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拥抱变化,“萝卜快跑”彰显科技的力量

2024-08-21




文/明贵栋


无人驾驶,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也更早。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智能网约车成了社会上最热闹的的话题之一。它在湖北武汉的加速落地,引发轩然大波。一方面,每6公里4元的无人驾驶体验,吸引不少市民排队尝鲜;另一方面,关于“萝卜快跑”和出租车、网约车师傅“抢饭吃”的声音和有关技术是否真的先进和安全等质疑声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武汉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73.2万单,服务90万人次。到2024年6月,武汉自动驾驶累计出行服务订单已突破158万单,累计服务198万余人次。



“萝卜快跑”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便捷的服务,迅速抢占市场的同时,给传统的网约车和出租车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反应最为强烈的是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很多人恨不得对“萝卜快跑”说“萝卜快滚”,因为它会抢走司机们的就业机会。毕竟,现实的情况是,在当下开出租车、网约车是很多人兜底的就业选项。


变革就意味着打破平衡,新旧业态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不可避免。然而,科技进步是大势所趋,不会因为任何一人一事而停止脚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中旬,除武汉外,上海、广州、杭州、兰州等多地发放自动驾驶网约车测试牌照,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发放城市数量已超过50个。多地利好政策加持下,无人驾驶赛道热闹非凡。


在不久前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发放了首批完全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即“完全无人载人车牌照”,这被视为上海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关键一步。首批获得许可的企业包括小马智行科技、百度智行科技和赛可智能科技。 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加速,意味着智能无人驾驶将以不可逆的雄浑之力迅速的改变着社会和生活。


历史的车轮总在滚滚向前!“萝卜快跑”的出现诠释了科技的力量,而科技的力量在驱动着时代的进步,在未来和现实发生对撞的时候,唯有顺应趋势,才能赢得未来。唯有拥抱变化,方能制胜!


智能驾驶“多点开花”


从2022年8月在武汉经开区启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开始,到现阶段在武汉服务面积已经拓展至300平方公里,覆盖770万人口,“萝卜快跑”几乎覆盖大半个武汉。预计2024年将实现武汉全城覆盖,并计划投入1000辆新一代量产无人车在武汉实现全天候、全无人运营。


武汉先行,上海也不甘落后。目前,包括“小马智行”在内的多家无人驾驶车企正在浦东部分路段进行实地测试,测试期间全程免费。


在划定区域内,用户通过“小马智行”等打车软件下单,可乘坐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享受主副驾均无人的“无人驾驶”体验,相当于L4级别自动驾驶。据了解,本次上海示范应用许可仍处于“免费试乘”阶段,企业正在配置车辆,很快将正式上线,目前尚未面向公众收费。


在北京亦庄,自今年2月开通往返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自动驾驶乘用车载人示范应用以来,目前共有4家企业的40辆智能网联乘用车提供服务。今年4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进一步规划推动北京南站、丰台站、朝阳站、清河站、城市副中心站及首都机场的“五站两场”接驳场景应用开放。




据了解,目前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32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云控基础平台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目前,部分产品已具备一定的量产应用条件。下一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通证券研报分析认为,从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来看,订单量已经非常庞大,增长迅速,无人驾驶车辆的商业化运营已成为事实。


而国泰君安研报也认为,无人驾驶网约车相较于有人驾驶,价格更低,乘客体验更好。预计未来随着投放量的增加,单车运营成本将显著降低,规模效应或将体现。


无人驾驶效益更优


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局透露,目前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了400多辆,离百度的目标1000辆还有较大距离。但目前仅400多辆的无人车,已经给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市场呈现出的结论是:智能无人驾驶网约车的综合效益优于有人驾驶网约车。


首先是价格,目前是市场前期推广阶段,百度是在亏钱补贴订单,所以收费便宜。有乘客尝试在“萝卜快跑”下单后,打车10公里仅花3.9元,而10公里的车程坐出租车的话,至少20元以上。据统计,在武汉搭乘萝卜快跑,10公里路程车费只需4元至16元不等,普通网约车价格区间则是在18元至30元。这个价格悬殊之大,确实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大的诱惑!


