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视域下企业现代化治理路径探讨

2024-08-19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治理方式持续演化,呈现出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变的演化趋势。新时期,国有企业要不断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使自身能够在当前新一轮的改革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切实提升治理能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然后阐述国有企业改革下推进企业现代化治理的意义;最后探讨国有企业改革视域下企业现代化治理路径,旨在解决国有企业在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现代化;治理;路径


曾志勇

(江西省瑞寻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 赣州 342600)


引言

从实践来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新的能量,使企业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步,从产品创新性、企业竞争力、风险防控力等方面均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1.1国资和国有企业改革并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改革口径方面,强调国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国资国有企业改革的生动实践[1]。在改革目标方面,专注于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突显我国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追赶步伐,国有企业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活力方面,强调企业家精神的弘扬作用,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应具备新担当、新活力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激发国有企业的改革活力。


1.2核心竞争力成为衡量国资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新标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国有企业必须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并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国资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衡量新标准。在改革目标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要求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展改革实践工作。在改革任务方面,基于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工作。例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国资委”)将直接监管的国有企业分为市场竞争、特殊功能、公共服务三种类型。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以产值为考核目标的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改革方向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强调,确立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并将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着力点,以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强调,中央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1.3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的重要任务

如表1所示,党的二十大以来各次重要会议对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论述表明,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现代新型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功能分类为基础和前提,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中之重,从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2]。为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部门需要将政策制定的重心放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并保证制度覆盖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现强势、优质、扩大规模等,为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并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对推进企业现代化治理的意义


在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推进企业现代化治理是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国有企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必要路径。从具体实践发展视角而言,国有企业改革下推进企业现代化治理的意义如下:


2.1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工具可以更高效地进行决策和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和执行力。同时,现代化管理机制有助于激发国有企业内部的创新潜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不断提升整体竞争力,国有企业可以实现持续发展,并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挑战,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2.2提升国有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现代化管理方法促进国有企业更具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管理者能够更敏锐地感知市场变化,迅速地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灵活性和反应速度的提升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及时应对市场挑战,从而保持竞争优势。通过增强适应能力,国有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企业战略和业务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2.3深化落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首先,现代化管理方法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使企业明确其在社会角色和责任。

其次,通过加强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回馈社会,提升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

最后,通过现代化治理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其建立稳固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吸引人才和投资,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4提升国有企业信息透明度

现代化治理有助于企业建立更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公布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治理结构等信息,增强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信任。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企业的可信度和声誉。


另外,推进企业现代化治理还可以加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及时回应各方关切问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互动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国有企业改革视域下企业现代化治理路径


3.1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完善党组织在企业治理过程中的运行机制

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完善党组织在企业治理过程中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国有企业良好治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既要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折腾[4]。这要求党组织在企业现代化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并遵循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与企业治理的有机融合。同时,在企业现代化治理中,明确各组织结构职责及权值边界极为重要,使党组织及各管理层间工作权值形成协调的运转形式及有效的制衡关系。在企业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均应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及融合,落实党组织在企业发展方向及发展格局中的规范性指导原则,使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能够有效运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避免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企业治理计划及国家扶持政策相违背,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3.2优化股权结构,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优化股权结构和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举措,可以提升公司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明确权责、优化结构、建立有效决策机制,可以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首先,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将非公有制资本合理引入企业管理中,在增强股权多元化的同时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资源配置效率,为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率奠定基础。


其次,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治理机制,使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在有效约束下完成,以确保在企业管理机构中有效落实国有章程。在此过程中,应将《国有企业公司章程制定管理办法》作为企业行为准则,实现权责分配,避免各治理主体设置合理、责任划分明确;而在企业治理结构的设立中,董事会与监事会可作为管理层及企业发展方向制定的监督者,因此不可忽略董事会建设,应加强并优化董事结构等,从而形成高质量运作的董事会。


最后,国有企业需重视对制衡治理结构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制定并完善办公室议事规则在企业中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等管理层内,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协调运转并相互制约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同时,企业内针对董事应建立年度考核、动态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机制,在提升董事成员管理职责的同时加大对其管理力度,对于其出现的失责行为进行追责,避免其存在自大心理,促进其积极履行职责。


3.3加强经理层任职管理,完善领导人激励机制

加强经理层任职管理和完善领导人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激发领导人工作积极性、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等措施,国有企业可以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首先,国有企业应坚持“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的基本原则,在内部培养的基础上建立外部人才引用机制,使企业内员工素质符合市场化需求,同时对于企业内经理等管理层领导选择,可通过市场化考核评比的方式竞争上岗,提高管理层人员的选聘工作专业化。


其次,在国有企业内应建立良性竞争机制,通过契约化管理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及提升自身工作素养的需求心理,再通过业绩考核的方式筛选高素质、高能力人员,创建符合国有企业改革及发展需求的人才库。为充分调动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工作积极性,国有企业应设计合理的薪酬机制,使其人员岗位、工作及绩效与薪酬体系相挂钩,建立奖励机制,确保企业员工可通过提升自身工作素养、增加企业收益的方式达成岗位调动及薪酬提升。


最后,国有企业应建立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人才激励机制,避免出现为完成短期目标而短视激励机制效用及企业发展的行为,促使企业领导人能够以长期发展的视角关注问题,进而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3.4深化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更为合理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

深化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和建立更为合理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国有企业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建立更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国有企业应拓宽人才选用渠道,通过公开选聘、市场化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式,推进内部用人制度改革[5]。同时,企业应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的考核管理机制,使人才能够以效益为导向,激发企业活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另外,国有企业应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并以岗位贡献为依据,对薪酬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3.5强化内外部监督,全面打造治理新格局

强化内外部监督机制,国有企业可以建立更加健全的治理结构,提升透明度和监督效能,确保企业运营合规、高效,推动企业朝着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首先,国有企业应对“管资本”的监管体制进行丰富和完善,并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发展需求及目标,分层授权放权,同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全过程动态化监管机制,提升国有资本的应用效益。


其次,完善监事会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监事会能够有效履行监督管理人员行为的职责。在监督过程中,需要整合审计、财务等力量,加大监管机制的实施力度。基于此,应建立规范且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标准,对国有资产的安全性等进行监控与评估,进而强化风险管控,提升问题整改实效,确保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最后,国有企业应完善信息公示机制,在保护国家秘密、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地在网络上披露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信息,以此完善治理结构,并保障社会公众对国有资产的运营情况具有知情权、监督权,从而充分发挥出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


结语


国有企业改革视域下企业现代化治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国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并重发展背景,还要将核心竞争力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新标准。在实现企业现代化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个一以贯之”的原则,完善党组织在企业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同时,优化股权结构,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经理层任职管理,完善领导人激励机制,深化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更为合理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以不断完善治理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徐颖.国有企业改革视角下企业现代化治理探究[J].投资与创业,2024,35(02):114-116.

[2]林苗.国有企业改革视角下企业现代化管理探究[J].财讯,2023(23):56-58.

[3]汪臻毅.推进治理现代化打造现代新国有企业[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3(24):18-19.

[4]王富余.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推动国资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山东国资,2022(06):82-83.

[5]赵妍.国有企业信访源头治理:逻辑、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4(05):69-71.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