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父爱及其他

2024-07-17



文/杨宝刚


母性是人性的底色

人类的奋斗与求索,会周期性地突破人性的束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有如山火,不管怎么猛烈也总要熄灭,几场春雨过后,新的生命又会破土而出。大自然靠的是“本能”,人类靠的也是“本能”,即 “人性”自身的伟大,而人性自身的伟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母性”!

母性,这个词汇承载着无尽的温暖和深情,它是人性的底色,是生命源泉的象征,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沉的情感之一。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的儒家文化,还是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都对母性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和尊重。母性不仅体现在生物繁衍的本能上,更体现在无私的大爱、关怀和牺牲精神中。

母性是一切动物“善”的本源,是物种和种群的原始聚合力,假如人类的一切文明毁灭,又回到亚当夏娃创世纪的年代,人类文明又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成长,但终究还会繁荣昌盛。靠的是什么力量?是人性的力量,即母性的力量,也就是善良、奉献、牺牲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人性力量中最原始的力量。



本文作者与母亲合影。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母性是生物为了延续种族而产生的一种本能。母体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会经历生理和心理的诸多变化,如体重增加、激素波动、情绪起伏等,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和滋养正在成长的胎儿。这种对新生命的呵护,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性的本能之中。

然而,母性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在社会学的层面,母性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是无私的爱、无尽的耐心和无畏的勇气的集合。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放弃自己的舒适,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活。她们在孩子生病时守夜祈祷,在孩子困惑时给予引导,在孩子成功时默默欢喜。这种母爱,如同孟子所言,“母,亲也,其爱子,无所不至也”,是人类社会中最纯真、最强大的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力量,而主要又是由母亲传递给我们的,人性之所以伟大,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概源于此。前几天,我回老家和哥哥、嫂子及几个朋友一起为母亲祝寿,老人家97岁了,行为自主,思维敏捷,谈笑风生,还能做针线活。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天天为儿女们操劳着、奉献着,她用母性的光芒,照耀和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母性是人性的底色,它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生命中,无论种族、文化或地域的差异。它是一种本能、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精神,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珍视母性,因为它是生命之光,是爱的源泉,是人性中最温暖、最光辉的一面。

向伟大的母性致敬!

好男人与好父亲

今天是父亲节,然而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我并未深入了解过。这不禁让我思考,父亲节应该如何度过?我们是否应该遵循某种传统习俗?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许多节日往往与美酒佳肴、欢声笑语相伴,那么父亲节是否也应该如此?当有人将母亲节称为女人节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将父亲节称为男人节呢?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使得父亲节往往难以达到母亲节那样的热烈氛围。

孩子总是由母体孕育出来并守护长大,这使得母亲在受到赞誉时总能找到切实的联想和感受,从而心安理得。然而,对于父亲来说,这种感受却似乎总是飘忽不定。尽管他们同样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汗水,但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能力不同,他们往往难以感受到那种骄傲和自豪。随着社会的发展,晚辈对父辈的期望也在不断攀高,这使得许多父亲在努力满足子女需求的同时,也感到自愧难当。父亲的角色在中国当下似乎有些尴尬,因为他们只能在繁殖上称职,却无力满足后代更多的需求。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那些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繁荣而舍家抛子的革命先驱们。他们无疑是好父亲,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成功的男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整个民族的男人争当好父亲创造了空间。能否将父亲节称为男人节,这个问题似乎比将母亲节等同于女人节要复杂得多。然而,我认为,无论能力大小、贡献多少,只要一个男人具备勇敢、坚韧、正义和善良的品质,他都有资格过男人节。然而,是否有资格过父亲节,却并非自己说了算,而是取决于子女的感受和认可。因为父亲是当给子女的,子女的快乐和满足才是父亲节能否真正快乐的根本意义。

做好父亲并非易事,而做好男人则相对容易。英雄气概和壮士之心从未离开过男人的血液,但成为好父亲却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能力不同,贡献有大小,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去付出,就是值得尊重的。我们首先要努力成为好男人,才能更好地担当起父亲的角色。

此外,我想分享一位我敬仰的良师益友、著名作家、已退休多年的辽宁省营口市作家协会前主席高作智老先生在2017年写的一首《父亲节有感》的诗,老先生从一个更直接的角度阐释了父亲及父亲节的意义:“朔暮狼群吼,拎叉挺外拦。母烧房里暖,不懂父亲寒。”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父亲在家庭中的守护和付出,以及子女对父亲辛勤劳动的忽视和不解。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在庆祝父亲节的同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和感激了父亲的付出和牺牲?

