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米饺的时光之旅

2024-09-05


文/周丽


三河米饺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风味与背后的故事,激发了无数游客对三河古镇的浓厚兴趣,纷纷踏上探寻之旅,只为亲身体验那份源自味蕾的极致诱惑与古镇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作者周丽。


在被岁月轻柔抚摸过的皖中腹地,蜿蜒流淌着一条宁静的河流,它静静地躺在时光中,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更孕育了众多令人朝思暮想的美食传奇。其中,三河米饺,这道外表质朴而内藏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吃,向穿梭其间的每一位驻足的旅人,讲述着古镇悠悠岁月中的温情与故事。


漫步三河古镇,犹如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那个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古桥横跨河面,连接着两岸的烟火与诗意,金色的阳光洒满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青石板路上斑驳的光影与空气中弥漫的米香、肉香交织,构成一幅诱人的画卷,让人忍不住唇齿生津。这不仅仅是一场味蕾的狂欢,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在品味美食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深刻感受到古镇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


三河古镇,历史悠久,其名源于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汇,可溯至夏商时期,历史上既是军事重镇,也是商贸繁华之地。河水悠悠,轻轻拍打着岸边青石,发出悦耳的声响,见证了诸如战国时期吴楚争锋的“鹊岸之战”与晚清时期的“三河大捷”等辉煌篇章,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与动人故事。三河古镇,错落有致的木制老宅,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作为典型的江淮水乡古镇,三河以其错综复杂的河道网络、古朴的石板桥连接着两岸的人家,展现出独特的水乡风情。当你乘船游览古镇,两岸的古建筑与市井繁华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韵味。古镇内,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比比皆是,如刘同兴隆庄、杨振宁故居等,它们多采用徽派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高耸,飞檐翘角,尽显古代建筑的雄浑与精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三河古镇的美食文化同样出类拔萃。三河米饺、糖糕、李鸿章大杂烩、三河酥鸭等地道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风味,吸引了无数食客慕名而来,共赴这场舌尖上的盛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寻三河米饺背后的故事。


三河米饺是怎样诞生的呢?相传一位心灵手巧的妇人,她突发奇想,将吃剩下的米饭细细捣碎,融入精选猪肉末的鲜美、葱绿的辛香与姜的醇厚,巧妙调配后,包成小巧精致的饺子状,皮薄肉厚,放入油锅之中,直至炸到外皮金黄香脆。这次意外的尝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由于这次大胆的创新,不仅巧妙地解决了食物保存的难题,更以酥脆外皮与鲜美内馅的独特组合,迅速赢得了乡亲们的喜爱与传颂,成为一道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



金黄酥脆、香气四溢的三河米饺。


走进古镇,一缕炊烟从屋顶上袅袅升起,米饺店的门楣上雕刻着温婉的图案,虽已斑驳,仍旧能够窥探到昔日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三河古镇的任意一家米饺店,都承载着安徽人的柔情与真诚,作为食客,你可以静静地观赏米饺的制作过程。首先,米饺的选材十分讲究。米饺的皮,需选用上好的籼米,经过长时间的浸泡、磨浆、沥干,再经过反复揉搓,直至面团柔软劲道。而馅料,则精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剁成细碎的肉末,随后加入豆腐干丁、香菇丁、胡萝卜丁,再加入适量的盐、酱油、料酒、葱姜末等调料,充分搅拌均匀。接下来,是包制的过程。师傅们的手法娴熟,将一个米面团摊开擀成薄片,放上馅料,再巧妙地折叠、捏合,一个个形状均匀饱满、色泽诱人的米饺便跃然眼前。最后,是油炸的关键步骤。油温的控制至关重要,既要保证米饺外皮酥脆,又要避免内部肉馅过老。当米饺在油锅中翻滚,逐渐变成金黄色时,那诱人的香气便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


