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医疗事业中,公立医院作为向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不仅要转变角色,还要对管理运营机制及时调整,尤其是药品耗材费用,要采用合理控制方式,促使公立医院适应新时代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公立医院在改革进程中,控制医疗费用是重点完成的任务,本文针对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控制;解决策略
许杭琪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2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与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居民医疗费用持续增加。对于医院而言,药品成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在医院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医院着力改善医患关系,但是成效甚微,甚至有加剧的倾向。目前,看病和开药费用高的问题已经被全社会关注[1] 。公立医院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就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转变经营模式,对药品耗材费用合理控制,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新医改带来的福利。按照新医改方案,公立医院要调整管理体制,应用新运营机制并强化监督,不断健全公共医疗服务体系,避免患者承受较大的医疗负担[2] 。简而言之,医院通过减少药品耗材费用以降低成本,患者医疗费用相应地减少,同时保障医疗服务质量。
1 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控制情况现状
从当前的药品耗材费用控制情况来看,公立医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1公立医院总消耗费用中药品消耗费用占比较高
关于公立医院中药品消耗费用,国家已经出台相关规定,明确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总费用中,药品费用所占比例控制在40%以内,二级甲等医院的药品费用所占比例控制在45%以内[3] 。但是,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患者在医药方面所消耗的费用非常高,已经远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出现这方面问题的原因较多,主要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长期以来,医疗定价都存在不合理性,导致公立医院的医药成为重要经济来源,形成“以药养医”的局面。
其二,药品流通环节较复杂,每个环节都要提升价格,导致医院的药品价格虚高,患者在医院买药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
其三,一些医院存在不正当利益链,导致“药品大处方”现象存在,通过销售药品获得经济收入补充匮乏的医疗经济收入,驱动医院着力于销售药品。
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即便逐步消除了药品差价,医院的药品经济现象也没有得到根治。所以,公立医院控制药品耗材费用工作中,药品价格要适当下调,有关费用在总费用中的占比要降低,这是当前医疗机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
1.2医疗设备耗材费用持续升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用于临床诊疗的仪器以及检测设备的技术含量增加,不仅便于操作,而是具有强大的功能,诊疗以及检测结果有很高精准度。目前,医院在对患者临床诊疗时,普遍应用螺旋CT、核磁共振以及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其中螺旋CT比传统CT更加先进,其设计中融入了滑环技术,将电源电缆以及信号线连接固定,机架内连接不同金属环的X射线管以及探测器滑动电刷,与金属环之间导联。医院通过应用这些新型设备,临床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4] 。从医生角度而言,设备的科技成分越高,医疗风险也会相应地降低,诊疗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医疗设备消耗的费用较高,而且在日常使用以及技术维护中所消耗的费用也非常高,这必然会转嫁到患者身上,患者使用这些先进仪器诊疗时,承担的医疗费用很高。所以,医院的设备耗材费用居高不下,承受很高的经营成本。
1.3公立医院管理人员没有合理控制费用
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多从一线医疗群体中提拔,虽然有着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但是没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临床试验以及医疗课题研究方面,几乎不会着眼于医院经营以及长远发展进行思考。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医院管理者不会对控制药品耗材费用产生认知,无法意识到控制费用对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性[5] 。由于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能力有限,加之财务审计缺乏严格性,医院无法快速稳定发展。
1.4医院无法合理控制费用
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已经加强各项费用指标的控制,诸如门诊每人每次消耗的费用,出院每人每次消耗的费用,患者每次服用药品的费用以及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等。但是,监督管理不到位,没有采用科学可行的激励机制,导致医院会在一些统计指标上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诸如门诊量以及出院人次等,以调整数据的方式控制费用指标,由于医院自身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尤其在一些地区已经全面实施“总额预付”制度,就是以特定区域内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数量、平均每年医院接诊总人次数以及次均接诊费用水平作为重要依据,将年度统筹补偿控制总额计算出来,经办机构按照计算结果定期预拨,以控制总额,各项费用包干使用,如果超支则共同分担。这种支付方式的出现,公立医院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就需要将基数收入做大,导致费用难以控制。
1.5医院大量使用高值耗材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院的高值耗材使用量居高不下,尤其是骨科,患者使用植入性材料以及介入治疗需要使用的各种类型耗材等,单价之高,甚至达到上万元,这对于工薪阶层的老百姓而言,相当于三四个月的工资,很难承受[6] 。与此同时,个别医院为了增加创收,医生会引导患者选择使用进口耗材,其价格偏高,造成患者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随着这种耗材使用量的增加,造成材料紧缺,材料费用也相应地增长。
2 解决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问题的有效策略
