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方法思考

2024-08-12

摘要:现代化建筑工程规模较大,施工周期长,工程量大,加大了造价控制难度。且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工程造价一定的影响,导致工程成本超预算问题。因此,建筑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动态化的工程造价管理理念,对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阶段进行动态化的成本控制,实现项目全过程成本投入的最小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造价控制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建筑工程成本,增加建筑工程的利润空间。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动态管理



王传慧

(山东旭正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山东 枣庄 277800)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引进动态化的造价成本控制模式,做好外部环境预测、内部数据分析工作,以便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材料、人工、设备、管理等费用进行动态化控制,同时要对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阶段进行动态化控制,实现成本投入最小化,保障工程造价质量,实现建筑工程效益最大化,为企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意义


在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中,建筑企业需要实现项目成本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并开展全过程评估调整工作。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且工程造价受到外界环境、内部因素的影响会随时变动,所以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动态化管理模式,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灵活性调整工程造价控制方法。其中,造价变动因素有量变、价变、定额等,会引起建筑工程超预算问题。总之,建筑企业通过优化使用动态管理模式,真正控制造价成本[1]。

在建筑工程中实施造价动态管理模式,建筑企业可以实现开源节流,减少成本投入,解决企业合同纠纷,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可以科学指导采购工作,弥补合同漏洞,保障招标采购工作的制度化开展,减少合同矛盾冲突,提升建设效率;跟踪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资金使用量,及时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减少经济纠纷。另外,还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对外界因素影响进行快速反应,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施工质量和工期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施工质量,强化企业竞争力,提高工程利润。


2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问题


2.1缺乏重视

部分建筑企业认识不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重要性,甚至在该方面存在认知偏差,难以在项目过程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致使材料浪费严重,降低动态管理效果,甚至出现超预算问题。

2.2管理系统不完善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难以形成系统化、连续性的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系统,不能开展全过程造价控制。部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造价管理知识,严重降低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效果[2]。

2.3专业人员素质较低

部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受教育水平不高,且缺乏相关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动态管理需求。投资阶段的概算指标与实际发生的合同指标、结算指标存在很大差异性,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但是施工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足,不仅会加大成本投入,还会降低管理效果。

2.4信息共享不足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但是不同部门的工作标准差异性较大,加大了工程造价管理难度,而且各个部门的造价数据格式不同,这种情况也会降低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性,难以实现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造价管理效果,甚至需要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增加了数据错误、重复录入的概率,不利于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2.5精细化不足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化、复杂性特征,建设单位需要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但是在实际作业中,施工单位缺乏这一理念,便难以实现不同阶段的严格控制,容易出现超预算、资源损耗问题,降低造价管理水平[3]。

2.6造价数据滞后

在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建筑企业主要利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计价模式。其中定额计价模式应用中,需要结合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分阶段调整定额。但是实际市场材料、型号、价格波动较大,导致造价数据信息较为滞后,严重降低造价管理计划的执行效果。


3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路径


3.1决策阶段的控制路径

首先,在投资决策阶段,建筑企业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展开详细的市场调查工作,对工程费、材料费等市场指导价格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强化工程概算真实性和全面性。

其次,做好现场分析工作,明确现场施工条件,详细掌握施工中所需的材料、设备,对工程所在地市场供应商费用进行了解,详细掌握造价控制信息,保障投资概算的合理开展[4]。在此基础上,优化材料差价的动态管理,结合市场运作体系,对系数与单项材料的关系进行适度调整,并结合定额材料对主要材料进行用量补差,如钢筋、水泥等,其他材料利用测定综合材料差价系数的方式对差价进行调整。

最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对不同材料市场价格波动趋势、波动系数等进行动态分析,对材料价格区间进行动态制定,保障材料成本动态管理水平的提高。

另外,还需要优化人工费用动态管理,在建筑项目实施中,人工费用主要包含基本工资、津贴等,在人工费用控制中引入动态管理模式,需要采取综合性的人工费用计价方式,避免计价偏离过高的问题,为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创建良好条件。

3.2设计阶段的控制路径

在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单位要明确设计方案责任,实现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的相互结合,制定最优的设计方案,严格管控工程造价;在技术设计阶段,设计单位要时刻关注基本设计变动情况,为工程造价方案、招标文件的编制提供依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单位要对施工环境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工程进度影响因素,对现有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实现施工图样的精细化设计,有效减少项目漏项、设计变更问题,合理控制工程成本。

工程造价单位要优化投资估算,编制设计概算,实现工程标准设计、限额设计,详细分析工程价值,保障造价预算的科学性,实现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强化经济效益。在设计图样变更动态管理中,建设主管部门要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审核,获得审批后,建筑企业需要对变更方案造价开展精准的预评估工作,在原定标价基础上,坚持量变而单价不变的理念,当项目减少时,需要在原定价基础上扣除;当项目增加时需要在原定价基础上增添,并计入总造价。通过动态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保障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减少设计变更,降低经济风险,动态掌握工程造价。

3.3招投标阶段控制路径

当前,建筑工程行业缺乏完善的招投标制度,加大了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难度。招标过程与税金、成本、利润等指标存在紧密联系,各个企业选择的经营、技术、管理等不同,也引起工程施工方案、成本利润的差异性,严重影响工程招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建筑企业招投标管理中主要是以低价中标为主,导致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盲目降低施工质量,难以保障招投标公平性。招标单位需要加大工程招投标工作控制力度,利用无底标方式开展具体操作,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编制标底的成本,而且能够节省中标时间。同时,投标单位要对市场情况进行动态了解,合理编制工程量清单,实现报价精准性。招标单位严格审核工程图样,明确投标价格,避免超出控制范围[5]。

