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逐渐凸显。我国经济审计体制改革旨在提升监督效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经济责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我国经济责任制。本文阐述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以及做好这项工作的具体要求,详细分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融入内部审计的现存问题以及风险的产生与表现,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方法,旨在为企业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方法
周燕燕
(苏州市吴江区横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 苏州 215200)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期,为确保经济稳定向上发展,政府部门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审计体制、审计方法和理论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体系逐渐被完善。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审计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所以有必要立足社会现实,不断创新审计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健全经济责任制度,有利于完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全新且能够满足我国国情的先进审计体制。审计人员在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过程中,可按照其具体工作内容,开展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基层审计机关加强对审计单位的各种情况了解,从而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通常是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因特殊因素的影响,致使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的判断发生差异,被审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者为了躲避处罚,或者为了规避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必然会对社会的公正性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基层审计机关的公信力,使企业财务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风险提高[1]。
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
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下,要有效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倡反腐倡廉,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要时刻保持警惕,用实际的审计结果取信于广大人民群众。要进一步加强责任审计工作的细致化和强度,提升对相关领导干部的监督检查,勇于揭露相关问题。
建立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想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其工作质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制约,通过相应的措施来对相关行为进行约束。只有通过有效的审计工作的实施和相关行为的制约,才能有效保障资金安全运行,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安全保障[2]。
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融入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1审计对象的特殊性
基层审计机关中的对象通常是领导干部。若是产生经济利益,其中关系错综复杂,很可能会对最终审核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审查过程的时间较长,且涉及广泛范围。其中的具体状况十分复杂,致使审计结果发生误差。而若是审计单位前期工作对财政责任无法承担相关责任,再加上审计体系不完善,可能会使基层审计机关的决策失误和疏忽。
3.2审计范围缺乏合理性
当前,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普遍存在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审计单位作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一方面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与审计工作所依据的范围与重点问题有关。从实际情况来看,审计工作主要将范围置于被审计单位内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经济责任也会随之而来,在此种情形下,一些单位的经济责任已经超越审查范围,并且在审计时,无法明确审计主体,这些因素并不利于增强审计效果。
除此之外,部分事业单位通常会将是否独立核算作为审计标准,在工作过程中,过于重视财务责任,而忽视经济责任。在确定责任审计范围时,将一些参与重大经济活动以及承担经济责任的单位领导排除在范围之外,使得审计结果不够准确[3]。
3.3先离任后审计,且后续审计不到位
审计可分为在任前审计、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
一般来说,任前审计是指在领导干部或负责人入职之前,对领导干部的各项能力进行审计,一般包括党政思想、道德价值观、任职能力等方面。
任中期间的审计是在负责人工作一段时间后进行的审计,包括绩效、工作有效性和工作成效方面,通常在季度、半年和年末实施该项审计工作。
离任审计是在任职人员调职或辞退职位后进行的审计。实际上,这种离任审计模式一般都是在一切发生、任务结束后开展的,无法及时地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会在任期内累积,如果以后想要对其进行解决,就会导致困难,甚至搁置。
此外,离任审计通常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由于人事调动通常会很紧急,导致审计尚未出结果,领导任免、晋升或调动文件已经发布,这直接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任用出现时间无法有效衔接的问题,没有体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作用,无法真正开展人员的调查和评估[4]。
4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产生与表现
4.1审计中的内因导致的审计风险
4.1.1审计人员紧缺
当前,审计队伍总体上不够强大,审计任务较繁重,特别是最近两年,机构和人员结构不断缩减,可以充实的部门也越来越少。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给审计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审计的效果和质量。
4.1.2经济责任界定困难
经济责任的界定是指在原职和现职、主管和直接、个人和团体的责任。行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是主管行政工作,但是在没有违法犯罪的情况下,也不能对其进行问责。同时,由于被稽查单位的财务纪律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离职人员与领导层之间的问题,常常会互相推诿,使个体的作用不够清晰,从而造成责任的划分困难。
除此之外,因为决策失误、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的发生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标准[5]。
4.2外部稽核风险
4.2.1增加了审计难度
《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在任职期满和任职期间,要进行调任、轮岗、解职、辞职、退休等工作,都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央五个“通知”明确指出,未经审查,不得离职。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等问题,这与“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相违背,对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离职后未接受审判,其损失责任未知,无法追究;如果在离任后进行审查,有可能将会使离任后的领导丧失制约,使审计工作成为一种形式主义。
4.2.2被审查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准确性不足
审计部门对财务人员的财务责任和廉洁行为进行评估,要根据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来衡量。经济责任审计更侧重于定量的指标,而在很多的场合,审计评估则依赖于数据。所以,会计信息准确性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产生一些虚假信息,而伴随“打假”治乱的不断开展,违法违规的现象逐渐减少,而“弄虚作假”的手法常常被利用。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低,不仅会对审计工作的客观性,还会导致决策失误。因此,如果审计人员的工作出现了纰漏,那么审计的重点问题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尤其是被稽查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不实、资产发生负债及损益等不实的状况,无法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反映,导致审计结论发生错误。在这样的审计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应对各种复杂的审计问题[6]。
