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与实践策略

2024-08-26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做好自身经营管理工作。合规经营是企业应对风险、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国有企业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对国有企业合规经营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国有企业合规经营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合规经营;重要性;实践


王征苑

(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 广东 广州 501510)


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社会责任、市场竞争、公共利益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监管环境的日趋复杂,合规经营已成为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合规经营不仅是企业履行法律义务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完善的合规经营能够确保企业在法律框架内高效运营,规避潜在风险,增强社会信任,推动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1国有企业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1.1有助于规范企业运营

国有企业合规经营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各项业务流程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开展。这种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防范运营过程中的合规风险,确保经营行为在法律框架内进行,避免因操作失误或管理漏洞带来的法律后果。合规经营强调企业内部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力的提高,包括但不限于制度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每个业务环节的操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合规经营强调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仅有规整制度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规整制度的落实和执行。通过合规经营,国有企业可以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和合规检查,定期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在合规的轨道上运行[1]。


1.2有助于降低法律风险

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内部政策和程序,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识别和评估法律风险。这种风险识别能力有助于国有企业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法律隐患,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避免因法律法规的变动或解读偏差而引发法律纠纷。合规经营要求国有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严格遵循合同法、劳动法、环保法等各类法律法规,确保所有业务活动均符合法律要求,还要定期更新和优化内部合规政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国有企业设立专业的法务部门,负责日常的法律风险监测、评估与应对,确保企业能够迅速适应新的法律要求,及时更新内部制度,减少法律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


例如,当新的环保法规出台时,法务部门可以迅速评估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企业在新的法律框架下继续合法运营。法务部门制定应对策略,降低因法律漏洞或不当操作而引发的风险成本。合规经营强调企业与监管部门的积极沟通,及时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动态和监管要求,确保经营活动符合监管要求,避免因信息披露不全、数据报送不及时等问题引发的行政处罚或法律诉讼。


2国有企业合规经营面临的问题


2.1合规管理体系不健全

一些国有企业的合规政策和程序缺乏对所有业务领域的合规要求进行系统梳理,导致合规管理存在盲区。例如,在制度管理、财务管理和采购流程等关键业务环节,国有企业的合规政策可能仅停留在一般性规定,缺乏针对具体操作的细化要求和指导。这种宽泛的政策无法提供详细的操作规范,使得业务部门在处理具体事务时缺乏明确的合规指导,增加了操作的不确定性。


国有企业合规管理通常由业务部门负责,导致合规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不一致性。这种分散式的管理模式无法形成统一的合规管理体系,影响合规组织架构中缺乏独立的合规管理部门,合规管理人员数量有限,专业能力不足,使得合规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难以全面开展。合规管理部门应直接向企业高层报告,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汇报机制往往缺失,导致合规管理得不到高层的足够重视,影响合规管理工作的推动[2]。企业合规委员会或合规工作组的运作不规范,合规事项的讨论和审议不充分,导致合规管理缺乏系统的监督和持续改进机制。


2.2合规推进机制薄弱

国有企业的合规政策制定缺乏对具体业务环境的深入了解,导致政策条文无法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法务部门在推行合规政策时,常常未能充分考虑到业务部门的实际运作需求和流程复杂性,导致政策实施中出现实际操作困难和执行偏差。一些国有企业在合规推进过程中,合规意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未能深入渗透到各层级员工中。法务部门虽然制定了合规制度,但在实际推广时,员工对合规要求的理解不深,合规培训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和实操案例,导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难以自觉遵循合规要求。


合规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发现机制不健全,法务部门通常依赖事后发现问题而不是主动监控和预防。这种被动应对方式使得合规风险可能在问题积累后才被揭露,增加了合规成本和风险处理难度。个别国有企业在合规信息管理上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和信息系统,导致法务部门在获取业务部门的合规数据时面临“信息孤岛”问题,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合规情况,影响合规工作的透明性和连续性,也限制了法务部门在合规管理中的主动性和效率。


2.3缺乏全面的风险识别方法

部分国有企业在合规风险识别过程中常常依赖传统的定性评估方法,缺少科学的、系统化的工具和技术手段。这种传统方法依赖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判断,难以准确量化和捕捉业务活动中潜在的合规风险。


例如,在财务管理、采购、销售等关键领域,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矩阵和风险地图等工具,无法实时跟踪和识别业务流程中的潜在风险,无法及时反映复杂多变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市场环境变化。企业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缺乏对内部数据和外部信息的全面分析和整合。企业在识别风险时,常常忽视了系统化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尽管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内部数据和外部市场信息,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未能将这些数据充分整合并加以利用,潜在风险未被及时识别和处理。企业管理者通常依赖经验和定性判断,而忽视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这种做法不仅容易造成风险评估的片面性,还可能导致部分重要风险被忽略。例如,在环境合规方面,企业未能使用科学的模型来预测和评估环境政策变化对企业运营的潜在影响。企业仅在特定时间节点进行风险评估,而忽视了持续监控和动态调整的重要性。这种缺乏连续性的风险识别方法,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法律法规要求,增加了企业的合规风险[3]。


