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以大连人的视觉来审视大连时,便渐渐地领略了这座被誉为“北方香港”“渤海明珠”城市的独特魅力,这里的市民都带有荣誉感,他们深爱着这座城市、维护着这座城市。
文/张斌
本文作者张斌。
前几天,终于等来了快递,收到了从省城寄来的身份证,我的户口迁移这下才四脚落地,不由得感叹:“我是大连人了。”
其实我与大连早有宿缘,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大连的情景。那是我刚下乡的第一年,也就是1975年。大队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我们知青到大连旅顺口参观地下监狱。我们从盖县(今盖州市)九寨车站登上列车,一路上逢站便停,行驶了一上午才到大连。那时,我们都是第一次到大连,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恨不能多长出两只眼睛。旅顺口的地下监狱让我们深切感知了俄、日侵略者的残暴,从旅顺口和大连市区的城市建设上,我们又被这座滨海城市的美丽深深震撼了。这里的建筑充斥着俄、日特色,由此可以反映出侵略者早已觊觎于此。后来,我从资料上看到,日本当时的地图上已经把大连划归一体了,称为关东州,伪满洲国建立时竟然无法将大连地区纳入版图。
大连的历史虽算不上悠久,但在近现代史却占有大量篇幅,它除了经受过帝国主义蹂躏外,还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国共争夺东北的拉锯战中,大连因为当时是苏军占领区,才得以为东北民主联军提供庇护和补充场所。大连532厂生产的20万吨各类炮弹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被粟裕将军誉为“定海神针”。
我们从旅顺口返回大连时已没有返程车次了,只得留宿在候车大厅。安排就绪后,便开始了自由活动。我们五六个人结伴同行,其实也仅在车站周围转悠,并不敢远行。尽管这样,也极大地满足了我们浏览大城市的新鲜感。兴之所至,我当时曾戏说:“若能居于此,平生愿足矣!”听我言,众人皆笑我在做梦。
在我们说说笑笑之时,发生了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糗事,至今想起还历历在目。同行的一位患有口吃的李姓同学,堵住当地一名小学生问:“小孩儿,这场儿,茅楼在哪了?”小学生眨巴着眼睛,有些恐慌地望着他,摇着头就要跑。我恰巧看到了这一切,急忙过去,冲小学生解释道:“小同学,别怕,他是问你厕所在哪?”小学生这才放下心,用手向前指了指,便捂着嘴跑了。我奇怪地问李同学:“你干嘛找茅楼?你当这是你们熊岳城了?”他瞪着眼睛说:“我寻思就小孩也不明白什么是厕所呀。”这话引得大家笑疼了肚子,也给我们这次大连之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多年后,姐姐调转到大连,我便有了客居的机会。姐姐跟我很亲,我小时就是姐姐休学带大的,虽然如此,大连我也没来几次。母亲过世后,姐姐把老父亲接到大连,这才增多了我到大连的次数,但每次仍然是行色匆匆,基本没做游览。
再后来,女儿考入大连,并在大连安了家,我也只在她结婚时来了一次。直至外孙女降临后,老伴担起重任常住大连后,我才频繁地来大连,基本上每周一趟,周五下午来,买好一周的菜,周日下午返回盖州,这样坚持了13年。前年老岳父94岁寿终正寝,烧完百日后,我才正式移居大连。
生存环境历来是各种生命体维系发展的重要环节,候鸟辛苦地南来北往,鱼类的上下廻游,都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人类的发展更是不断改善生存环境的过程。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笔下描摹的桃花源清幽别致,这里不知有汉未闻魏、晋。无战争,无灾害,远离尘嚣,其乐融融。这是陶公心中理想的生存环境。随着岁月更迭,我已近暮年,如何度过后半生,在哪里度过后半生,便成了我要直面的生活抉择。
盖州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在感情上实在是难以割舍。这里丰富的物产都是外埠无法比拟的,再加上这里有我众多的亲朋,这些都是我幸福生活的基础因素。我从无别意,却因家中生活因素促使,在人生暮年改变了初衷,来到大连,入住西岗区桃花源小区。
