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猪倌”王元虎的创业路

2024-07-09


        如今,源虎食品企业已从最初单一的生态养殖场,发展成为占地2000余亩,拥有三个生态基地,集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农产品初加工销售、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循环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王元虎夫妇)



        文/王维

        2022年5月,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为故事原型的电视剧《三泉溪暖》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开播后,广获好评,剧中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原型,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元虎。早在2018年6月,作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王元虎在三涧溪村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对他回乡创业、从事农业的情怀给予充分肯定,作出了“在农村创业很好,你们养黑猪也很好,要重点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指示。

        “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扎根乡村振兴沃土,建设美丽和谐乡村。如今,我们的源虎食品企业已从最初单一的生态养殖场,发展成为占地2000余亩,拥有三个生态基地,集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农产品初加工销售、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循环产业。”6年后,在三涧溪村,大学生“猪倌”、三涧溪村党总支青年创业支部书记、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元虎动情地告诉记者。


        闯出一条养猪路

        21世纪初,大三学生王元虎踏上“北漂”之路,他的“北漂”与许多人不一样,因为王元虎是为了还债。为什么呢?事情还得从一次勤工俭学活动说起。

        这年的暑假与往年没有什么不一样。泉城济南那经久不息流动的泉水,丝毫也不能让燥热的天气凉爽下来。一天,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校门里,走出一群大学生,男男女女有一百多人。其中一位中等个头、皮肤黝黑、一笑露出两个虎牙的精干小伙儿,忙着指挥大家抬桌子、拿宣传单,他就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王元虎。这天他组织同学们利用假期走出校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只能给别人做市场营销,推销手机卡。

        为了尽快把业务做起来,善于思考、勤于研究的王元虎带着同学们到客流量大的公园、商场、旅游景点等地方叫卖,每天顶烈日、冒酷暑地东奔西走,饥一顿饱一顿地忙活,一个假期下来,按约定,他们可以赚到两万多元。可等王元虎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找总代理领钱时,见到的却是“铁将军”把门,总代理早已携款跑得没了踪影。

        上当受骗的王元虎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但是作为学生会主席,一个血性汉子的责任和担当,让他不停地责问自己:同学们辛辛苦苦干了一个多月,我必须得有个交代啊!面对同学们无奈的表情,他二话不说,当即将自己预留的学费拿了出来,又向同学借了八千多元,发给了暑期跟自己勤工俭学的同学们。

        背上债务的王元虎,不敢向家人讲出实情,而是趁大三实习的时候,毅然踏上了北京的列车。他要去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好在,他有年轻的体魄,有百折不挠的信念。他认定“自古华山一条道”,路在脚下,要靠自己走出来。

        从省城到偌大的首都,北京鳞次栉比的楼群、千姿百态的桥梁、交织如网的交通……这一切对刚出校门初到京城的王元虎来说,既新鲜又陌生,他四处打听招聘信息。还好,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北京一家兽药公司的业务员,与他大学的学科能对上口。这次“北漂”打工,不但让他逐步还上了债务,攒够了学费和生活费,还开阔了他的视野。经过几年打拼,大学毕业后的王元虎当上了山东、江苏的大区销售经理,月工资一万六千多元。但是收入虽高,却难圆自己的梦想,工作越是努力,他越是觉得,作为学农的大学生,自己应该回乡创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北漂”的日子里,王元虎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林林总总的事,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化为他人生的考验和磨砺,使他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然而,“毕业后回乡创业、从事生态养殖”的初心在他心头始终挥之不去。“北漂”第二年,在全国还没有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情况下,他顶住父母的反对,下定决心,毅然辞职回到了老家。

        王元虎出生在章丘闫家峪乡盆崖村,这个位于山上的村庄有100多户300多名村民,三面峭壁,只有一条出村的路,偏僻的位置让这里异常贫穷,村里靠煤油灯照明。那时的他不止一次在想:要是我们村也有电灯,该有多好啊!王元虎默默地告诉自己:将来一定要让村里人用上电灯,让老百姓不再受苦受穷!

