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代早期长达300多年的东西方贸易中,西方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目前学术界关于贸易逆差的原因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贸易平衡说;其二制度差异说;其三是生产力不足说;第四金银套利说。本文就国内外学界关于东西方贸易逆差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意在说明导致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套汇对近代东西方经济、金融影响最为深远。
关键词:近代早期;贸易逆差;原因
张 琼1 马 政2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甘肃 合作 747000)
1贸易平衡说
贸易平衡说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诸国对英国等西欧产品有效需求缺乏,这被认为是造成东西方贸易一边倒的重要原因。中印两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对外来商品需求十分有限,而西欧诸国又需要来自东方的产品,从而造成了西方的贸易逆差。
1.1东方商品需求有限
格林堡认为:“由于东西方贸易中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求量不同,从而造成贸易不平衡。”中国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对外来商品需求不高,从而导致西欧产品大量滞销。赫德曾言:“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所以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任何东西。”印度同样也有这个现象,“印度平均每年的进口货值一直停滞在5,000万英镑以下,这就是说每个印度人平均只消费3先令的进口货。”正是由于这种小农经济导致对外来商品需求十分有限,所以导致了中西方贸易的一边倒。
1.2巨大的白银需求
隆庆开海后,海外贸易激增,万历时期纸币的废除,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一条鞭法的推行都大大增加了中国对白银的需求。然而中国向来是一个自产白银十分有限的国家,银矿主要集中在云南,品位很低,开采成本极高。明清时期,中国白银产量与宋、元时期相比,涨幅十分有限但需求却急剧增长。钱江认为:“自1500年以来,中国白银年均产量大约为10万两,至1650年才勉强增加到年均20万两。”李隆生将中国最大的白银产地云南作为研究重点,1320-1650的300多年间,中国年均白银产量为30万两。然而大航海后,美洲白银大量涌入,欧洲市场白银数量急剧增加,物价飞涨,因此欧洲人会将白银作为通货来购买中国产品。中国巨大的白银需求成为吸引美洲白银大量涌入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中国巨大的白银需求是吸引美洲白银大量涌入的主要原因,中印两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使得市场经济发育不够完善,对外来商品需求十分有限,造成了贸易一边倒的局面。
2制度差异说
从制度差异入手,东西方在制度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费正清认为,中国是以处在亚洲朝贡体系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位置来看待蛮夷和帝国主义的。而这个朝贡贸易圈里,政治是第一位的,其他利益要屈从于政治,因此中国将贸易管理权集中于政府,即官方贸易或朝贡贸易。而西方国家自中世纪晚期就在重商主义理念的引领下认为谋利是首要的。正是这两种不同的贸易体制给双方贸易带来诸多不便。
2.1朝贡贸易对西方贸易逆差的影响
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面临着贸易上的困难。他们很难寻找到主动加入东方贸易的机会。为此,他们不得不选择加入现有的亚洲贸易体系中去,并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几乎不发生直接商品交换的情况下,在亚洲贸易网络中扮演中介机构的角色。 继西、葡之后的荷兰使团在与清廷的交往中,清朝官员认为,“荷兰人应该了解‘朝贡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以及派遣使团应尽的责任,应该对中国皇帝的赏赐感恩戴德,但荷兰人则希望能够达成使双方都能够受益的协议或赋予荷兰人在华经商的某些特权并得到皇帝的肯定。”然而令其失望的是他们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英国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产业革命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2.2海禁政策对东西方贸易的影响
除朝贡贸易之外,中国政府还实行海禁政策。海禁不仅包括对出海贸易的限制,也包括对商品种类、数量、交易时间、地点、税额及税种等交易细节的管控。这对国人出海贸易以及西方国家来华贸易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因素。
明朝海禁政策,起初是阻止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始于明初,整个明朝海禁政策始终在执行,只不过时严时松。至正德、嘉靖年间,东南一些官绅豪商在利益驱使下互相勾结,不顾海禁政策,开展与葡萄牙人的走私贸易。其中一些人勾结倭寇,造成明中期的倭寇问题。为此嘉靖元年,断绝海上交通。纵观明朝历史,正德、嘉靖年间是海禁政策执行最严厉的阶段,几乎割断了中外所有的贸易往来,严重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也对西方国家的对华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后至隆庆年间,明朝为获取白银增加赋税,实行“隆庆开海”,“准贩东、西二洋”。“一条鞭法”施行后,政府对对外贸易开始放宽限制,这一时期中西方贸易发展迅速。
清袭明制,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由禁海闭关到开禁,由多口贸易到一口贸易的变化。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十三年(1656)、康熙元年(1662)、康熙四年(1665)和康熙十一年(1672)清廷先后五次颁布禁止私人出海的命令。1655-1684年间,为对抗反清势力,这一时期是厉行海禁政策的时期。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攻占台湾,郑氏政权覆灭,厉行海禁政策的主要意义不复存在,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三年开禁,并实行多口贸易。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以口岸分散恐生弊端为由,将通商口岸限制在广州一口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而在广州,一切进出口贸易又都由通称“十三行”的行商所垄断,外商不得与广大商人自由接触。对出口货物的品种和数量也有严格限制。这不利于外国商品的流入,对西方的贸易逆差造成了严重影响。
