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业文化》记者 明贵栋
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今年一季度,昆明市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昆明市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环境空气质量指数2023年12月首次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一,市民推门见绿、移步闻香。
会议强调,全市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切实处理好生态保护、城市开发、经济发展的关系,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守护昆明一城山水,建设美丽中国新标杆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了让城市更加美丽、更有魅力,近年来,昆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天蓝、地绿、水清、生物多样……这些元素,组成了特色鲜明的昆明生态文明建设画卷。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滇池全湖水质Ⅳ类、阳宗海水质Ⅲ类;27个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1.5%;45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84.4%。过去一年,滇池沿岸183个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卧龙浦古渔村、晋宁小渔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环滇池生态绿道建设加速,23公里的滇池绿道环草海段已向市民开放,成为市民跑步、骑行、散步的新晋打卡点。
一组组数据振奋人心,一项项荣誉见证发展。昆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向往之城”。
历史名城 人文荟萃
昆明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在滇池地区生活。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昆明在马可波罗笔下描绘为“壮丽大城”。
唐朝时期的南诏国昆明是南诏的东都;大理国时期,昆明是大理国的东京;元朝,出任云南最高行政长官平章政事的赛典赤·赡思丁,他主持修筑的松华坝水库至今还是昆明主城区的饮用水源地,他设立养老院、育婴堂、惠民药局,以及昆明县。自此,“昆明”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的典籍,此后,昆明这个城市一直作为云南的行政中心延续至今。
明朝时期,《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作者杨慎(杨升庵)在云南写下了“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名句,从此,昆明“春城”的美誉传遍四海。
昆明城里的历史文化名楼,把城市点缀得古色古香,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这些古楼不仅是昆明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缩影,更见证了昆明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凝结了昆明人民的智慧。
昆明大观楼: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提及昆明的古楼,作为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大观楼是昆明市的标志性景点,代表着昆明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近华浦路南面的大观公园内,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当年,云南巡抚王继文路过滇池,看中此湖光山色,便在滇池北面兴建大观楼。从此,大观楼成为昆明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饱览滇池风光的好去处。
大观楼面临滇池,为一座三重檐攒尖顶云南传统古建筑,平面呈方形,四周设有月台,南面面水,月台周边为石灰岩方整石所砌,上墁石板,建筑西面和长廊相接,呈现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全楼结构稳重精巧、和谐美观,体量适中、庄重秀丽,既沿袭了中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又注入昆明特色的“五墨”彩绘及挑檐檩枋头木雕,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融。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登上这座阁楼,远远望去,整个滇池风光尽收眼底,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挥毫泼墨、吟诗作对,赋予大观楼无尽情感,留下许多为世人所称颂的佳作名篇。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来此游览,情之所至,创作180字长联状景怀古。上联尽显滇池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一气呵成、文采飞扬,极具感染力,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现悬挂于一楼南门两侧。此后,大观楼也因此为天下人知晓,并跻身中国名楼之列。
如今看到的大观楼是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的,180字长联则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新刊刻的。大观楼既为滇中古建筑珍品,又与其长联相映增辉,成为具有昆明深厚人文积淀的文化景观。
近日楼:“接近太阳的高楼”
始建于元代的近日楼雄奇瑰丽,被老昆明人誉为“接近太阳的高楼”,原位于老昆明城南北中轴线上,是昆明的南大门,与金马、碧鸡坊和东、西寺双塔一样是昆明的象征和骄傲,又名丽正门。
清代云贵总督来昆后将丽正门改名为近日门,门上的城楼亦被称为近日楼,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雄壮威严。明、清两代,近日楼附近商业发展迅速,人来人往、极为繁荣。1924年,为纪念护国讨袁,城门名改为“正义门”,城门之上仍称近日楼。之后,近日门整修,不仅整修了城门,还仿照北京的正阳门修葺了近日楼。1950年2月,陈赓、宋任穷在近日楼上举行解放军入城仪式。
(昆明古城近日楼)
可以说,作为交通要冲的近日楼深刻见证了昆明从封建、动荡到现代、解放的巨变。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近日楼却被拆除,难免留下些许遗憾。今日所见的近日楼南移了近900米,于东、西寺塔之间重建,组成“老昆明”风貌。它的原址现成为南屏步行街的中心部分,也是昆明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
状元楼:激励莘莘学子励志成才的动力源泉
状元楼原名叫聚奎楼,在今盘龙区状元楼农贸市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云南乡试主考官张建勋倡议在昆明修建一座“聚奎楼”,以激励云南学子发愤学习,早日金榜题名,填补云南状元之空白。此楼建成8年后,31岁的云南石屏人袁嘉谷以优异成绩考中大清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消息传来,云南轰动,保举袁嘉谷赴京殿试的云贵总督魏光焘亲题“大魁天下”四字,由黔中书法家钱登照书写后制匾悬于聚奎楼上。自此,该楼被昆明人称为“状元楼”。
由于昆明城市建设,1953年,状元楼被拆除,成为老昆明人心中的记忆,仅作为地名被保存下来。石屏人则照原样重立状元楼,并以此为中心建起焕文公园。“大魁天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如今依然高悬楼上,成为石屏人或云南人一段引以为荣的珍藏记忆。状元楼也成为一股激励莘莘学子奋发读书、励志成才的动力源泉。
浓郁江南园林特色的观鱼楼
观鱼楼位于昆明市翠湖公园湖心岛中央,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由时任云贵总督阮元倡捐修葺,据传说,阮元常来观鱼楼垂钓。
观鱼楼由廊、榭、亭、曲桥组合而成的古典园林建筑群,来到此处,能轻易见着廊道蜿蜒,飞檐翘角,园内还有小桥流水、杨柳依依,身不在江南,眼前所见却颇具浓郁江南园林特色。
(昆明翠湖公园观鱼楼)
翠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明代起,地方文献对翠湖就多有记载。2016年,公园将原南门内侧回廊内“翠湖历史文献碑廊”移至观鱼楼,碑廊内容精选明代以前的文献诗词,涵盖翠湖春晓、九龙池八景、海心亭晚眺、莲花禅寺碑记等。同时,观鱼楼内常年举办摄影展,内容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题材为主,为观鱼楼增添了不少历史文化气息。
春城无处不飞花
昆明是一座来了就能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五彩缤纷的鲜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
昆明花卉资源丰富,用“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好诗句形容昆明最为贴切,每年冬春季,红塔西路、圆通街、彩云路等大街小巷的冬樱花、樱花次第开放,日新路、广福路、北京路、二环路、和谐路、大观公园等地月季花团锦簇;春夏之交,教场路、前卫西路、盘龙江畔蓝花楹开放,吸引市民游客拍照打卡。通过立足气候生态优势,昆明市着力实施“清水”“增绿”“添彩”工程,打造草木葱茏五彩缤纷的绿美春城,让“河湖清”“春城绿”“四季花”成为昆明亮丽的名片。
(昆明圆通山海棠花开)
以城市品质提升为抓手,昆明持续为城市“增花添彩”,将打造一批以梅花、樱花、月季等为主题的樱花大道、美丽街巷,建设一批色彩缤纷的景观道路,持续打造“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丽景象。
(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
昆明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这些优势使昆明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机会。未来,昆明将继续保持其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探索和发展。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