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愈发激烈。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环节,其安全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对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企业固定资产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接着分析企业固定资产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上述问题,就如何提升企业固定资产安全管理水平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顾倩倩
(淮安市国联城市服务有限公司 江苏 淮安 223001)
引言
固定资产安全管理是保障企业顺利运营的关键环节。固定资产的安全管理对企业资金运作效率与财务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范化、安全化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保证生产运行活动的稳定推进,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市场占有率。
1企业固定资产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通常,企业固定资产主要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包括车辆)及其他固定资产。企业固定资产安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固定资产保管安全。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应当指定一名正式工作人员作为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员,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资产管理,确保资产在册、在岗、在用,没有人为损坏、丢失,没有公物私用以及私自借出等现象。第二,固定资产使用安全。认真研读资产使用说明,包括使用授权、管理方式、操作方法、移动管理等,以及设置保护密码。对于固定资产,如空调、计算机、多功能一体机等要注意使用年限及用电安全,防止线路老化以及长时间作业;注意插排的使用安排,避免使用劣质插排以及私自改装插排;对于使用干电池的设备,应当注意电池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同品牌电池混用、电池漏液、负极板氧化等现象;对于大型设备、重要固定资产,应当定期保养。第三,固定资产交接安全。所有固定资产的移动、转移必须经过资产责任授权;在向外部运送时,为了防止未授权访问、不当使用或被毁坏的情况发生,固定资产的包装应当采取防篡改的包装进行密封(即封口破坏后无法恢复原状,可以很容易发现未授权访问的痕迹)。所有有形资产的移动必须按照要求登记、交接。第四,固定资产网络及信息安全。采用移动存储介质进行数据传输时,应当注意保护介质存储信息的安全;存储介质在长期存储时,需确保介质贮存地点符合防火、防水、防摔、防压、防潮、防霉、防鼠害、防虫蛀、防静电、防磁等方面的安全要求;要定期对单位存储介质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测试,并进行测试记录,防止由于介质老化而导致的重要信息丢失;定期检查数据资产的安全管理情况,发现问题进行记录。
2企业固定资产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企业普遍面临管理层对固定资产安全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企业缺乏有针对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维护和处置等环节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控,进而对资产管理的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1]。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不仅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在固定资产盘点与评估过程中出现失误,降低企业的财务报表准确性,影响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同时无法为规范化、安全化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提供有力的指导,当发生固定资产安全问题时,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甚至会在严重情况下引发法律风险,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核算基础不完善,分类与登记流程较为混乱
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时常受制于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其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原值、残值、折旧等关键财务信息的记录不准确或更新不及时,不仅无法为资产真实价值评估提供保障,还会增加固定资产安全管理的难度。与此同时,固定资产的分类与登记流程较为混乱,使资产的跟踪与监控愈加复杂,大幅增加固定资产安全管理难度。在缺乏准确和实时的固定资产数据支撑下,企业难以开展科学的财务预测和资产规划,资产的安全管理、资产的有效配置以及资产的使用效率均会面临不利影响,并且不完善的核算体系,也会导致税务问题及资产评估错误,为企业带来潜在的经济损失与税务风险。
2.3岗位配置不完善,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安全性低下
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岗位配置不够合理,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固定资产安全性也将受到不利影响。例如,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使用得不到有效管理,导致机器设备频繁发生故障及过早老化。与此同时,管理岗位缺失以及职责不明确,致使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无法监测,难以保障各项资产的安全使用效益。若未能有效记录和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维护信息,则无法为企业的资产投入提供科学依据,导致固定资产容易出现空置或过度使用,引发资源浪费、生产效率降低等问题。
2.4固定资产的内控监督机制有待健全
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内控管理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匮乏的问题,导致固定资产从采购、使用到报废的生命周期中无法得到有效监管,不仅容易引发财务风险,还会受到资产滥用的影响,将会对固定资产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企业缺乏严格的内控系统,工作人员会对资产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资产采购存在超支或不透明的情况,资产使用规范性不足,维护不到位,资产处置过程中价值不断流失。另外,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人员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出不利于企业的决策,甚至发生内部人员侵占固定资产的行为。内部控制的薄弱,不但会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还会由于监管不力导致企业声誉受损,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3企业固定资产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3.1树立固定资产安全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层要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要加大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员工安全管理意识,尤其是管理层对固定资产安全管理的参与及配合程度。与此同时,企业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为切实维护固定资产安全,充分发挥固定资产预期价值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企业要制定详细的管理手册,包括资产的购置流程、使用标准、维护计划和资产清理规则,提高资产管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2]。另外,企业还要制订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计划,以及对应的资产盘亏、报废处理流程,保障资产账面数据能够与实物相符,提高资产使用与管理的透明度。为加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部门予以奖励;对于管理不善导致资产损失的情形予以适当处罚。完善的企业管理机制,能够大幅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固定资产管理能够从制度约束转向员工内心的自觉行动。
3.2完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提升固定资产规范性
