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查出来的各项问题和建议也十分重视,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从上而下,强力支持内审部门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从建立健全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着手,针对审计问题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产生问题的体制机制问题,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相关管理制度,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产生的原因,避免同一问题或同类型问题的重复发生,切实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审计整改;审计成果
郭 良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16)
1 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意义
内部审计问题整改作为内部审计工作闭环管理的重要环节[1],通过举一反三,总结规律,从体制机制上研究对策措施,强化监督检查,切实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问题,促进国有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1.1内部审计整改是落实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中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明确指出审计整改工作不仅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还要承担起来的重大政治责任,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国有企业中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监督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负责企业的经济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监督作用。国有企业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认真落实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才能更好地将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解决问题两者统一起来,更好地发现问题根源,强化内部审计整改效果,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效能。
1.2内部审计整改是加强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途径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会有一些已经查出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类似问题的现象,通过强化审计问题整改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被审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在国有企业监督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有企业一直积极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努力探索合适的内部审计整改方式,通过会议汇报的方式向企业党委及相关部门反馈内部审计整改结果、与被审计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主管整改工作的领导就内部审计整改事项进行督导谈话、与各业务部门联合定期开展内部审计整改研判会,通过认定问题整改结果的方式推动被审计企业及相关负责人加强整改落实。将内部审计问题整改纳入巡查事项中,形成与纪检监督、巡视巡察部门形成监督合力;将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推送到各主管部门,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和管理制度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治理以及各单位的健康发展。
1.3内部审计整改是规范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监督是对国有企业自身是否能够做到依法治企的一种检查手段,是对领导干部是否能够做到贯彻落实国家的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是否能够积极落实上级党委的重大经济决策的一种监督手段。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揭示问题,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通过督促整改问题,预防和纠正领导干部的行为,推动领导干部规范用权,推进企业依法治企。
2 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的总体形势来说,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
2.1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整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部分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也没有相关的审计问题整改机制和流程,仍然采取的是“谁审计谁负责”的方法,并未促使业务管理部门参与审计整改工作,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问题整改不易落地。
二是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问题整改认识不到位,把工作重点放在查出问题上,而忽略了督促审计整改工作,对被审计部门提供的整改资料把关不严,督促被审计企业整改的力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是部分被审计企业及其相关负责人或相关领导干部对审计问题整改工作认识不够充分,并没有认真对待内部审计问题整改工作,认为简单整改即可。不论是从主观意愿上还是从客观行为上,都存在不认真整改、不知道该如何整改的情况。某些企业可能会存在为了完成整改工作的要求,仅对问题表面现象简单进行整改,不进行深入分析,不深挖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表面整改的情况。
2.2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部分企业审计整改追责问责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建立审计问题整改责任追究机制。虽然在整改过程中建立了整改台账和任务清单,以及责任部门及责任人,但对产生问题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措施。面对一些非常规性问题或者新问题,部分企业没有操作性强的整改方案,应从哪个方面整改,由谁来改,也就无法明确问题整改时间,由谁来担任整改责任人等内部审计整改因素。
二是有些企业在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行机制方面做得不够充分,在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时,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相关职能部门或业务部门建立的联合关系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发挥督促问责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形成合力的作用。一些企业也可能会存在未将内部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与被审计企业绩效考核情况直接挂钩,造成被审计企业对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工作积极性不高。
2.3不同内审人员对内部审计整改认定标准不一
一是内部审计查出问题的定性标准不一致,造成整改认定标准不同。如审计发现的能够以金额计量的问题,分为损失浪费金额问题、管理不规范金额问题和违规金额问题。其中违规金额问题和管理不规范金额问题的区别需要看情节是否轻微,但因有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根据不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同一类型的问题可能会被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别,从而造成整改标准不一致。
二是内部审计整改问题类型标准不一致,造成整改认定标准不同。内部审计问题整改类型一般分为立即整改、部分整改及长期整改三种。在实际整改过程中,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审计问题,因审计人员不同等原因,经常会出现对同类型问题整改标准认定不同,从而造成界定整改完成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3 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推进的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审计整改工作责任,将审计整改结果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审计整改高质量促进企业发展高质量。
3.1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整改实效
一是加强内部审计整改的领导、监督和落实机制。国有企业党委要定期听取内部审计部门关于审计问题整改工作的重要情况汇报,及时给出针对内部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出对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具体要求,建立由主要整改部门牵头的沟通协作机制,在出现需要协调跨部门、跨地区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在面对存在时间长、历史原因复杂、涉及单位或部门较多,整改难度较大的重要问题时能够推动化解处置[2]。