大连星海广场。
既来之则安之,在这一年里,我到处游玩,加深了对大连的了解。大连是最典型的半岛城市,三面环海,市区多山。城市是由波兰人参考巴黎城市规划设计的蓝图,道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经纬方向感,而是由多个广场的放射线相连通。城市建筑风格迥异,新老杂陈,却相得益彰。道路的命名多用各城市的名字,我常去喝酒的地方就是盖州街,到这里能在一定程度上慰藉我的思乡之情。
刚到大连时,我心态浮躁,看着已显陈旧的桃花源小区很不顺眼,总抱怨道路难行、管理混乱,并讥讽:“桃花源这名字是凭什么取的?”再者,邻居们都视同陌路。为此,我总是找各种借口回盖州住上几日。那时,致使我能滞留此间的因素主要是久违了的家庭温暖。随着在大连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我慢慢地品出了此中滋味,当我以大连人的视觉来审视大连时,便渐渐地领略了这座被誉为“北方香港”“渤海明珠”城市的独特魅力,这里的市民都带有荣誉感,他们深爱着这座城市、维护着这座城市。在这里,很难看到过街不看红绿灯的行人和坐公交车插队的现象;遍巡城市几乎看不见“城市牛皮癣”;各种市政设施和花草树木保护得近乎完美……
我现在居住的桃花源小区,在这个蒸蒸日上的城市里真的是不值一提。它也曾有过辉煌,只是如同昨日黄花,消退了芳华,但依然称得上是大连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四季皆有景观:春天的桃花、杏花和玉兰花绽放在各栋楼前;夏季的莲荷布满水库;秋菊竞相绽放时很难分辨出有多少品种;冬季的腊梅在雪花的映衬下愈发鲜艳、生机勃勃。
桃花源是依捷山修建的较大型小区,80多栋楼房鳞次栉比,从山下一直排列到半山腰。捷山虽不算高,但形状逶迤,蜿蜒的山脉环抱了小区,一个鼻状小山脉突兀地延伸到小区的中间,从而劈开了东沟和西沟。西沟利用山势修建了一座水泥坝,在小区内便多出了一座小水库,夏季时候,水面盛开着片片绿荷红莲,给小区环境平添了许多色彩;山上建有多处景观,设有石桌、石凳,还开设了两处居民健身场所,每日清晨这里便是小区最热闹的场所,遛狗的、爬山的、打拳的,来来往往,其乐融融;山上树木茂盛,栖息了数不尽的各种飞禽和小动物;掩隐在林中的石径盘桓而上,直至山顶;山顶建有仿古式亭阁、观景台,攀登至此,四顾瞭望,便清楚地鸟瞰到大连市区的全部景色。
在大连让我感觉最舒服的还是人,这里的常住人口大多是从海对面的山东“闯关东”而来,尽管已传至几代了,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山东人的淳朴和豪放。他们乐观向上,乐于助人,在公交车上常见让座位的人。一次,我要去黄河路78号。我在临近黄河路处下了公交车,穿过马路就来到了黄河路,查看了门牌号见是33号,就以为78号在附近了,便停下脚步向身旁的一位路人打听,结果,他是位不知情的外地人。这时,一个路过的女孩很热情地说:“我给你查查吧。”很快,她把查寻结果告诉我:“转向西行过11个红绿灯,约行20分钟。”我在谢过她后便来到不远处的公交车站点,不料她又追过来,告诉我坐几路车、从哪一站下,还特意把手机上的导图翻动给我看。在她的指导下,我很顺利地找到了78号,心中不由得感慨:是这美丽的城市造就了这美丽的心灵?还是这些美丽的心灵造就了这美丽的城市?
环境能有效调节心情,随着生活时间延长,我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大连的了解:大连是一个非常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地方,这里是海洋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里的交通非常便捷,各种公交如蛛网般辐射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这里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半价优惠,五角钱随便坐,七十岁以上老人全部免票……
我自知将终老于此,便修正了生活态度:秉承断、舍、离的原则,翻篇过去的生活,把故乡停存在记忆中,把朋友保留在微信里,以随遇而安的心态面对和开创新的生活。
此桃花源虽非彼桃花源,但我坚信:心有桃花源,处处彩云间。
(作者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