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问题有效的解决,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即药品耗材费用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对医院高值耗材的采购要严格审批,全面推行阳光用药并启动药品点评制度,公立医院应用DRG付费方式实施耗材管理,具体如下:
2.1药品耗材费用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
公立医院的采购人员实施药品采购时,在同等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要货比三家,购进价格实惠的药品,如果需要购进科技含量高的诊疗设备,需要召开全院表决会。医院的所有科室采购材料以及医疗器械时,要将需要的材料器械类型以及数量申报给财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经过有关领导批准之后,才能将采购资金划拨到位。
公立医院要积极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电子化管理模式,对常见疾病治疗方案以及多发性治疗方案标准化,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以尽量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避免出现过度检查以及开药的现象[7] 。尤其在医用耗材方面,公立医院要做好分类工作,明确医保最高支付限额以及个人自付比例,缓解患者经济压力。医用耗材医保分类支付标准,见表1所示。
医用耗材按照采购价格和规定的加成比例收费,由公立医院价格管理部门审核后输入计算机系统。材料采购价格调整后,采购部门应及时通知价格管理部门调整收费价格。其他部门不能自行修改材料收费价格。这些措施可从源头上阻止部门提高标准费用,以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8] 。
2.2严格控制医院高值耗材的采购成本
公立医院的临床部应根据实际需求通知供应商交付高值耗材。各科室的高值耗材的流通和使用需要从数据池中读取正确的高值耗材信息,否则,信息管理系统将发出提示,表示耗材未被接收。临床科室人员在扣除高值耗材费用时,通过系统设置自动触发物料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入库、出库处理。采购人员及时通知供应商提供发票,仓库生成部门领用报告,财务部门收到采购和仓库管理提供的相关凭证后进行核算,实现高值易耗品零库存管理。采用预测试方法控制高值耗材的质量;供应商将高值耗材直接交付给使用部门,减少仓库储存和储存压力;系统自动触发出入库,处理完成后,确保高值易耗品收支确认同步,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性;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结算,以高效使用资金。
2.3公立医院全面推行“阳光用药”并启动药品点评制度
公立医院推行“阳光用药”,通过运行电子监察系统,将所有的药物采购和使用信息公开、透明。药品从集中采购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都“见得光”。药物的“公开”不加隐蔽,所有的医生以及有关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等,都可以登录电子监察系统、查阅系统,了解医生给患者开的处方药物,明确医院使用药物的整体情况[9] 。启动处方点评平台,实施定期点评并公示结果,以做到互相监督,医生据此自我约束开药行为。将药品电子监察工作做到位。由此可见,医院可以做到用药行为规范化,确保医生对患者合理用药,从源头上预防医药购销领域存在商业贿赂的现象,缓解患者医药费用压力,使患者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2.4公立医院应用DRG支付方式实施耗材管理
GRG支付方式促进药品和耗材使用更加具备合理性和规范性。DRG支付方式的应用实施迫使公立医院更加注重控制医疗成本,加强医疗成本精细化管理,引导医务人员关注医疗安全、质量,实施内部成本控制,减少损失,选择合理的临床路径和医疗技术,寻求最佳的疾病临床干预策略,并以最有效方式实施诊断和治疗以增加收入,提高医院运营成效[10] 。这种DRG支付方式通过运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管理约束,而且促进了临床路径疾病的成本核算,合理确定DRG支付标准。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表明,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疗管理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要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就要勇于面对各种挑战,能够承担起责任,不仅要走创新发展道路,还要积极应对不良状况,尤其要控制好药品耗材费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并取得成效,公立医院管理人员要从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出发,完善医院药品耗材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医疗大数据的支撑作用,严格控制费用,将医院经营过程中消耗的成本控制在最低,同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避免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承受巨大的负担,推进公立医院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婧.公立医院耗材带量采购改革形势下的管理难点与实践[J].医药卫生, 2023(04):1-3.
[2] 李名家.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方法刍议——以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为例[J].华章, 2023(01):102-104.
[3] 杨阳,张煜琪,朱豫虹,等.DIP付费下公立医院耗材费用精益管控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22(04):41-42.
[4] 单晓燕.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医用耗材加成的效果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 2023(14):41-42.
[5] 朱思悦赵敏.公立医院耗材带量采购改革形势下的管理难点与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2,33(10):1364-1366.
[6] 宋若娴.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公立医院医用耗材成本管控策略分析[J].首席财务官,2022,18(23):72-74.
[7]高露丹.揭示公立医院收费转嫁问题的数据分析方法——以B公立医院改革情况审计为例[J].中国审计,2023(04):47-49.
[8]郑君娴,朱雅萍.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应付账款的管理——基于南京医用耗材药品结算系统[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3,34(03):382-384.
[9]马玉全,张萍,陈耀平,等.珠海市药品耗材零差率政策对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3,40(01):85-88.
[10]贺梦璐,李慧,王春霞,等.取消耗材加成对山东省三级公立医院运营状况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10):762-764,786.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