3国有企业合规经营实践策略


3.1建立合规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制定全面的合规管理框架,该框架应包括合规政策、程序和标准,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如制度管理、财务管理、采购流程等。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进行详细制定,确保每个业务操作环节都能找到相应的合规指导。例如,国有企业编制《合规手册》,将合规政策、程序汇编成册,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和实例分析,以便员工在具体业务中有明确的参照依据。在组织架构方面,国有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合规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的合规管理人员,负责合规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合规管理部门可直接向高层管理者报告,以确保合规管理能够得到企业管理高层的重视和支持。其中,合规管理人员需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应对复杂的合规问题,并负责合规事项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国有企业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识别出合规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例如,在制度审批流程中,国有企业应设立合规审查环节,确保所有制度经过合规性检查,以防止潜在的法律风险。在采购流程中,企业应引入供应商合规审核机制,评估供应商的资质和合规情况,确保供应商的选择和合作符合企业的合规要求。


合规管理部门应定期向企业管理层报告工作进展,确保合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定期制订合规检查计划,定期对各部门的合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检查内容应包括合规政策的落实情况、合规流程的执行情况、合规风险的管理情况等,通过全面的检查评估,确保合规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3.2建设合规文化内化与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要将合规文化的建设作为长期战略目标,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合规理念。例如,在企业内部组织合规文化主题活动,利用企业内刊、网站、宣传栏等媒介宣传合规重要性,营造“合规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氛围。


国有企业领导层必须起到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将合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例如,在每季度的管理会议上,领导层可以分享合规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教训,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合规文化的重视。


国有企业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员工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合规培训课程,如合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讲解,还应结合实际业务流程中的合规案例,使员工加强学习和掌握合规要求。例如,企业可以组织合规知识竞赛和在线测试,以提高员工学习合规知识的积极性,并将竞赛结果作为合规表现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定期更新培训内容,企业管理部门结合最新的法规和企业合规要求,保持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合规信息反馈机制,设置匿名反馈渠道,使员工能够安全地报告发现的合规问题或提出改进建议。为了确保反馈的有效性,企业需要建立问题处理闭环机制,法务部门应定期审查和处理员工的反馈,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和整改措施,提升员工对合规管理的信任度,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合规工作中[4]。另外,国有企业建立合规资源中心,集中提供合规政策、操作指南、案例库等资源,使员工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支持日常合规操作。


3.3优化合规风险评估


国有企业应建立系统化的合规风险评估框架,通过定义风险评估标准、指标和方法,为各项业务活动提供明确的合规风险评估依据。这个框架要覆盖企业的所有业务领域,如财务管理、采购、销售、环境保护等,并结合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每个领域的合规风险因素和评估方法。国有企业需要引入先进的合规风险识别工具,如风险矩阵、风险地图等,对企业日常运营中潜在的合规风险进行实时识别和跟踪。


国有企业应通过收集和分析内部数据、行业信息以及法律法规变动等因素,动态调整风险识别的重点和范围。国有企业应采用定量风险评估工具,如概率风险评估(PRA)、风险值(VaR)等,对识别出的合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在优化合规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框架,覆盖企业的所有业务领域,还要细化到每个具体的业务环节。另外,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暴露情况,定义明确的风险评估标准和指标,确保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例如,在财务管理领域,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比率分析、现金流预测等方法来识别和评估财务合规风险;在采购和供应链管理领域,可以通过供应商评估、合同合规性检查等手段来识别潜在风险。风险矩阵和风险地图是两个重要的工具,前者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对不同风险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序;后者则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企业各业务环节中潜在的风险点和风险关联。


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实现对合规风险的全面、实时识别和跟踪。随着业务环境和法律法规的变化,企业的风险暴露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企业应建立灵活的风险识别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内部数据、行业信息以及法律法规变动等因素,动态调整风险识别的重点和范围,确保风险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比如,在某些特定时期,如新法规出台或重大业务调整时,企业应特别关注相关领域的合规风险,进行专项评估和重点监控。


在合规风险评估中,概率风险评估(PRA)和风险值(VaR)是两种常用的定量评估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合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更加准确地评估每个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对于高概率高影响的合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规避或转移策略,如调整业务流程或通过保险手段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对于低概率高影响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应急预案,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冲击。在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时,企业应充分考虑不同风险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每种策略的实施步骤和责任人,确保应对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5]。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持续提升合规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合法合规地实现经营目标,更能增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适应力和创新力。未来,国有企业应继续深化合规管理,保持合规敏锐性,推动合规经营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确保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监管环境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邵聪.民营企业合规激励的方式、困境与出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1):76-87.

[2]舒洪水,闫晓敏.强化合规经营意识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3,28(06):23-27.

[3]王婷婷,朱九芳.民营中小企业合规经营问题与对策研究[J].今日财富,2023(18):29-31.

[4]吴尚轩.科技企业国际化经营合规风险的体系化防范[J].财经问题研究,2024(03):94-108.

[5]沈婷桦.关于优化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建设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23(04):87-89.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