二是明确内部审计整改的责任机制。被审计企业要承担整改工作的主体责任,被审计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并将整改的任务落实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重大议事议程中;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承担起主管业务领域整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责任,对重复性较高、相似性较高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找出问题根本原因,督促相关责任部门进行整改,并通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的改革,从而做到问题整改的标本兼治;内部审计部门也要承担对所有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责任和督促责任,研究完善内部审计整改标准,统筹推进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检查工作与下年度审计项目一起实施,核实整改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评判整改问题是否真实整改到位。
三是建立审计整改清单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对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逐项拆解归类。针对不同类别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等要素,在此基础上列出内部审计问题清单,并提供给被审计企业;被审计企业则应严格对照审计部门给出的审计发现问题清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列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相关责任人和整改时间表,形成整改任务清单。整改期限到期时,在问题清单的基础上,列明整改情况、未完成整改的原因、措施和计划,形成整改清单;内部审计部门根据被审计企业提供的整改任务清单,列出整改台账;根据被审计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核查整改结果。经核实后,对于已经整改到位的问题进行对账销号处理,对于未整改到位的问题,还要持续进行督导,确保被审计企业所有问题能够整改到位[3]。
四是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的贯通协作机制。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与巡查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贯通协作工作机制,推动内部审计问题整改和成果共享;内部审计部门在党委的支持下,可以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内容进行分类,将有关审计发现问题形成整改意见函送达各相关主管部门;各主管部门在接到审计机关送达的整改意见函后,应按照职能职责处理整改工作,并将相关整改结果反馈给内部审计机关。五是强化审计结果运行机制。企业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内部审计结果和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绩效考核系统中,在被审计企业领导干部任免或者奖惩过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内容,从而提高被审计企业领导干部对审计整改的重视程度;各主管部门要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复性较高、相似性较高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关措施,完善相关制度。
3.2压实各方责任,推动整改落实
一是压实被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整改主体责任,明确被审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在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中,被审计企业和被审计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整改工作负总责,切实做好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部署和落实工作,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解决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重要问题,从而确保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落地见效,进一步推动整改主体责任的落实。
二是压实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对下属单位的内部审计整改监督责任,对内部审计部门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问题举一反三,开展集中专项治理,通过完善体制机制的方式,促进解决相关领域的深层次问题。
三是压实内部审计部门对被巡审单位的审计整改监督责任,根据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逐条逐项列出整改清单,建立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台账,严格核对被审计部门提供的整改资料,做到“整改一件,销号一件”,加大日常监督力度,把握整改工作进度,加大整改工作成效。
3.3细化整改要求,明确整改标准
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原有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归纳总结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类型问题研究细化整改方法,规范整改标准,使内部审计部门在认定整改是否到位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科学、规范、精准认定整改成果,有效防止整改蒙混过关,解决改得“好不好”的问题,又避免在不同阶段对整改情况认定反复改,解决被审计企业对整改成果认定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在认定整改标准时,根据不同问题类型结合不同业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确定整改标准,做到标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被审计企业对整改结果的认可。
3.4强化结果运用,建立成绩导向
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无论是巡视巡察整改,还是审计整改,整改的目的都是防范风险、堵塞漏洞,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各主管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对疑难问题要组织专题会商,交流整改经验,协同推进整改;内部审计部门要持续聚焦问题,把整改的规矩立起来、标准树起来、压力传下去;纪检部门要强化整改监督,把审计问题的整改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已经完成整改的单位,要强化成果运用,迅速把整改成效转化为完善风险控制、提升经营质效的强大动力;整改单位要切实增强审计整改的紧迫感,坚持有解思维、结果导向,主要负责同志要躬身入局、担当作为,分管班子成员要具体抓、抓具体,以高标准、严举措、良好状态,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留死角全面完成整改任务。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被审计企业、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通力合作,紧盯问题,制定“硬核”举措,下大力气持续推进,以整改成效体现担当,彰显作为,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见底清零,做好审计整改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手段中最重要的一项,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防控国有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从而实现经营目标。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是内部审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和步骤。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只有得到整改才能发挥出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才算完成所有的工作流程。内部审计工作的整改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审计监督效能的高低,只有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见底清零,才能达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常连川.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路径探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1(08):165-167.
[2]杨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9(16):128-129.
[3]喻凤雪.江西兴铁产业投资基金内部审计问题探析[D].江西:南昌财经大学,2018.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