好男人与好父亲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角色。一个好男人不一定能成为好父亲,但一个好父亲的前提一定是个好男人。在庆祝父亲节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尊重父亲的角色与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爱和感激。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成为好男人和好父亲,为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机有益

以前叫“开卷有益”,现在叫“开机有益”。在我们过去的认知里,一个人若想长知识、学本领,就必须从读书开始。只要你喜欢看书,就一定会有收获,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你便会成为满腹经纶有益于社会的人。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人们已经很少翻书,而是沉迷于电脑和手机的世界。尤其是手机,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有的人甚至发出了“没了手机就没法活了”的感叹。

然而,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生活对知识的需求却从未减退。相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愈发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谁仍然在“看书”,谁的专业知识更精透,谁的事业线就会更长、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大。手机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和知识包罗万象:从八卦小说到吃喝玩乐,从古今中外到天地万物……只要我们有充裕的时间,随时都可以沉浸在手机互联网的各种内容里。然而,这种便捷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真正从中汲取到有用的知识?



这样一来,现代人如何利用和使用手机,便不仅仅是个人的习惯问题了,而是智慧问题,甚至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是否美好、事业能否顺畅的重要问题。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定力,变成了手机的奴隶,思想情感的体验和探讨都停留在手机层面上,丧失了深入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我们无疑就成了“资本”从投入到结出利润这一过程中可悲的消耗品。

作为一家餐饮机构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每天忙碌的生活节奏让我很少有时间看电视。在一个醒来略显疲惫的早晨,我随手打开了电视机,正好央视四频道播放《遇鉴文明》栏目,其中讲到了“佳肴美馔,中餐与西餐”。这个节目知识翔实、内容生动,让我突然联想到了“开卷有益”这句话。虽然现在我们很少翻书,但智能手机就如同一个“万宝箱”,只要我们有学习的意愿,就可以“开机有益”。

我迅速拿起手机,对照电视找到了这个节目,立即分享到了单位的群里。单位五十多人几乎在一分钟之内就与我同时收看了这个对我们共同工作和专业有用的内容。太好了,这种便捷性是传统书本根本无法比拟的,比报刊图书更方便、更快捷。

面对手机互联网,我们只要去粗取精,认真阅读那些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启发有帮助的内容,我们就有机会成为一个博学的现代人。手机以其丰富的资源、即时的信息和互动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的速度。古人的“学富五车”可能要用一生去研习,现今的我们也许花上三五年时间就超越了。当然这只是数量上的体现,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识。哲学上讲量变导致质变,我们积累得快、积累得多,由量变到质变的速度自然也就加快了,这或许就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原因吧。

从“开卷有益”到“开机有益”,这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然而,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也不能盲目跟随潮流,被资本所利用。我们应该成为机器的主人,让机器为我们服务,将机器带来的便捷用于学习最有用的东西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开机有益”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坏习惯与真能力

早晨,翻开手机看到这样一句话 :“ 谁勇于把自己的缺点摆上桌面,谁才能戒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从而获得真正的能力 。”对这句话我深有感慨:自己几十年一路跌跌撞撞,细思就是与坏习惯“ 战斗 ” 的一生。

事实证明,什么时候、哪一件事上,我们对自己克制约束了,替他人着想了,工作就顺了,事情就顺了;对自己的缺点认识有多深、改变的力度有多大,心情就有多好,生活的劲头就有多旺 !但放眼望去,许多人究其一生,还活在自己的坏习惯里而不知改变、不会改变、不肯改变。

所谓“坏习惯”,不单是指你早晨不刷牙或晚上不洗脚之类的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是知识上的短缺、常识上的无知、见识上的偏激,一遇冲突、矛盾或涉及自己所谓的“面子”,总是找各种理由、借口攻击或指责对方,本能地保护或包庇自己,把自己的缺点紧紧盖住,不惜用一百句谎话遮住一句“ 对不起,是我不好”“是我错了,是我不懂”“我小心眼了,下次一定改正”等等。

这种人,非但不能把自己的缺点摆上桌面,而且害怕他人看到自己的缺点,这些“坏习惯”也因此控制了他们一生,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一个人没有了真正的能力,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实现事业上的超越,理想的生活状态也难以实现,只能活在愤愤不平里、掩泪苦笑里、吹吹拍拍里、装腔作势里……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敢不敢正视和改变自己的错误,愿不愿听他人的批评和教诲,是决定一个人一生运气和生命质量的大事,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也是最关键的能力,且与年龄、性别、出身、职业等无关,只关乎我们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让我们勇敢地将自身的缺点摆上桌面,用诚实和决心去面对,用行动去改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才能拥有改变生活的力量,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过上我们所向往的生活。

(栏目责任编辑:于雪晶)


审核:刘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