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周汉祥。
盛夏时节踏上家乡的土地,那熟悉而又亲切的乡土气息随着热浪扑面而来。村邻们纷纷围聚,带着喜悦与期待,告诉我村里那座新落成的廊桥将在不久后举行盛大的圆桥仪式。他们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仿佛那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村里的一大盛事,我怎能错过?届时,我必将归来,与乡亲们一同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
在广袤的青山绿水间,浙江泰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显得别具一格。那里,崇山峻岭间,溪涧纵横,仿佛是大自然的琴弦,弹奏着大地的乐章。而伴随着这乐章的,便是那些错落有致的桥梁,它们宛如大地的脉络,串联起山与水的情愫。
在这些桥梁之中,廊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们不仅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大大小小的廊桥,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泰顺的大地上,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其中,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廊桥就有15座之多。这些古老的廊桥,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随着乡村的发展,各乡村也掀起了建廊桥的热潮。新建的廊桥,如同一座座现代化的桥梁,与古老的廊桥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泰顺独特的风景线。我所在的大坵坪村,也紧跟时代步伐,建起了一座颇为壮观的廊桥。这座廊桥,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溪流之上,每当夜幕降临,廊桥上灯火通明,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条宁静的溪流之上,算上眼前的这座廊桥,已然有三条桥梁横跨其上,宛如三条优雅的丝带,将两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其中,最为古老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便是那名为“猿啸桥”的古老石拱桥。
据村里的老人们传颂,当年这座桥初建之时,周围的山林间常常回荡着猴子的啼鸣,那声音悠扬而深远,仿佛是大自然的赞歌。因此,村民们便为这座桥赋予了“猿啸”的美名,意在铭记那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记忆。
而对我来说,猿啸桥更是我童年时光的见证者。每当清晨的阳光洒满大地,我便会背着书包,踏上这条石桥,开始新一天的求学之旅。桥上的每一块石板,桥边的每一个石阶,都仿佛承载着我成长的足迹,见证着我从稚嫩孩童到青涩少年的蜕变。猿啸桥,不仅是一条桥梁,更是我心中那段纯真岁月的象征。
岁月流转,后来58省道如一条巨龙蜿蜒穿越村庄,其上凌空而起的公路桥,宛如一道彩虹横跨溪流之上。这桥,不仅是泰顺县往昔交通的枢纽,更是乡村繁华的见证者。昔日的车马稀疏,如今被络绎不绝的车辆所取代,那繁忙的车流声、喇叭声交织成一首首充满活力的乡村交响曲,使得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无独有偶,还是在前年秋季的一天,我在泰顺南浦溪拍漈下桥,当时不断有游客来到这座廊桥打卡赏桥。这个景点除了一条古廊桥,不远处就是一条20世纪建造的峃院线公路桥,再远处便是新建的文泰高速公路的南浦溪特大桥,三条桥正好分别代表了古、近、现三个年代,再加上飞云湖纯净的湖水和秋天满山的红叶,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生态山水景色。我把拍摄的照片向《经济日报》投稿后,编辑非常用心地进行了编辑,以“三桥连古今”为题进行了报道。还建议将照片这处地方打造成一个观桥网红打卡点,他们将做后续宣传。
当时在文联任职的夏先生偶然间看到了我发表在《经济日报》上的南浦溪“三条桥”的照片,被画面中的景致深深吸引,于是挥毫泼墨,赋诗以抒怀:“片影轻舞南浦畔,乡愁如水涌心田。云湖美景难自禁,寻觅间,情深意绵。三桥横跨古今间,青漪荡漾映天边。烟波浩渺入梦来,心随波动,缥缈如烟。”
前段时间,我又特意走访了号称泰顺最孤独寂寞、最久远的廊桥:垟溪三条桥。这里的三条桥并非三条,而是只有一条。之所以叫“三条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最早时,人们是用三条巨木架在溪上为桥,现在离桥几米开外的岸边岩石上,仍然还遗留着三个碗口大的凿孔。另一种说法是,该桥连接的是三条古驿道,分别通往福建寿宁、县城罗阳,以及垟溪乡。当地村民颇引以为荣地告诉记者,以前没有通公路,泰顺到寿宁,或者说浙江到福建,就是从这里的古驿道过,该桥是必经之处。
据说垟溪三条桥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地古籍《泰顺分疆录》记载,“此桥最古,长达数丈,上架屋,如虹,俯瞰溪水。……道光间,里人苏某独力重建,拆旧瓦,有贞观年号”。泰顺县文物部门考察,该桥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重建过一次;清朝道光年间,又有垟溪乡村民苏际顶、苏际厚出资重建。若以始建年代计算,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全泰顺现存30多座廊桥中年代最古老的。
站在垟溪三条桥的桥板上,不禁回想起我在20年前的一段护桥往事。当时我所在的媒体热线接到垟溪热心村民反映:有人要在三条桥上游约500米处拦坝,凿山洞约1200米建造水库用于发电。出于对廊桥的热爱,村民们认为此举不但会截断三条桥上下游的水流,而且万一水库发生洪灾,将会危及廊桥的生存。
我在赴当地调查后,以《上游建水库要断溪流,下游造电站破坏环境。有识之士呼吁——别让古廊桥成“死桥”》为题,对事件进行了报道。随后,我又与视点新闻的同仁再次踏上那片土地,进行了一次更为深入的采访,并以《美丽古廊桥,缘何失水失颜?》为题,撰写了一篇饱含深情的调查报道。这两篇连续的报道如重锤般敲击着社会的良知,给相关业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引起了当地文保、水利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介入,让这起事件得以妥善解决。
如今,当溪水再次在古桥下潺潺流淌,它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历史,也见证了我们不懈的努力。每当与同事提及这段往事,他的眼中都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笑称自己也是护桥行动中的一位“功臣”。我们共同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桥梁,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
(作者系温州日报主编)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