3.4施工阶段控制路径

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要严格控制施工材料成本,详细了解材料市场价格,结合市场价格波动,编制可行性的采购预案,严格控制采购成本;要做好材料质量监督工作,进场前严格抽查,避免低质材料进入现场。同时,建筑企业要形成完善的原材料造价管理系统,实现供应商原材料价格的动态预测和监管,实时掌握材料价格变化情况。

施工单位要结合工程特点针对性采购施工材料,并做好材料购入量、日期记录工作,市场价格较低时大量采购;要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最优化的供应商,实现动态化的仓储管理。还需要优化施工技术管理,强化施工人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引进最新工艺技术,提升施工效率,减少成本投入。还需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要求各个参建单位协同审核,确保变更内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强化现场签证、隐蔽工程管理工作,避免发生扯皮现象,优化工程造价效果。

3.5竣工阶段控制路径

在竣工阶段,施工单位要收集剩余材料,并及时退回,从而减少材料成本;要做好回收利用工作,提高材料利用率;及时归还租赁的设备,缩减租赁成本。

另外,还要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确保具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度,且具有良好的口碑,并精准使用计价方式,以便对各个方面价格进行准确核算,实现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保障验收标准与合同要求的契合性,真正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6]。


4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策略


4.1强化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队伍涉及的人员较多,不同施工专业的施工要求不同,且工期紧张,为减少不同专业间的施工冲突问题,防止发生交叉作业现象,要对各个专业、工序的实施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减少施工安排不合理引起窝工问题,这样会引起施工单位索赔,从而增加造价成本。

施工单位要优化安排现场操作面、生活区,合理规划施工场地,防止产生迁建费用。现场参建单位较多,如业主、监理单位等,彼此的成本控制体系各有不同,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明确划分成本管理责任进行,落实到个人,强化责任意识,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监理单位完善监督制度,形成系统化、完善性的现场监督体系,强化现场跟踪造价人员的责任意识,及时发现费用异常情况,分析原因,明确责任方,不是甲方原因引起的费用增加不能签字认可,真正起到把关作用。

4.2优化工程预算

为了有效控制施工资金,施工单位需要结合施工图样,科学编制施工图预算,以便对施工结算进行优化控制,同时,要对工程特点进行全面性分析,编制招标文件,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招投标控制价。针对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要分期分批出图,以此为依据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图预算,精准预算项目投资额,为工程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进行优化安排。结合施工图预算选择最优化的施工方案,从而降低施工成本,防止施工结算超预算,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科学指导。如果施工后期变更、签证较多,难以发挥预算的指导作用,就要对施工过程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收集,适时增加预算,形成闭环动态调整,避免工程结算超支。

4.3控制工程变更

为了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施工单位尽可能避免工程变更,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费用增加现象。在前期设计环节中,设计单位需要对设计方案、设计图样进行全面性评估,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并协同各个参建方进行图样会审,提出修正措施,避免后续设计变更问题的出现。针对那些需要增加费用的材质、施工方法等变更内容,施工单位严格实施科学的变更程序,规范性提交变更申请,获得批准后邀请专业人员对项目变更价值进行分析评估,尽量保持量变而单价不变,从而降低项目经济风险。为了防止施工单位通过设计变更增加费用从中牟利,监理单位需要对变更申请进行严格审核,评估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有效控制变更问题的出现概率。

4.4优化签证管理

造价人员需要深入施工现场,对现场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造价变化原始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管理,同时对施工进度进行动态跟踪,以便实时调整,尤其要及时掌握隐蔽工程、装修工程、拆除工程的原始资料,为造价动态管理提供依据。同时要对各个施工关键节点进行现场监督,并对工程量进行实时测量,对现场签证进行严格管理,对时间、部位、原因、造价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其中,不同的时间,也会引起材料市场价格的较大波动,引起执行标准变化;不同部位施工难度差异性较大,需要选择针对性的套取定额,进而发生不同费用;不同原因引起的签证,责任方差异化较大,签证所产生的费用承担主体不同。

4.5完善成本控制系统

结合工程特点,项目部建立可行性的成本控制台账,细化台账内容,如成本构成、支出明细、支付状况等,以便对成本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和管理,对实际成本、预算成本偏差进行分析,查找原因,针对性调整。定期汇报和评估成本状况,定期通报项目经济情况。优化应用信息化成本管理软件,实现成本数据的自动化记录、分析和报告,通过图表对成本指标进行可视化呈现,保障成本信息准确性,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理解,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对建筑工程成本投入进行有效控制,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工程特点,引进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模式,实现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阶段的动态化控制,减少成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工程造价的精准化管控,同时要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增加建筑工程利润率,促进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金. 建筑工程施工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方法分析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3(11): 106-108.

[2]千银敏,王靖. 基于BIM的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方法 [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 (04): 79-81.

[3]王文娟.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方法探讨 [J]. 房地产世界, 2022, (18): 100-102.

[4]洪静文.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相关思考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 (01): 36-37.

[5]刁敏. 建筑工程施工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方法 [J]. 四川建材, 2020, 46 (09): 212+214.

[6]韩春浩.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0, 18 (16): 38-39.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