为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规范化、安全性,企业要建立健全核算体系,能够详尽记录资产的原始价值、累计折旧、净值变动等关键财务信息,保障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更新。核算体系的完备性对企业评估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进行财务预测和制定资产规划极为关键。透明、准确的核算数据是资产安全化、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条件,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更为精确的财务决策和资产投资计划。因此,企业要采用统一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与编号,并建立详细的资产档案。资产档案不仅包括资产的采购信息、使用状态和位置,还应详细记录资产的折旧方法和周期、维修历史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合理的档案管理,能够保障企业的每项资产都能得到妥善监管,同时便于资产的效益分析。
现代化的资产管理软件能够自动计算和跟踪固定资产的折旧,生成资产负债表和相关财务报表,可以提高核算工作效率与准确性。资产管理软件可以实现资产信息的实时更新,为管理者提供即时的资产状况报告,使其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并提高决策精准性。
另外,企业还应定期盘点固定资产,核对账面数据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调整核算记录,定期盘点能够发现资产损失的潜在问题,为企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予以保障。同时,企业还要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及监督,纠正潜在的错误和不规范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体系的稳步运行提供保障[3]。
3.3挖掘固定资产潜力、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企业要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予以重视及深入分析,探寻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资产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还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维护,有效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以此保证固定资产安全稳定发挥自身价值。对于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的资产,应及时升级改造促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保持核心竞争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技术落后产生的额外成本。
除了定期维护和技术升级,企业还应定期评估各项资产的使用情况,将闲置或低效的资产重新分配到其他领域。动态的管理模式,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企业应借助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的分析,挖掘资产潜力,其中涉及资产投入与产出比例的计算,识别回报率较高的资产,予以优先投资和发展。同时,对于回报率较低的资产,企业应考虑减少投资或逐步淘汰,保障有限的资源集中能够创造更多价值。
另外,企业还应借助多元化经营策略,提升固定资产的效率,将部分固定资产对外租赁或提供其他服务,增加额外的收入来源,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提高资产使用率与效率。企业还应关注市场动态,在切实把握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的结构和配置予以灵活调整。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调整生产线或服务设施,保障企业的固定资产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减少固定资产的闲置或低频率使用。
3.4充分发挥协调效率、保障固定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
企业应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部门之间的高效协调极为关键。有效的协调工作能够保障各部门在使用固定资产时共享信息,遵循统一的操作标准,降低设备损坏的风险,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高效的协调机制也能够在发现资产问题时迅速响应,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维护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在部门之间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是实现保障固定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目标的基础[4]。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信息传递机制,使每个部门都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到关于固定资产使用、维护和安全的最新信息。当财务部门完成对设备折旧计算后,应将数据反馈给设备管理部门,使其能够对资产价值予以评估,为后续未来投资规划提供便利条件。与此同时,各部门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固定资产管理的标准操作流程。设备的日常维护应由设备部门负责,而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借助明确的职责,各部门能够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高效协作,共同维护固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另外,企业还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所有员工都能够了解并遵守规章制度,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设备损坏,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与资产保值。
3.5强化监督机制、做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工作
为有效做好持有固定资产的经营管理工作,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有效保障资产的转化使用率,企业要积极做好有关固定资产的内控监督管理工作。全面的内控监督管理工作能够覆盖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各环节,保证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将安全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首先,企业应确立清晰的监督管理政策,为每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维护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应详细规定资产管理的各方面,如资产的操作使用标准、定期维护的时间表和流程,以及资产的报废和更换政策,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一致性和标准化提供保障,同时为监督工作提供明确的评估依据。其次,为保障监督机制的实效性,企业还需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或指派专员负责监督工作。监督人员应对固定资产的状态予以持续性关注,并负责定期检查资产的使用情况,保障操作符合标准,还应负责监督资产的维护工作,保障维护活动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并且效果达标。再次,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还应借助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状态的持续监控与实时报告。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监督效率,借助数据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最后,除了内部监督,企业还要加强与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的合作,将其作为监督工作的补充,进而从独立视角帮助企业管理者发现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安全性,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面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予以解决,以此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的同时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助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TATYANAA.SAKHNOVICH.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经济安全管理探究[J].中国商论,2020(07):204-205.
[2]刘航.企业固定资产的经济安全管理探讨[J].市场调查信息,2023(12):176-178.
[3]王琰.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经济安全管理探究[J].中外企业家,2021(01):113.
[4]杨宇辰.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经济安全管理探究[J].商展经济,2021(19):121-123.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