        王元虎回到章丘后开办了一家动物门诊,生意一直不错。2007年,一场席卷全国的猪蓝耳病让很多养猪户血本无归。“我要养猪,蹚出一条路来,带领乡亲们致富!”看到养殖户陷入困境,28岁的王元虎下定了决心。他这个决心在村里一下子炸了锅,乡亲们纷纷质疑:“他疯了吗?大家养猪赔了钱,他怎么还要养?”父亲更是坚决反对:“大学生干啥不好,非得养猪,让家人的脸往哪搁?”



        在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2007年,王元虎在当时的章丘普集镇租用土地建起了养猪场。他遇到了养殖户普遍面临的难题:如何规避市场风险?不服输的性格让王元虎决定尝试养殖生态猪,因为存市少,在市场上有主动权,就可以少受市场波动的影响。2009年4月,位于三涧溪村的绿涧生态养殖基地开建。王元虎买回10头种猪,他大部分时间吃住在基地,每天一早就起来喂猪。他家的猪肉瘦间脂肪率比普通猪肉高出5%,氨基酸含量高出20%。由于肉质好,这种猪肉零售价每公斤可达100元。

        历经十几年努力,王元虎的黑猪养殖取得了成功,他不忘自己的承诺,成立了绿涧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带动500多户社员一起养猪致富。这期间,王元虎在章丘南部山区建起了扶贫养殖基地,每年给该村带来18.3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帮助23户贫困户脱贫。同时,他又积极加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去,作为章丘第一批帮扶企业,在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宋家寨村建成养殖基地和食品加工厂,帮助当地村集体增收60多万元,带动数千农户增收。

        2012年前后,国内市场上猪肉销量下滑,相应地,猪场出现了亏损。那时,王元虎虽然增加圈养了一千多头猪,可是起伏不定的生猪行情一下子跌落下来,养猪又不挣钱了。一向头脑灵活、善于思考的王元虎,想起了大学畜牧专业课上老师说过:黑猪和白猪的基因不一样,品种不一样,纤维和氨基酸都不一样,而且散养的猪成活率高,肉质鲜美,烹饪出来的味道是“小时候的味道”。“如今人们腰包鼓了,都讲究生活质量,对一日三餐的食材要求也高了,咱们猪场就应该饲养黑猪,满足人们的味蕾,以质量求生存。”王元虎作出了新决定。

        不由分说,王元虎找到大学老师直奔山东莱芜,买回10头黑母猪、40头小猪,将它们放到十亩果园里散养,同时散养的还有1000只鸡。放眼望去,果园里树上挂满梨子,猪在树林子里跑着,鸡们有的飞到树杈上,有的在草丛里觅食。这种生态养殖的做法当时在网上搜都搜不着。为了摸索出科学的养殖方法,王元虎夫妇带着儿子吃住在猪场,每天仔细观察猪和鸡的成长,那种细心呵护,就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他发现大公鸡们互相打架,有好斗习性,影响了生长。王元虎在网上查询得知,这种情况需要给鸡戴上“眼镜”,让鸡只看见地面上有限的地方,就打不成架了。他赶紧从网上买来好多鸡眼镜,在鸡鼻子上穿个小洞,给鸡戴上了,此法果然奏效。为这事,当地电视台和报社及时报道了“戴眼镜的鸡”这条新闻,引起了不小反响。