价廉之外,“物”还美——不仅乘坐环境舒适、行车规范稳重。“萝卜快跑”为乘客提供了一个更“温和”的选择。乘客普遍反映“萝卜快跑”体验好,车价便宜、车内干净无气味、不拒载、开得稳,整体乘车感受更佳。不仅武汉市民认可度高,来武汉玩的游客也纷纷专门打一次“萝卜快跑”。


而在上海进入实地测试路段的“小马智行”的乘车体验也令乘客非常满意。


据乘坐郭过小马智行的乘客反映,“小马智行”的智能网约车宽敞的后座空间和前方无遮挡的前视视野令人倍感舒适。行驶过程中,车辆平稳而安静,一块显示屏向后排乘客展示着无人车的行驶轨迹,车内的智能系统则可以迅速响应乘客更换目的地,调节空调温度,以及播放个性化音乐等要求。


车辆行驶过程中,遇红灯即停,变道则会提前打开方向灯,出现特殊情况,如行人横穿马路或前方车辆突然减速,车辆便迅速刹车,在浦东新区较为宽阔的路口,无人车也能够一把成功掉头,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无人驾驶车辆在接收到系统发出的出行指令后,会合理、高效地规划出行路径,路途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会超速或者抢道,确保安全第一。车内有小马智行后台以及监管部门的监控,如果乘客出现异常情况,远程安全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以便乘客及时获得帮助。


据了解,无人驾驶智能网约车即便是比普通网约车价格区间便宜一倍以上,但是综合效益也是优于普通网约车。“萝卜快跑”预计2024年年底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2025年实现盈利。


技术还待提升,责任认定亟待完善


但凡一个新业态的出现都不会是一蹴而就,都会经历一个逐渐完善成熟的过程。尽管乘客对“萝卜快跑”的整体体验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但是在先行试点的武汉,也有人用武汉话戏称“萝卜快跑”是“苕萝卜”(“苕”在武汉话里就是傻的意思),在处理特殊情况时做不到有人驾驶那样的灵活。


在武汉,有人会抱怨“萝卜车”运行死板,造成交通堵塞。对于“障碍物”阻挡“萝卜车”做不到完全的有效识别,而往往导致“萝卜车”停滞。


比如从远处飘来一个黑色塑料袋,“萝卜车”就“吓”得停下了脚步,开启了双闪警示灯,静静等待救援。面对“停滞不前”的“萝卜车”,后车往往也无可奈何,因为即便喇叭按爆,“萝卜车”并不会如人一样迅速做出调整。


有的“萝卜快跑”车绿灯亮起时还原地不动,急的交警用武汉话冲着车直喊:“你倒是走撒!”尽管交警喊破了天,但是“萝卜车”还是不动。遇到修路一侧道路封闭允许占道逆行的时候,“萝卜车”做不到像人一样的灵活处理。而遇拥堵修路或禁行路段乘客就无法约车,打车点是固定的位置的缺点也较为突出,得人去找车。诸如上述种种问题,“萝卜快跑”需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智能。


除此之外,在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方面亟待完善。


由于“萝卜快跑”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为此责任事故认定还须完善。人们更为关心的是无人驾驶车出了交通事故谁责任?是“萝卜快跑”运营平台的、还是“萝卜快跑”程序员的?还是消费者的?特别是出现重大或特大交通事故时,责任主体是谁?当然,“萝卜快跑”对外宣称是安全的,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也确实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复杂情况,未来大量投入运营的“萝卜快跑”是否会也一样会出现问题?再就是AI大数据的信息安全的问题,如果控制后台出现BUG或者被黑客入侵,会不会导致交通的混乱,会不会威胁消费者或其他人的人身安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对以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武汉为代表的一些已经开展自动驾驶网联车试运营的城市,在尝试扫清障碍。不久前发布的《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智能网联汽车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配备驾驶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不配备驾驶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车辆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进行处理;第三十二条规定,智能网联汽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并造成损害,依法应由智能网联汽车一方承担责任的,由车辆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车辆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履行赔偿责任后,可以依法追偿。


从以上条例可见,一旦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是按照“人机同权”的原则进行定责,也即视同于有人驾驶的汽车,而且责任人根据所有权确认,也即车主或管理人。富有内涵的是最后一句“车辆所有人可依法追偿”,尽管条例并没有明确指出,向谁追偿,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或指向主机厂商或者智驾技术提供方。



尽管条例在定责方面已是巨大进步,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旦交通事故的严重性涉及刑事责任,目前并无明确法规指出,无人驾驶网联车该如何承担。


保险,一直被视为出行保障。至少在民事责任范围内,保险可以承担无人驾驶所带来的未知风险。在保险理赔方面的政策也在日臻完善。无人驾驶的车企已在押注保险。


百度集团副总裁、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负责人王云鹏在今年4月的百度Apollo Day 2024曙光发布会上透露,“百度为每一辆无人车配备了500万元的额度,虽然高,但出险量非常低。据保险公司数据,萝卜快跑的出险率只有人驾的1/14。”


