个难题了。一些早期的青铜器,例如纹饰极其繁复的曾侯乙尊盘(属战国早期的东周时期),有学者认为可能使用了失蜡法,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失蜡法是从那时再过一千年之后外传而来。所以,失蜡法在中国究竟起源于何时,还有待更多的考古材料来佐证。不管怎么说,跨越千年以上的历史那还是有的。虽然青铜器铸造在两千多年前就失去了它的地位,但失蜡法铸造工艺却从未消失,至今仍有厂家沿用此法浇铸金属器皿。


近代的复苏


津门蜡雕创始于清朝末年,此时的津门蜡雕已与古代的蜡雕有了很大的不同,蜡雕工匠们同时吸收了泥塑、面塑、青铜器制造工艺等艺术精华,采用天然植物、动物等材料,如蜂蜡、虫蜡、牛油等物质,通过精细深加工,制备成蜡雕原料。它的特性是硬度更强,更耐高温,抗氧化,不变形,不褪色。


清末民初石化蜡刚刚进入中国,当时天津就有几十家民用蜡烛的生产作坊,这为蜡雕技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使产品更有吸引力和知名度,蜡烛作坊的前辈们就开始创作带有图案的蜡烛制品,如喜寿、宗教图案,就这样,津门蜡雕的技艺特色开始逐渐形成,至今已传承到第五代。但此时的蜡雕已不再是单单为帝王将相们制作青铜器而生,它已成为美化百姓生活的手段,也就是以开发用于点燃的工艺蜡烛为主,同时也兼制工艺摆件。



(作品:甲骨山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津工艺蜡烛出口一直是国内的拳头产品,随后逐步将技术扩散到国内许多地区。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第一大蜡烛生产国,数据显示,近年我国的蜡烛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量约占世界蜡烛贸易总量的一半,居世界第一位,这其中与蜡雕技艺的发展进步不无关系。


独到的“五控”工艺


津门传统蜡雕手工技艺,以技术独到和题材丰富而著称。20世纪民国初年,在蜡烛作坊做工的梁文斌,从蜡滴堆积形成自然造型受到启发,逐步摸索出一套蜡材改良和蜡雕技艺。津门传统蜡雕有制胎、翻模、配料、调色、搅拌、加温、冷却、浇注、开模、雕刻、着色以及磨、擦、喷、烫、补等十几道工序,使用天然蜂蜡、虫蜡以及石蜡、牛脂等材料,辅以控配比、控温度、控时长、控力度、控色调等独到的“五控”工艺,使普普通通的蜡变为一种可控的雕塑良材,独树一帜。这项技艺同时吸收了玉雕、石雕、木雕等传统技法,实现从“硬雕”到“软雕”的自由转换,通过自制雕刻专用刀具、模具翻制工具、容器漏斗、搅棒、扁铲,形成了完整的创作流程,传统蜡雕手工技艺也日臻成熟。


到目前为止,在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下,津门传统蜡雕作品,已形成以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宗教主题、当代文创四大系列,深受消费者和国外客商的喜爱。



(作品:文字柱蜡)

20世纪80年代,津门传统蜡雕手工技艺不论是在原材料研制、创作技法,还是题材开发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峰期:天津蜡雕作品《海螺女》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作品被当作国礼送给外国友人,第二代传承人李巨昌曾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蜡雕作品和工艺蜡烛远销美、德、意以及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在天津梅江的蜡雕作品展示室,收藏和保存了不同时期、五代传承人的数百件作品。第四代传承人邓长友、张玉凤的蜡雕作品《梦娃》,成为天津北方文创集团支持开发的项目,宣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邓长友还获得国家标准化资格证书,他被称为中国传统蜡雕工艺“第一人”。


雕艺岂止只有刀


如同我们看到制作雪人用手和铁锹就能完成一样,蜡雕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刀刻一种,虽然刀功雕刻仍然是制作中的主要手段,但结合蜡的特性和前辈的经验,他们又发展出了“内雕、指雕、控温雕”,与刀雕一起形成四大主要技法。



(作品:扭转乾坤)



(作品:全面开放


这后三种雕刻技艺都与蜡的温度变化息息相关。内雕是指在蜡液凝固前完成的内嵌创作技艺,指雕是在蜡液适当温度时以手当刀完成一些刀具达不到的造型,控温雕则是让蜡体在一定温度下灌注形成独特的表面效果。这些技艺的开发和成熟,使津派蜡雕独树一帜。


蜡文化自古至今存续了几千年,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已很少需要蜡烛来充当照明角色,但烛光与火的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抹不掉的人类文明烙印,它仍然在世界各个角落为人们带来心灵的温暖与光亮。在国潮汹涌的新时代,蜡雕技艺也必将焕发新活力,在美化生活和文化旅游领域大放异彩。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