在三河古镇及其周边地区,米饺不仅仅是一种日常地方特色小吃,更在传统节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春节等一些重要节日里,米饺几乎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必备美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情感寄托。每到春节,古镇内外洋溢着节日的热烈与喜庆,家家户户忙于装点门楣,筹备年货,而米饺作为传统美食的典范,其制作与享用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制作米饺,家人们围坐一起,分工合作,将一团面粉变成一个个成形的米饺,不仅是对团圆与幸福的美好祈愿,更是家人间情感交流的温馨时刻。米饺的金黄色泽象征着富贵与吉祥,而油炸的过程则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拜访,品尝着香脆可口的米饺,畅谈未来,充满了欢声笑语。到了中秋佳节,在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里,米饺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三河古镇及其周边,米饺虽非中秋传统月饼,却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情感。中秋节的晚上,明月高照,家家户户会在院中设宴,桌上摆放各式各样的美食,其中就包括米饺。人们品尝着米饺,赏着月色,聊着家常,家的温馨与幸福在那一刻凝聚。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米饺更是寄托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与无限眷恋。


另外,除了作为节日餐桌上的美食外,米饺还与当地的一些庆祝活动或仪式紧密相连。在一些特殊的节日,会组织制作米饺的比赛等活动,邀请各家各户参与其中,不仅展示了各家制作米饺的手艺与创意,更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友谊。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庆典或祭祀活动中,米饺也常被用作供品或祭品,寄托着对先人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怀念,同时也承载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祈愿。米饺,这一看似简单的地方小吃,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与深厚的情感寄托。人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更能深刻感受到传统节日背后那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与温暖人心的情感价值。



三河米饺有100多年的历史。


回忆起儿时,每逢佳节,爸爸妈妈总爱带我去奶奶家,奶奶亲手制作的米饺,更成了我心中无可替代的美味。奶奶做的米饺,外皮金黄诱人,咬下瞬间酥脆四溢,内馅则是鲜美多汁,令人回味无穷。那时候,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兄弟姐妹全家人齐聚一堂吃团圆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享受着属于我们的美食和欢乐。在这样的氛围下,米饺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延续,让我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更加珍惜眼前的家人和这份难得的团聚时光。我们兄弟姐妹对米饺情有独钟,每当奶奶家的厨房中飘出那熟悉而诱人的香气,我们便如小馋猫般守候,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米饺。偶尔的争抢嬉戏,虽略显稚气,却也为这团聚的欢乐添上了几分生动的色彩。这时,奶奶总会说,着什么急啊,还有很多米饺没有下锅呢。这时,我们渐渐冷静了下来,看着彼此因为争抢而略显狼狈的样子,都不由自主地笑了。那一刻,米饺的诱惑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亲情和欢笑才是最宝贵的。于是,我们重新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剩下的米饺,那份甜蜜和温馨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上大学的时候,每次返校,我总不忘带上奶奶亲手制作的米饺,它承载着家的温暖与牵挂。一踏入寝室,轻轻打开那精致的包装盒,瞬间,一股浓郁而诱人的米饺香气飘散开来,充斥着整间屋子。这股无法抗拒的香气,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当我将这份家乡的美味逐一递到他们手中,并向他们介绍关于古镇的故事和米饺传说,每个人都认真聆听,对米饺充满了期待。同学们纷纷被这地道的三河特色小吃所征服,赞誉声此起彼伏。他们惊叹于米饺的精巧制作与独特风味,更感慨于这份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深情厚意。那一刻,米饺不仅加深了我们的友谊,也让古镇的文化韵味跨越地域界限,在异乡绽放光彩。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市面上的米饺琳琅满目,却少了那份家的味道,少了奶奶倾注其中的爱与心意。奶奶的米饺,是我心中永恒的味道。


如今,三河米饺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风味与背后的故事,远近闻名。其丰富的营销手段不仅成功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目光,更激发了无数游客对三河古镇的浓厚兴趣,纷纷踏上探寻之旅,只为亲身体验那份源自味蕾的极致诱惑与古镇的深厚文化底蕴。伫立于古镇的鹊渚廊桥上,一对对情侣手牵手,欣赏眼前的美景。他们手中捧着热腾腾的三河米饺,每一口的咀嚼,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心灵深处对古镇悠久历史文化的细细品味。他们的眼神中交织着对彼此的深情厚意与对古镇文化的无限敬仰,这份情感在米饺的温馨陪伴下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在品味米饺美味的同时,他们也在携手探寻与感受古镇的深邃底蕴,使得这份爱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坚固而美好。


(作者系安徽文艺出版社副编审。)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