        三起三落再创业

        这年冬季,似乎比往年更冷一些。一大早,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书记高淑贞来到王元虎的猪场,高书记对王元虎夫妇说:“今天来是告诉你们,离村子不远的铁道旁,有一块村里流转过来的闲置地,村委会研究过了,打算给你们做猪场的后续发展建设用地。”王元虎听了激动地说:“高书记,你太了解我们了。这地方盖个万头猪场绰绰有余,而且离村子远,不会有污染,距离高铁货运站也比较近,对外运输更方便!”高淑贞爽快地说:“好,那就这么定了,回头你跟村里签订一份土地使用合同,三年内土地流转费用村里垫付。”王元虎越听越激动:“太好了,高书记,你这决定把我们的养殖规模一下子提高了几倍。我这就去济南市里跑跑资金,找找我的同学、朋友,看大家能不能为我贷款担保?”高淑贞听了拍着桌子说:“元虎啊,猪场规模大了,资金需求自然大,有我高淑贞在,你还用舍近求远吗?今天就拿上我的房产证,我为你担保贷款。”高书记这番话让王元虎颇感意外:“用你家的房产证抵押贷款?这可不行!养猪风险很大,去年国内流行的猪蓝耳病让许多猪场赔得血本无归。这个风险我不能让你承担!”高淑贞不容置疑地说:“元虎,我不是跟你做生意,我是要帮助你把养猪场建起来,帮助你实现美好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我要你通过努力,给回乡创业的青年们树立一个标杆,让三涧溪村有个更高的经济增长点。咱们别磨叽了,拿上房产证,跟我办理贷款去!”

        就这样,高淑贞书记用房产证为王元虎办理了抵押贷款,流转了200亩土地,使王元虎建起了大型现代化养猪场,引进了上千头良种黑猪。当地镇政府又主动作为,帮助养殖基地接通了水电,铺好了马路。王元虎夫妻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开办的源虎食品有限公司大获成功,养殖的黑猪肉质优良,从章丘畅销到泉城济南。菜市场里,许多市民以抢购到源虎黑猪肉为悦。




        王元虎夫妇创业成功后,各级宣传部门大力推介这一典型,把王元虎推上了央视“面对面”栏目,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级媒体蜂拥而至……王元虎养黑猪不但在章丘出了名,而且在全国有了影响力。

        王元虎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一心谋发展,苦干实干加巧干,越干越有劲,他要打造一个“猪猪乐园”,实现他事业蓝图里“一亩半当二亩半用”的计划:养猪、养鸡、种果树、种草料。采取“快乐养猪法”,让猪听音乐、玩玩具、睡席梦思,并为猪设置游泳池和跑道,让这些猪娃们享受幼儿园孩子的待遇。这样自由散养、原粮喂养的黑猪需要10个月到13个月方可出栏,不但肉质有嚼劲、香而不腻,而且低脂肪,是地道的健康食品。

        可是,蓝图越美好,越离不开雄厚资金的支撑。一千多头猪,每天的饲料就得五六千块。资金短缺的那段日子,王元虎和妻子李少清天天为猪的口粮发愁,晚上睡不着,两眼瞪着天花板到天亮,焦虑的情绪使李少清的头发一把把脱落。“猪快乐,我就快乐”,这是王元虎的养殖理念,可是听到猪圈里黑猪们“嗷嗷待食”的叫声,他真正体会到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含义。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一个合伙人又要从王元虎的猪场撤资,撤资后,王元虎得把合伙人当初投入的275万股份买回来,而这几百万的钱又从哪儿来呢?猪场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境遇。

        挑战一个接着一个,三十刚出头的王元虎能扛得住这压力吗?那天晚上,王元虎独自在猪场来回踱步,思绪万千。他想到从创业那天起,自己三番五次在“钱”字上跌倒爬起、再跌倒爬起……每次危难时刻,都是高书记、尹教授和三涧溪村的父老乡亲们倾囊相助,这次还能再去麻烦他们吗?

        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源虎食品有限公司迎来了尹教授和王元虎的大学同学。尹教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银行卡,递给王元虎说:“收下吧,我知道,这个时候你非常需要!”王元虎双手接过卡激动地说:“尹老师,我的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这时,一个男同学说:“谢啥啊!元虎,我就是当年跟你上街卖手机卡的小魏,后来我们才知道,你发给我们的工资是你全年的生活费。就凭这一点,我们相信你!”王元虎听了,眼含泪光默默点头……


        十七载“猪倌”任重道远

        从2007年算起,王元虎养猪已经17个年头。回首十七载 “猪倌”路,他感受颇深。“每每遇到挫折和困难,都是高书记和我的老师、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更有三涧溪村的父老乡亲们呵护着我,他们为我挡风遮雨、分担忧愁。我只有更加努力,用丰硕的成果来报答大家。”王元虎说。

        王元虎告诉记者,除了进一步扩大黑猪养殖外,他们还准备研究推广“四位一体化模式”,进一步降低养殖污染,不断提升肉品质量。“什么是美好生活?那就是进入小康社会。可是没有全民健康,哪来的全面小康?我要让源虎的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吃得健康、吃得开心!”

