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朦胧》——任景钦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2024-06-05

白鹭园69cmx138cm_已压缩(1).jpg(作品:白鹭园)

/《商业文化》记者   明贵栋

2023年7月18日《难得朦胧》——任景钦彩墨艺术作品平行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报国寺盛大开幕。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巨德先生在展览现场的致辞中对任景钦先生艺术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刘巨德先生说:“吴冠中大师曾评价任景钦的彩墨画称之为难得朦胧《彩墨画》。吴先生的这个评价确实我也有同感。一般的绘画就画的太清晰、太清醒。每一个细节都很清醒,没有模糊性。中国文化的传统它也讲究模糊性,对任何事情不可能完全清楚。科学已经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它的灵活性。任先生他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刘巨德先生认为,在非常高级的绘画里,它一定即讲究清晰又讲究模糊,模糊和清晰是彼此统一的。这一点从吴冠中先生的画中也能看到。吴冠中先生的画最大的气质在本质上是它和描绘对象的精神、灵魂是相契合的。所以他的绘画是有很大的写意性,像人的重新建构的这种方式。任景钦老师从某种程度上,从悟性这一方面他继承了吴先生这一真谛。所以他的绘画,有了他的模糊性。晨光43cmx33cm_已压缩.jpg


(作品:晨光)

刘巨德先生进一步分析认为,任景钦的模糊性和吴冠中先生有不同,给人的感觉是用板刷不断的轻柔的、飘荡的,像在抚摸一个自然的生命体一样在纸上抚摸着、绘画着。他的绘画里寄予了他的情感,还有他的视野,也有他自我的建构。我们看上去一大片一大片的荒野的树林、平山脚下等也好,树木他没有一棵一棵的去画,而是一片片的去画,然后再分出来。这是山啊、水啊,然后再点缀一下。

任景钦老师是一个非常灵巧、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在绘画上继承了吴冠中先生的思想,然后另辟蹊径。刘巨德先生祝愿任景钦老师艺术长青、生命长青!

晨曦69cmx69cm_已压缩.jpg(作品:晨曦)

北京荣宝斋拍卖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刘尚勇评价任景钦的作品认为,真的是一种美,一种朦胧美、一种诗意的美是把西方的艺术理念在中国绘画的土壤中落地,西方艺术中国民族化艺术的融合产生新的艺术种类的代表

据了解,任景钦长期致力于研究油画和国画的创新方式。他独创“朦胧体”彩墨画,推动了中国画由传统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化。

他不满于中国画的僵化程式,不肯“今人画古人”,重复前人的笔墨意境,而是把西洋画的表现技巧创造性地融于中国水墨画中,把色彩和墨相容、相比、相生,追求氤氲、朦胧的景象。突破了中国画以墨为主的传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语音言和艺术形态。

在用笔上他创造性分解地使用大板刷,用湿刷晕染底色,有用枯刷将刷毛解体,“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由此拖出许多细密坚挺、隐显断续的线,再加上聚散缤纷的点,组成重叠深幽的层次,见墨见色不见笔,颇有些点彩画、无笔画、没骨画的韵味,画面显得含蓄而深远,透露着饱满的生命力。

姑苏城外46cmx67cm_已压缩.jpg

(作品:姑苏城外)

任景钦作品的与众不同还在于他独特的“以实托虚”。一般画家大多遵循近实远虚的透视原理,重色在前,亮色在后,以虚托实。任景钦反其道而行之,亮色在前,重色在后,使近物朦胧其形,细部难辨,远景更混沌掩映,莫测高深,使物象隐其逼真而增其迷离。

任景钦还“以背托正”,即在画面的背面浓重着色以厚其滋味,融西洋画的表现力于中国画的意境中,这些与传统的对抗也反映出他对中国绘画的深层思考。

喀什古城69cmx69cm_已压缩.jpg(作品:喀什古城)

任景钦吸收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的用笔和用色于传统的水墨之中,以色破墨淡化墨色、浓化彩色。他尤其爱用灰色或青蓝的温州皮纸和毛边纸作画,在纸的基调上着色,形成或冷、或暖、或凄清、或欢快的感情色彩。他把传统中国画的空白填得满满,在满中求主次、求深厚、求变化、求和谐。

吴冠中曾对这位得意弟子的作品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你现在的画都可以不用写名字了”,并亲自为他写了画评——《难得朦胧》。

甪直古镇69cmx69cm_已压缩.jpg(作品:甪直古镇)

在《难得朦胧》一文中,吴冠中写到:“默默工作的任景钦自甘孤独,一直醉心于荒山与野草,常与牛羊飞鸟为伍,画面日益趋向朦胧深处,呼吸舒畅,心有甘美……”油画作品《网师园》参加中国油画展,并赴印度、埃及、科威特等多国巡展;在悉尼举办“任景钦彩墨展”;两次在泰国举办个人画展

