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直升机)
文/明星辰
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在1000米内的低空空域,能做什么?早高峰打个“飞的”,无人机穿行送快递……随着越来越多低空经济应用落地,天空更加繁忙的日子或许就要来临。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其中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什么是低空经济?
所谓“低空”,是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4000米的空域。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科研教育等众多行业的经济概念,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带动效应强、产业链较长的综合经济形态。
简单说,低空经济就是把今天的平面的“路”修到“低空”去。当传统的道路从“平面”变为“立体”后,同样会有路上的车、开车的人和因路而生的产业。因此,未来的通勤可能变成“打飞的”;外卖小哥或许变身“外卖飞手”,操纵着无人机送货,偏远山区也能送货上门……随着技术和场景的完善,未来会有像现在打车软件、支付软件、应用软件等等在内的空中服务平台不断出现,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同时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前景广阔的低空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新兴产业方向,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之一。
2024年3月,国务院正式将“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
今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在国家层面对无人驾驶航空器从设计生产到运行使用,进行全链条规范化管理,多个部委和地方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全面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
(无人机在地里的植物上方低空飞行)
地方积极布局,抢抓“风口”
在国家政策推动、巨大市场规模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不少地区也前瞻性地对低空经济展开相关布局,抢抓低空经济“风口”。
2024年1月以来,北京、广东、安徽、山西、四川等约18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低空经济的各项政策,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长三角城市也在积极发力低空经济。作为华东的航空枢纽,上海发布《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一大亮点就是发展低空经济,提出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南京较早入局低空经济,目前已集聚相关企业百余家,在研发、制造、配套、服务、人才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低空经济产业具有成长性高、产业融合性强、产业链条长、应用辐射面广的特征,蕴含着巨大投资价值和增长潜力,对城市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未来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级别,或将为许多城市创造若干新的经济增长极,甚至有望重塑全国的经济产业格局。不止国内城市,在国际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也在积极抢占通用航空市场,布局低空产业。
企业加快创新,拓展多元赛道
随着政策、市场等利好因素不断释放,相关企业正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民用无人机等重点领域发展,加快全产业链布局。
截至3月底,我国与“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有6.9万余家,其中2024年1—3月新增相关企业1600余家。
无人机也正在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实名登记126.7万架,全年飞行2311万小时,全行业无人机企业近2万家。以大疆创新、道通科技、极飞科技为代表的民用无人机企业,无人驾驶航空器销量已多年位列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约70%,专利技术全球领先。
低空经济“飞起来”,还需要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推动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建设,尽快适应低空经济发展需求。
让低空飞行尽快“飞起来”,还需进一步提升适航审定能力,探索创新无人机适航审定模式,更好地适应低空经济发展所需的适航审查需求。此前,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骆洪江表示,无论有人机还是无人机,要融入国家空域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必须不断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低空航行服务保障能力。
下一步,民航局将重点加快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空域分类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会同地方政府加快服务站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完善低空航行服务体系和能力,加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运行协同,为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