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大国,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粮食市场的开放,粮食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然而,部分粮食企业仍保留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当下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在业财融合视角下,本文针对粮食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展开深入研究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企业;业财融合;预算管理
陆燕琴
(苏州市吴江粮食购销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200)
引言
由于粮食流通体系改革,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正在逐渐转变经营模式,从原来的粮食行业“大佬”转变为现在市场竞争参与者。粮食购销模式市场化,国有粮食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发展,预算管理与经营销售之间不断出现隔阂。因此,粮食企业基于业财融合视角下积极探索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下迎接机遇和应对挑战,逐步提升自身经营效益和业务价值,高效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1]。
1粮食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1.1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核心构成内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粮食企业要积极更新管理理念,持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全面预算管理覆盖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结合业务开展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方案和财务管理规划,从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2]。
1.2改善企业资源配置工作
粮食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而这正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势所在。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粮食企业可以结合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成本预算、生产预算、人工成本预算、财务管理预算、费用支出预算、销售预算等的编制,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动态监督,对全面预算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避免出现资金闲置或者重复投入的问题,有利于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3]。
1.3加强部门协同合作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粮食企业可以加强各个部门和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在内部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有利于企业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企业会结合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和工作需求进行预算方案的编制,对各个部门业务活动的开展进行协调,对彼此的职责和分工进行清晰设置,从而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有效节约企业的成本支出,使所有员工共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4]。
1.4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化的工作。企业可以根据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编制科学完善的预算方案,将战略目标细化为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使预算管理融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战略目标和预算管理的有效融合。企业通过配套的考核激励制度,可以增强所有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激发其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实现企业预算管理目标提供助力[5]。
2粮食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2.1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多数企业已经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但是一些粮食企业没有建立科学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也没有设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预算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受到职责权限的限制,无法对全面预算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组织,加上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财务人员无法对预算管理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把控,容易出现指标不合理、执行有偏差等问题,影响了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
2.2预算目标短期化,缺少战略性指导
一些企业在设置预算目标时,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效益方面,过分重视短期效益,未能对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进行综合考量,过分依赖往期预算数据,未能全面分析企业当前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内部的经营状况,制定的预算目标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
2.3预算编制合理性不足
一些粮食企业下属分子公司较多,业务内容繁杂,资料收集难度较高,加上企业没有设置统一的预算编制标准,无法对业务活动的资金支出进行准确核算,使得各个部门编制的预算数据缺乏可靠性。同时,员工缺乏预算管理意识,认为全面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业务人员缺乏预算编制工作的积极性,无法及时反馈预算编制所需的数据,使得财务人员无法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准确把控,编制出的预算缺乏可行性,增加后续执行的难度。
2.4预算执行控制效率较低
一些粮食企业管理者的预算管理意识较为落后,存在着重视预算编制,轻视预算控制的问题,未能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执行控制机制和分析反馈机制,未能实现对预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无法对预算执行效果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进行分析,容易出现超预算或者无预算支出的情况,不利于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风险的科学防控,影响预算目标的实现。
2.5预算管理考核机制缺乏有效性
一些粮食企业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考核流程和标准,设置的考核指标过分重视财务预算,缺乏对业务预算的关注,过分强调结果考核,缺乏对考核过程的重视。一些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的考核机构,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考核,使得考核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考核结果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此外,企业缺乏对考核结果的应用,未能结合发现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也没有将结果与激励措施进行有效对接,影响绩效考核效用的发挥。
2.6预算信息化程度较低
一些粮食企业在开展预算管理时,未能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未能将其与业务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进行有效对接,影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递,不利于预算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比如,预算编制环节,无法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和比较,不但增加预算编制所需的时间,而且影响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在预算控制环节,企业无法利用信息化系统对预算执行和目标之间的偏差进行分析,影响整改措施的及时性。
3粮食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的对策
3.1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不但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调整、评价等过程,而且涉及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因而粮食企业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优化内部组织结构,设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经营绩效指标的合理设计,对业务开展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同,还要指导各个部门设立全面预算管理小组,对所有员工的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划分,建立顺畅的数据传递通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企业对全面预算各个环节的监控能力。同时,企业要构建科学高效的风险响应模式,对各个部门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在发生风险问题时及时将预警信息反馈给上级部门,便于有关人员制定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企业优化指标评价体系,完善指标的设计、落实、评价等环节,不但要保证预算指标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匹配,而且要保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为后续执行奠定基础[6]。