水乡题材画风质朴高雅,浑厚潇洒,我们可以感受到烟雨水乡,黑瓦白墙,渔舟自横,小桥流水,静谧柔美,如入朦胧之梦境。_已压缩.jpg


(作品:水乡题材画风质朴高雅,浑厚潇洒,我们可以感受到烟雨水乡,黑瓦白墙,渔舟自横,小桥流水,静谧柔美,如入朦胧之梦境。)

对于自己的画作,任景钦先生坦言,期望通过自己对朦胧风格的彩墨画创作的研究,呈现中国彩墨画语言在当代多元的艺术语境下的价值重构与图式嬗变,充分展现中国彩墨画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任景钦的艺术成就


艺术家任景钦先生.webp.jpg

(艺术家任景钦先生)

《难得朦胧》——任景钦彩墨艺术作品平行展暨学术研讨会现场.webp.jpg

(《难得朦胧》——任景钦彩墨艺术作品平行展暨学术研讨会现场)

任景钦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延续以林风眠先生艺术作品为主要学术脉络的美学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在探索彩墨画新图式、新语言的课题中所映现出的那种蕴藏天地自然精神的安静与内敛之美中表达出他对生活美的向往、生命美的讴歌,从而彰显出他立身时代发展的热土中,捕捉时代的主题表现宽广而丰富的社会现实,树立为当代画坛不可磨灭的一座丰碑在当下中国彩墨画领域取了突出成就

从人体画到油画再到彩墨画,任景钦在这条艺途上跋涉了三十余个春秋。任景钦一直醉心于山野与丛林,与飞鸟牛羊为伴。任景钦善于捕捉大自然原生态的美,并融情其中。传统的水墨画,通常“以虚拖实”,而任景钦巧妙的将和墨结合起来,采用“以实拖虚”的画法来表现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将西方绘画的表现力注入水墨画的朦胧意境中,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无限的浓情和博爱。

任景钦与恩师吴冠中在采风中合影.webp.jpg

(任景钦与恩师吴冠中在采风中合影)

相伴69cmx69cm_已压缩.jpg(作品:相伴)

创作题材涵盖丛林、园林及北国山村,色调和笔触亦从学院人体基础上转变,逐步倾向追求水墨的韵味。其作品注重渲染自然界山峦与丛林的气氛,独创之坚挺的瘦线及疏密有序且不乏缤纷的点,营造丰富的层次感,使画面显得含蓄、生动且意境深远。艺术创作中,以具象表达和抽象表达之间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在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推向现代形态的同时充分凸显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乡音69cmx69cm_已压缩.jpg

(作品:乡音)

在他的笔下,既有空山新雨润万生的喜悦,也有雨落桃花坠红尘的伤感。不论是悠闲漫步于故乡苇泽的丹顶鹤,成群嬉戏湖边的天鹅,踏着夕阳牧归的羊群,还是波光水影的乌篷船,潇潇丛林中的缤纷落叶,静谧祥和的江南水乡,无不饱含浓郁的抒情意味。大自然的宁静和谐之美,在他的画中淋漓尽致。观赏任景钦的彩墨风景,你会不知不觉走入一种无客无主、氤氲朦胧的彩色世界,像似喝足了一壶桂花酒,被团团彩雾气笼罩、浸透、消融。

忆江南69cmx69cm_已压缩.jpg(作品:忆江南)

任景钦老师善于捕捉大自然的本真,以极细的笔锋线条和缤纷的色点勾勒静物,以线破色,以色破墨,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形成了浓淡、虚实、动静的呼应,如他自己说的:“景越藏境越大”。画面里的景物既显得深不可测却又有物可寻,显现出一种独特而简约的格调,这已然成为任景钦个人化的符号。

其作品多次在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德国、法国、印度、香港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巡展,并被藏家广为收藏。

远方69cmx69xcm_已压缩.jpg(作品:远方)


任景钦先生艺术履历

任景钦:著名画家,1942年出生,河北隆饶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是吴冠中大师的入室弟子得意门生

1957-1964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师承魏天霖先生、李瑞年先生、罗尔纯先生

1960年入吴冠中先生工作室,学习素描、油画,功力扎实、艺术素质偏抒情,是班上的优秀生

1966-1976年文革期间,从未间断绘画的探索

1978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980年赴江南周庄、甪直、绍兴、雁荡山、富春江写生

1985年水乡油画风景参加“中国油画展”赴印度、埃及、科威特等国巡展

1988年澳大利亚悉尼举办任景钦彩墨展

1990年赴泰国曼谷展出彩墨画,其作品引起海内外瞩目,英国、法国、德国、港澳收藏家争相收藏

1991年参加“吴冠中师生展”作品获得好评,同年继赴港展

1993年应日本国邀请,赴东京银座“三越”、大阪“三越”、名古屋“三越”等十一城市举办“任景钦中国绘画展”

1993年-2005年因作品得到各国藏家的欢迎,约定每年六月、十月在日本十一城市举办“任景钦中国绘画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