        源虎食品以一流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几年前,王元虎建立了“立体猪舍”,首期养了3000头黑猪,二期“立体猪舍”建成后,又投放了5000头黑猪,加上首批帮扶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山区饲养的猪,猪场规模达到1万头了。

        创业的艰辛让王元虎和李少清夫妻更加成熟和坚强,许多历程让他们终生难忘,而最让他们振奋和难忘的,是2018年6月14日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了三涧溪乡,王元虎和李少清很荣幸地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

        直到今天,问起和总书记面对面的瞬间,王元虎依旧激动得语无伦次:“让我捋一捋,得好好想想我和总书记说了什么,感觉太激动了。”

        当时,村党委书记高淑贞是第一汇报人,王元虎是第二汇报人。“最开始非常紧张,想到要和总书记面对面交谈,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啊!”王元虎感叹道:“总书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尤其是知道我是回乡创业大学生时,总书记显得非常高兴。”

        那天,习总书记问:“你们就是那对回乡创业的小夫妻啊!你们生态养殖养的什么呀?”身穿工装的王元虎毕恭毕敬地回答总书记说:“我们养的是黑猪。”习总书记说:“你们回乡创业很好,养黑猪很好!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重点是培养本土人才。”听了总书记的鼓励,王元虎激动地回道:“总书记,我一定把黑猪养好!把扶贫对象湖南湘西州泸溪县的猪养好!”





        总书记的关怀和鼓励,更加增强了王元虎夫妇的创业信心。近年来,王元虎采取“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增收致富”的模式,组织带动当地青年农民积极参与强村富民的产业发展。

        王元虎组织村里120多名青年党员、回乡大学生、复退军人等年轻人,成立了绿涧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绿涧农创园”田园综合体,大力探索开展农业创业培育和扶持工作,采取资金、科技、管理、项目入股参与等方式,引导青年人探索农创项目,建设园中园,成立创业、创客空间,招募志愿体验者和农创专家团,为创业青年人提供科技孵化、租金减免、市场销售、品牌打造、小额担保贷款以及后期融资等一系列服务,为青年人搭建创业平台,带动小农户享受现代农业的成果。

        10年来,在村党委书记高淑贞和村两委的帮助下,王元虎克服资金困难,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生态养殖场,发展到如今拥有50多名员工、总占地2000余亩、年出栏生猪3000余头、销售收入1100余万元的现代化养殖场。近年来,他又先后投资近千万元,与文祖、曹范等乡镇六七个省定贫困村建立了帮扶关系。其中,直接联系脱贫的就有近30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元虎不但免费送猪苗给村民,还亲自传授给他们养猪的知识和技能。

        如今,在王元虎的绿涧农创园里,有7个帮扶对象,其中返乡大学生中,有个是兽医专业毕业,她养的宠物猫,一只能卖8000元;还有一位90后小伙儿,是从西藏退伍回乡创业的,他的创新意识很强,在电商平台上直播带货,卖多肉植物,最火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1万元的货;还有一个叫刘亚楠的女孩,她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在王元虎的农创园里直播种植西红柿和甜瓜的全过程,她种植的西红柿和甜瓜,没有打农药、原生态生长,口感好,水分大,吸引了众多粉丝,线上线下一片好评……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展养殖规模,科学施行生态养殖,不断提升猪肉品质;将充分发挥绿涧农创园的创业孵化功能,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走上致富路!”采访结束时,王元虎告诉记者。


审核:刘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