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要计较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而是要对得到的部分充满欢喜和感谢。
从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古建筑修复专家,到“大连市建市百年卓越贡献奖”“大连市十佳艺术家”“亚洲和平诗人创作大奖”“建设美丽中国·光彩公益文化事业十大功德人物奖”获得者,徐德凝是好几个行业里的顶尖人物。
文/米兰
2023年4月26日,古建筑修复专家、诗人徐德凝来到有500年历史的北京古建筑地标——北京东城区角楼图书馆,参加北京“书香北京-悦读角楼四月书香读书季”活动。“徐德凝新诗集《边走边唱》新书发布会及朗诵会”是活动之一,著名朗诵家胡乐民、张松松、若丹等人朗诵徐德凝笔下的中国新时代的颂歌,传递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光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做了专题报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徐德凝修缮了无数的古建筑,但是,徐德凝始终看重自己的诗人身份。
古建:赓续中华文脉
与共和国同龄的徐德凝,60岁的时候获得了大连市“建市百年卓越贡献奖”,这是大连市政府对这位市民的认可和奖励。发表获奖感言时,徐德凝说:“我这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企业家,能够站在时代的潮流上40多年不败,靠的就是我每天写诗。通过写诗,我每天都在梳理反省自己的生活,从中挖掘自己的快乐。人生不要计较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而是要对得到的部分充满欢喜和感谢,人生才会充满快乐!”
徐德凝高中毕业回村里遇到村里的五七战士、工程师于国成,他们俩商量一起做细菌肥料,两年后干成了,徐德凝成了县里的典型,也入了团,但是,他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他是闯关东人的后代,祖先的勇气、智慧和不安于现状的基因,在他的头脑里苏醒:拜师学木匠!这在农村,算是手艺人,比种田擼锄杠强多了。于是,徐德凝就在高中毕业后,在普兰店乡下做了一个快乐的小木匠,利用下雨天、夜晚、节假日,帮助师父锯木头、盖房子、赶寿木。
木匠学成了,徐德凝不安于在村里做木活儿的现状,1974年,他结伴了一个下放户的大叔,买了一张车票到了本溪。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见到了城市,也从此见到了大世面。
徐德凝在沈阳修缮太清宫的时候,在沈阳住着,晚上去逛夜市,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突然思考起自己生命的价值:自己这样的人,活在世界上,多一个看不出多了,少一个也看不出来少了。这样一想,自己都吓了一跳:必须活出个样子给自己看,一辈子就是要漂漂亮亮地完成自己!
徐德凝从此再也没有浪费过一点时间,他一边组建了自己的古建筑队伍,做古建筑修复的工程,一边研究古建筑,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准。梁思成著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提炼出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做法,详述了各部分构件的名称、功能、位置和尺寸,并配以28幅现代工程绘图、83幅实物照片。徐德凝就将整本书抄写在一个小笔记本上,为的是方便自己在火车、汽车上随时随地学习。他一边抄写一边想:人死了,书留在世界上,就是灵魂在永远地活着。
徐德凝带着队伍修缮了桓仁五女山城、沈阳故宫、盛京三陵(新宾永陵、沈阳昭陵、福陵),这些古建筑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徐德凝的名字也与这些古建筑连在了一起。
(古建筑修复专家、诗人徐德凝近影。佟伟元 摄)
诗歌:抒发家国情怀
徐德凝在研究建筑的同时,还有一个与生命同在的嗜好:写诗。他说:诗歌是个神奇的物质,能让人在诗歌里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他固定是每天早晨四点至五点起床,起床就思考、看书、写诗,写下上一天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或者希望,在这一天心里没有什么感觉,那么他就去读书,在书里与古人对话,与他喜欢的作家对话,找到感觉了,读到启迪了,马上就开始写。用他自己的话说:中病了!写诗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自己心里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不吐不快。
徐德凝的人生路线跨越农业、建筑学、工程、园林、景区和管理界,他在各个不同领域的才华,以及人生多重角色的转换,使他对人生有更多的了解,对事物的本质有更透彻的认知,更让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学品质:他用诗歌把人带到一个不那么功利的状态,他擅长从他者的立场来观察生命现象,能设身处地,所以,他的诗歌里有爱,有豁达,有引领!不掉书袋子,也不拽词儿,直抒胸臆,谁都能看得懂,满满的正能量,让读者看了都会快乐和奋进起来。
徐德凝这样一个阳光老板,是诗歌铸就的,也是时代铸就的。改革开放形成了文化、经济一种反弹,对于徐德凝这样有思想的人来说,正好乘着这股东风,展现了自己全新的创造力。这创造力表现在对企业的经营和对诗歌的创作上。
(徐德凝团队参与修缮的沈阳昭陵)
徐德凝写诗也是先从身边入手,对家庭、家风、亲人的思考与表达,进而转到对生活、对国家、对民族的思考与表达。这些,都在他的诗集里:《和平畅想》是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家风畅想》是对传统家族文化的思考;《边走边唱》是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2015年冬,66岁的徐德凝被评为“大连市十佳艺术家”,他的诗歌《和平畅想》也在日本获得亚洲和平诗人创作大奖。这十佳艺术家中,有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素素、著名编剧高满堂等人,他们都是本行业里的顶尖人物,只有徐德凝是跨界,他是好几个行业里的顶尖人物。
徐德凝,这是一个以自己的名字荣耀故乡、荣耀这个国家的人。
公益:达则兼及贫弱
徐德凝说:“人,要做一个有能力的好人!有能力了,好人才能做大。人生的价值是无限大,生活的乐趣是在于帮助别人,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我追求的境界就是:该负的责任负了,该发挥的能力发挥了,该快乐的事儿也都快乐了,这样的生命就圆满了。”
徐德凝的父亲、母亲在乡里乡村都是有求必应的人,山东的儒家文化植根在他的血液里。他从小受到双亲的影响,做好事帮贫扶弱,自己就会快乐。徐德凝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骨子里的善良仍然没有变,而且,他成了有能力的好人,帮助别人的范围也超越了自己的父母。
帮扶济困的事儿,徐德凝做了多少,他都不记得。他说,帮了人,就不要记在心里,你自己愿意去做的事儿,做完就拉倒。记得就期望对方回报,他不回报自己就会难受。为了带领家乡人共同致富,徐德凝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子弟兵”。谈起这位总是笑呵呵的董事长,员工们赞不绝口。有人说,他“讲究”——40多年,他没有欠过工人一元钱;有人说,他念旧——曾经专门给十几位早已离开公司多年的老工人,每人送了 2000 元和一台彩电;有人说,他孝顺——他在大会上宣布,在古建公司里干活的人,不孝顺父母是不行的,公司要把这件事管起来;有人说,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他出资为家乡修路,给灾区捐款,捐资助学,花多少钱眼眨都不眨,自己却始终保持着“坐车免卧铺,投宿找如家,不跳舞,不沾麻将”的习惯……
徐德凝不仅是一个古建专家,还是一个快乐思想的引领者。他说:乐,是因为生活有了新的目标;笑,是因为愿望总能不断达到!无论何时何地,有所作为的快乐人生,都需要不断地节节拔高!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