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界首,酒香艺浓

2024-06-17

        段氏家族五代人代代传承,矢志不渝坚守大国工匠精神,使金裕酒品跻身“安徽老字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榜单,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美术大师韩美林弟子、砖雕大师张存世身残志坚、誉满华夏,他雕梁画栋、鬼斧神工,创造出了一尊尊传世佳作,让砖雕艺术在界首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文/王维



        我的老家在安徽省界首市沙河南岸碾石王村,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故乡的那片沙土地,盛产马铃薯和大萝卜,儿时回老家,吃着姑奶炒的土豆丝,很是香甜;畅游在沙河里,很是惬意。但是,遇上年景不好,目睹叔辈家吃的高粱馒头蘸盐水的景象时,心中就难以平静。曾经商贸繁荣、享誉皖西北的界沟集“小上海”,并没有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小上海”的殷实繁荣。星移斗转,沧桑变迁,如今“小上海”早已旧容不在了,可那一声声唤我乳名的乡音乡情,却时常在我耳边响起……前不久,沐浴着晚春的暖阳,跟随“我为安徽唱赞歌”安徽省散文家协会文学采风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界首,竟让我有了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愫。


       


        让别人舒服的段兆法

        段兆法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外表敦实憨厚的他,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酿酒世家、资产过亿企业家的架子。在偌大的金裕酒厂酿造车间里,面对采风团的文人墨客,段兆法手拿话筒,声音洪亮,对酒厂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介绍,“金裕酒庄”是非勾兑白酒的倡导者,是大师摘酒、原汁封藏,选用优质原料和天然软水,经过制曲、堆积发酵到蒸馏和陈酿等复杂工艺酿造而成。酒厂还围绕金裕酒庄系列,制定了一套健全的营销模式,用“七包”兜底。“我们营销的最高境界是:在商不言商,重利不唯利。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让别人舒服’,这也是我的座右铭。”段兆法说。

        说到做人,可以追溯到段氏家族几代人在界首的创业发展史,到段兆法儿子这辈已经是第五代了,一脉相承言传身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啊!从18世纪70年代到如今,段家在这漫长的百年历史中,一代传承一代,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业绩。近年来,金裕酒业及产品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中国青樽杯优秀企业奖”“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安徽老字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省级非遗工坊”“食安安徽品牌认证”“安徽省著名商标”等荣誉。段氏家族和他的团队,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字招牌,给界首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给家乡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舒服满意的答卷。

        在企业经营理念上,段兆法提倡“追求完美、没有借口,拼命三郎、马上行动”,而生活中的他不仅有大国工匠的精明,亦有诗人般的文学情结。走进金裕酒厂的车间,随处可见挂在墙壁上的“陋室铭”等字画。段兆法以唐朝诗人的千古名篇鞭策自己要“敬德修业律己”,这不就是儒商的情怀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段兆法认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对采访团的到来,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欢喜,不仅带着文友们参观他的酒厂,晚间还亲自安排好酒好菜招待大家,品鉴15年的“金裕酒庄”。听说我的老家是碾石王村的,他高兴地说,他老家的村子紧挨着碾石王村!“那真是正格的老乡了!”我道。他关切地问我,老家还有什么亲属,如今可好,说下次回老家告知一声,我一一回答。

        品味着醇厚绵甜的酒香,大家觉得,“我为安徽唱赞歌”不就是要将赞歌送给段兆法这样的人吗!界首有个段兆法,他是界首人的骄傲,也是安徽人的骄傲!



        砖雕大师张存世的情怀

        六十多岁的张存世,走路离不开手里的拐杖。只有小学二年级学历的他,打小酷爱艺术,自学工艺美术,后来有幸被美术大师韩美林收为徒弟,尽得高人指点,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他先后被评为安徽、河南残疾人模范代表,河南省非遗杰出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是如何获得这些殊荣的,令人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当我们采访团一行跨进他的砖雕艺术馆时,大家的目光被眼前的砖雕艺术品牢牢地吸引住了——那雕梁画栋、鬼斧神工,琳琅满目、别出心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无论飞禽走兽还是神仙凡人,无论古代故事还是现实生活,无论是大如半壁山河的雕像,还是状如拳头的微型小品,一座座、一排排、一个个,看得我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很难想象得出,那些没有生命的泥巴黄土,经过他巧夺天工般的灵巧双手,竟成了鲜活的富有灵魂的艺术作品,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人看了就无法离开。




(存世艺术馆)


        张存世的砖雕艺术得到国家以及世界的认可和传播。在河南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内,陈列着他大量的砖雕和雕塑作品,其中有106米高的《炎黄二帝》、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等题材各异的作品。可惜没能到现场观摩,不过在他界首的工作室里参观,已经让我们大呼震撼了。当大家看到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重1.5吨、长2米、高1.8米的黄河澄泥巨砚时,无不为之折服。他的黄河澄泥砚在全国各地均有收藏,几年前我也收藏了一个,一直视如珍宝。

        据介绍,张存世现在所在的界首陈列工作室原先是一座糖厂,为了留住人才,界首市政府领导大笔一挥,将糖厂撤出,厂房全部让给了张存世。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住张存世,就意味着能让砖雕艺术在这里传承延续、发扬光大。在工作室里,张大师望着满屋的砖雕作品和他大半辈子收藏的名人字画,缓缓地说:“等我到了爬烟筒的时候,这些作品和收藏品都捐献给当地政府。”他又指着东墙上挂的韩美林丈二的奔马横幅画说,“有人出一千多万要买这幅画,我没有卖,反正孩子们又不要我的。”当然,张存世的老家也在界首,他的根在这儿,“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看不够的家乡美

        在界首,采访团还观赏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首彩陶”。在偌大的老陶瓷厂里,保留着20世纪50年代的平顶厂房,保留着两间建厂初期的老窑烧制作坊。白驹过隙,岁月更替,在周围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建筑中,它显得如此老旧破败、不合时宜。曾几何时,美术大师韩美林就是在这平房里待了一年多,留下了他设计创作的许多陶艺和丹青作品,张存世就是韩美林的入门弟子。眼下,界首卢莉华彩陶艺术有限公司主要项目就是研发“刀马人”三彩刻画陶为特色的彩陶艺术品,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

        在南海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访团一行登上了停泊在沙河里的英雄舰。这艘从香港开过来的军舰,经过江河湖海来到界首,真是难得一见,大家纷纷留影纪念;在陶庙镇的“翰墨文化园”,采访团一行人欣赏到了接地气、融民风的本土画家艺术风采;在全国500强的天能集团厂区,厂办公室主任介绍说,厂里每天生产三十万蓄电池产品,而这些蓄电池90%可以回收再利用,现在全国市场上60%的用户使用的是天能的产品。听到这些,文友们不禁又一次发出感叹声。离开厂区,本次采风活动的组织者王瑞走到厂长跟前,关切地说:“你有高血压,得注意点身体,工作悠着点!”王瑞说,厂长是他高中同学,也是界首人。



       

采风团一行在金裕酒庄研发中心前合影


        这次采风活动,我们参观的地方只是大美界首的一角,相信下次再来此地,将会看到更美更新的界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