3生产力相对不足说
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前产品制造力相对有限,无法提供大规模的出口商品。大航海后西欧国家将美洲白银或直接或间接运往亚洲,以换取东方商品,既用以满足欧洲内部消费所需,又通过转口贸易增加自身财富。在这一过程中,欧洲是通过掌握和调动各市场间的资源来操纵全球经济的,而非通过自身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产品制造力的增强来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
3.1西方产品制造力不足
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双方在近代早期的经济总量决定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克·戈德斯通就认为:“1500年前后的世界财富集中在东方。”欧洲人寻找印度和中国的理由就是当时这些地区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要胜过欧洲。“1700年,印度GDP占世界总量的24.4%,18世纪中国和印度的GDP几乎是全球总量的50%。”16至19世纪,在这三百年的东西方商业交往中,最显著的事实是,西方人寻求东方的货物,而又提供不出多少东西来交换。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按照经济总量来计算,19世纪东方经济整体上要比欧洲先进,亚洲包括日本GDP总额占全球经济总额的60%,是西欧经济实力的2.5倍。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30.3%。
3.2前工业革命时期西方生产力有限
西方人到达东方以后,他们发现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手工制造业,均高于欧洲,拥有大量丝、瓷、茶等特色产品。而且,由于中国当时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手工业更发达,成本和价格低廉。茶叶、丝绸、瓷器等,不仅占据东亚、南洋市场,更借助新的贸易而畅销欧美。“在许多重要的工业分支领域,例如纺织品,漆器和瓷器的生产中,中国的技术水平并不落后,而且在这些方面,18世纪的英国还赶不上中国。两者的工业生产率在整体上也具有可比性,根本意义上的大分流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出现的。”
对此乔杜里指出:“1500-1750年间,印度和中国生产力高于欧洲,在世界贸易中,明显更具生产力和竞争力。”即便到18世纪,西欧人迎来工业革命繁荣时代的前夜,情况依然不甚乐观:“1815年欧洲的经济仍然处于前工业时代,大多数人还是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从事手工劳动,工匠们在家里或在作坊里使用简单的工具或使用畜能或风力,水力等自然能源进行生产,虽然出现了许多煤矿、金属矿的开采,以及玻璃、瓷器和纺织品的制造。”综上所述,直到18世纪末印度和中国比主要欧洲国家具有更加强劲的经济力量。从大航海时代,欧洲是靠其商业资本运转世界资源而且非工业资本。所以与东方国家进行贸易时不能生产足够交换的产品才导致了东西方贸易长期的“一边倒现象”。
4金银套利说
也有学者认为,引发东西方白银流动的另一原因在于东西方之间金银比价差异。大航海导致的价格革命致使西欧国家白银价值明显低于中国等东方国家。因此西欧商人利用东西方金银比价差,将白银输入东方国家从中套取利润。持此观点的学者弗林和吉拉尔德指出:白银从欧洲流向东方,但黄金却是由中国、印度流向欧洲(及日本、美洲),即与白银呈反方向流动。大量白银涌入亚洲国家除了因为无法提供制造品外的被迫贵金属外流,也有因东西方不同的金银比价导致牟利行为的主动贵金属输出。
4.1套汇的前提
大航海以来,美洲白银大量涌入欧洲,造成欧洲国家价格革命,西班牙首当其冲,其次是英国、法国及低地国家,这些国家白银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导致其大幅度贬值。而此时东方国家,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白银价格却很高。在14世纪末,当中国开始大量吸收日本白银时,其金银比价处在1:4 到1:5之间,当新大陆的白银开始到达印度和中国时,中国黄金的价值是白银的6倍,而印度这一比例是8倍,波斯为10倍,欧洲则高达11-12倍。东西方白银价格差价产生了很大的套利空间,这成为近代早期西方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4.2套汇的表现
由表2可知,在金银比价上,16-17世纪,中国明显高于同时期的日本、印度和欧洲国家。基本上是同时期西欧国家银价的两倍。如果将美洲白银运往中国,获利翻倍,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全球的套汇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近代早期东西方贸易逆差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每一种因素在多大程度上造成的逆差也是很难理清的,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但是在诸多因素中,套汇对东西方贸易及之后双方经济、金融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白银长期流入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造成了中国长期停留在银本位制。而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套汇中获得大量黄金,英国于1817年率先实现金本位制,欧洲国家在19世纪上半叶均实行黄金单一本位制,国际贸易间以黄金进行结算,大大加深了对黄金的需求,黄金价格一度升高,金本位国家实行固定汇率,而中国与其他金本位国家进行贸易结算的时候实行浮动汇率。导致“金贵银贱”问题始终是困扰民国时期中国经济、金融的瓶颈。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2024年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套汇——近代早期东西方贸易逆差新论”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康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
[2][英]罗梅什·杜特.英属印度经济史[M].陈洪进译,三联书店,1965:VII.
[3]全汉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量,中国经济史研究[M].台北:新亚书院,1991:601-623.
[4]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J].中国钱币,2005(1):5.
[5]费正清,杜继东.《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J].近代史研究,2010,(05):140.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