5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是现代审计体制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但是,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审计滞后、审计效果不佳、审计不合理等问题。同时,针对审计效果和财务的评估,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加上部分审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度增加,无法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
为了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符合时代特征,我国从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创新和发展方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和工作方式的进一步改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5.1审计内容的创新
审计部门应该充分履行自身的经济责任审计职能,顺应现代审计发展趋势,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重心,重新构建经济责任审计流程,从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促使各部门员工切实履行职责。审计部门要树立“绩效审计”等新理念,突破传统财务审计的局限性,拓宽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促使经济责任审计涵盖各个领域,进一步丰富审计内容,并进行专题审计调研,以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深入剖析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做好审计监督工作[7]。
5.2加强内审工作,提高内审工作整体水平
审计工作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不仅要有一整套的专业标准来指导、约束和规范,还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以保证其能够随时了解和更新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加强内部监管,加强审计纪律,加强审计责任,明确审计责任。要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
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我国审计机关的核心力量。在选聘工作人员时,要注重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以及专业的指导,有效增强基层审计机构经济责任审计团队的整体实力。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优化创新,比如利用网络技术,使审计结果更加准确。为开展专业的稽核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改进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以有效地减少会计责任审计的风险。
5.3规划创新审计方法
要想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审计机构应积极变更创新审计方法,以此促使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构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认真且细致的规划,既可以采取审计团队形式,又可以采用对一家被审计单位负责的形式,有效开展审计工作,进而促使审计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不仅可以为审计机构获得好口碑,还可以促使被审计单位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效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审计机构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式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因此,审计机构应在开展审计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并得出最终结果,以此促使审计效果得到增强。
此外,审计机构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还应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例如,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应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其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任务量、审计周期以及人员分配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审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对不同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时,应区别对待,要结合被审计单位所具有的特殊性,制订与之相符合的审计方案,创设审计团队,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来提供高效的审计服务,进而促使经济责任审计效率与质量得以提升[8]。
5.4创新拓展审计覆盖范围
为确保审计工作更全面、深入,审计机构应重新审视审计的频率和具体流程,特别是对关键风险区域的审查。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适时进行专项和深度审计。
首先,在审计对象方面,不仅要覆盖传统的财务审计,还应纳入业务操作审计、合规性审计、信息技术审计等,确保从各个层面对单位的管理和操作进行全面把控。
其次,针对企业多样化的业务领域,可以建立专项审计团队,如针对科研项目、社会服务、教育培训等特定领域进行深入审计。对于跨区域、跨部门的企业,可以采用跨域审计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单位间的审计协同,确保审计工作无缝对接。
再次,在技术手段方面,审计机构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审计风险点,自动化处理大量数据,从而扩大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借助于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审计、实时审计,拓展审计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最后,在实践中,审计机构应定期对审计领域和技术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审计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和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审计经验和方法,共同推进审计领域的拓展。要注意在拓展审计覆盖范围的同时,也要确保审计质量,避免形式主义,确保审计成果真实、客观、公正[9]。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既要加强对干部素质的提升,加强对党的从严管理。对于基层审计单位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风险。因此,基层审计单位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才能使审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雷,倪秦怡,陈贞伶.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双碳”目标实现——基于机理创新与路径探索的思考[J].会计之友,2024(01):23-29.
[2]白宜萍.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投资与创业,2023,34(24):124-126.
[3]林诗冰.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若干思考[J].财讯,2023(24):138-140.
[4]宋婷.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防控[J].财经界,2023,(36):144-146.
[5]王晨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步骤[J].现代审计与经济,2023(S1):37-39.
[6]高成盛.新时代国企经济责任审计方向和思路探讨[J].中国市场,2023(35):195-198.
[7]高飞,陈春如,李得民.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路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23):128-131.
[8]马淑红,潘亚俐,滕萱,张小玲.审计全覆盖视角下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23(23):82-85.
[9]连欣,贺玉焕,唐运飞,张淼.大数据时代智慧审计在邮政集团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23(12):69-75.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