押注保险的不止百度。此前,易安财险100%股权被受让并改名为“比亚迪财险”后,这个由比亚迪全额持股的保险公司备受市场瞩目。今年5月,比亚迪保险又获批使用全国统一的交强险条款、基础保险费率,日前官方已开启车险投保入口,开放区域涉及安徽、江西在内的7个省份。


变革无处不在,“阵痛期”不可避免


“萝卜快跑”引起市场不小的震动,这股科技浪潮激起了人们的复杂情绪。很多人担忧:“原本灵活就业还可以跑网约车、送外卖,现在又少一条路了。”还有人满怀憧憬地发问:“能不能买一辆无人驾驶车呢?让它在我上下班时接送,空闲时则设置为接单模式,帮我赚点外快。”更有网友直言:“所有人都在欢迎与自己行业无关的AI技术发展,但又极力阻止自己的行业被AI取代。”AI时代的到来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理!


自动无人驾驶代表了新质生产力,因为它连着的是未来;但它又影响了百姓就业,是民生大事。尤其是对于以驾驶为职业的司机师傅群体则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面对“萝卜快跑”强大的竞争力,日前,武汉市某家客运公司发布的抗议公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公告向有关部门提议“严格控制网约车总量”“公平竞争,严禁低价及一口价行为”,将“无人驾驶车‘萝卜快跑’控制在一个区间”等诉求。


此前就有爆出网约车司机整月无休收入也不超过1万元的热搜事件,如今的“萝卜快跑”又令武汉的司机师傅们火气更大。当下,对于武汉市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正在经历着阵痛期。


对于他们来说,跑网约车不仅是他们的谋生手段,更是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乘客提供便利,同时也维系着自身及家庭的生计。“萝卜快跑”们的出现势必打破了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师傅们的宁静。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智能无人驾驶对专业驾驶员这个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新旧业态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不可避免的发生着。毕竟对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群体而言,他们不太关心自动驾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而对自己的生计带来的影响确是实际的。


科技的进步让很多人不得不思考该端哪只饭碗的实际问题,变革让人猝不及防。原本指望自己辛苦勤劳的“拉活儿”为职业,实现发家致富的司机师傅们也需要重新思考职业的何去何从的问题。


如何为那些可能落后于技术潮流的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方向,而不是迫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新的技能。最近,许多专家也在探讨这一问题。


但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于无人驾驶智能网约车尽管争议不断,但萝卜快跑的订单不减反增!据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萝卜快跑”在武汉市的无人驾驶订单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单日单车峰值超过20单,接近出租车司机平均一天的单量。


技术革命并不意味就业减少,掌握新技能蓄势转型是关键


不可否认,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应用,加上平台的各种优惠、补贴,无人驾驶出租车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传统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等职业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岗位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冲击下,可能会经历大规模的转型甚至缩减。我们必须正视自动驾驶出租车对现有就业结构的影响。


然而,沉船测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未来和现实对撞的时候,唯有顺应趋势,拥抱变化,才能赢得未来。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新兴科技我们也要持包容开放的态度。而且科技的进步也不会是冷冰冰的,一定是带有温度的科技,有关怀的科技。从历史经验看,技术创新从来就不是就业的敌人。


纵观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最终都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自动驾驶是全新业态,其应用场景还有诸多想象空间,未来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产业机会,比如传感器制造、算法研发、系统集成等,这些产业链势必催生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一个新业态的出现,一定会催生一个与之相关联的产业,比如共享单车的出现就催生了运管、运维人员的大量需求。智能无人驾驶网约车也是一样,以武汉为例,如果武汉近三万的网约车都换成无人驾驶,如果每个远程操作员平均负责5辆车,那么至少有6000名司机可以转型为远程运营和接管人员。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增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同时增加移动操作系统应用设计员等29个新工种。我们欣慰的看到,新的就业机会已经到来。


当然,也不能忽视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短期就业压力和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和企业应主动采取措施,加大职业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助力受影响的劳动者学习前沿科技、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岗位。此外,还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援助机制,为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援助,确保他们在转型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关怀。


拥抱变化,规划未来


今天的网约车司机抗议无人驾驶出租车,“昨天”的出租车司机抗议网约车,“前天”的马车夫抗议出租车,“大前天”的轿夫抗议马车。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伴随着抵制抗议一路走来,这是落后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力的博弈,但是先进终将战胜落后,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终将奔向更远的方向。


变化永远存在,以创新之不变,应对不确定性之万变。无论是担忧还是希冀,人工智能已席卷而来,趋势不可逆。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创新驱动发展和应对风险挑战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适应变化,以前瞻的视野规划未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栏目责任编辑:刘坤)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