3.2基于战略制定预算管理目标和指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指引和方向,而预算管理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动力,有助于企业对各类资源进行调配,将工作职责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岗位,是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企业在开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战略目标和市场环境为导向,合理设置预算目标,保证其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通过细化分解形成各个部门的具体任务,从而使战略目标覆盖到预算管理的所有环节中,提高预算目标与企业战略发展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同时,预算指标体系是连接战略规划和绩效考核的关键节点,主要内容包括指标的设置和权重的分配,将预算指标体系覆盖到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完成战略规划和运营目标的全面融合和科学渗透,为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3.3规范预算编制工作
一方面,做好预算编制基础工作。粮食企业在开展预算编制时,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由各个分子公司进行预算草案的编制上报给上级部门,由管理人员对方案进行逐一审核,汇总整理后交由总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确认和审核,从而保证预算数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同时,企业要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划分,指导他们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工作性质进行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生产预算等的编制,由审计部门负责对预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从而编制出的预算具有可行性。
另一方面,粮食企业使用较多的预算编制方法包括固定预算法、滚动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企业在开展预算编制时,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方法的灵活选择。比如,预算项目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影响时,可以选择弹性预算编制法;预算项目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不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选择固定预算法;维修和管理费用等,要采用零基预算法,在对原有资金数据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后,更加合理地对资金进行配置。同时,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对接内部财务系统和ERP系统,实现各个部门数据的共享,并将预算流程和监督功能加入系统中,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7]。
3.4加强预算执行控制和监督
预算执行控制是企业预算管理计划高效落实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重要阶段,需要引起预算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粮食企业管理人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持续增强自身预算管理意识,深入了解全面预算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督和控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动态监督机制,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法,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和处理,对预算执行效果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偏差进行深层次分析,结合成因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和处理方法,按照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做好纠偏和预警工作,防范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保证预算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对监控结果反馈制度进行完善,使各个部门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开展工作,提高所有员工行为的规范性,从而为预算方案的高效落实提供保障。
3.5完善预算管理考核机制
预算考核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准确判断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粮食企业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应对和处理,实现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企业要对内部预算管理考核机制进行完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流程和标准的设置,明确考核工作的主体和目标,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设置,从而保证考核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同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成果、资源配置情况、收益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对各个部门在企业整体目标实现中作出的贡献进行判定,从而获得公正透明的考核结果。
此外,企业要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进行有效对接,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发放、职务晋升、岗位调整进行有效对接,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方法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从而提高所有员工的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激发员工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8]。
3.6加快预算信息化建设
粮食企业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基于业财融合背景下建立科学高效的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其与ERP系统、资金审批系统进行对接,便于工作人员在系统内进行申请单据的填写,自动完成预算的检验,从而实现预算的事中控制。预算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预算指标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通过工作量和投入成本能够计算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指标,不但可以节约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成本,而且能够保证预算管理的全员性、全方位性、全程性。同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自动生成各种单据表单,不但可以保证预算项目的精细化,而且能够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是预算管理高效实施的重要助力。
此外,在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粮食企业可以对财务和业务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合理设置,明确业务完成的时间节点,在审批流程中加入电子签章环节,有助于企业更加严格规范执行预算,有效提高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业财融合背景下,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在生产经营规划、内部资源调配、风险问题防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粮食企业要结合战略规划进行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优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等环节,从而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何丽娟.国有粮食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21(15):91-92.
[2]罗艳红.浅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预算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20(25):70-71.
[3]曾红菊.关于如何在政策性粮食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的思考[J].财经界,2020(17):55-56.
[4]胡楠楠.国有粮食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0(01):37-38.
[5]袁中.浅析国有粮食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财经界,2016(27):139.
[6]刘树琼.业财融合角度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改进研究[J].首席财务官,2022,18(11):43-45,55.
[7]王汉滨.基于业财融合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J].知识经济,2023(31): 37-39.
[8]舒彦.业财融合视角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思考[J].新金融世界,2022,21(06):115-117,124.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