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引领、经济支撑、社会赋能、科技赋能和流量赋能的五大驱动力共同推动下,我国文旅产业正步入一个高质量的发展时代。从露营、研学游、乡村旅游到夜间旅游、生态旅行、文化体验等新兴业态的崛起,再到“演出+旅游”、“非遗+旅游”等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文旅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更新。截止2023年底,我国生产总值中的第三产业增长688238亿元,增长7.1%,而文旅消费身处其中,占据了重要份额。然而,随着文旅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诸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多起文旅消费欺诈案例,以及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中提到的文旅领域欺诈行为,都揭示了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不正当手段,欺骗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极大地影响了文旅行业的整体形象。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2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要“实施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制度”,标志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文旅行业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起文旅行业公平、透明、高效的健康生态。
明确体系建设方向
为确保文旅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首先需要将信用理念进行全产业链的融入,将信用理念深度融入文旅行业的各个关键环节,包括政策制定、市场监管以及企业日常运营。这要求从顶层规划开始,就将信用管理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石,确保其在各个层面的有效实施。
同时,基于文旅企业的信用状况,相关职能部门则需构建一个闭环控制体系。强调将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以及事后问责,形成对信用风险的全面管理。通过实施分级管理和控制,对信用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市场优惠,而对信用状况不佳的企业则加强监管力度,实施更为严格的处罚措施,以此确保信用体系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最后,随着文旅市场的不断变化和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还需定期评估和调整信用管理的策略和措施。这包括根据市场反馈、企业需求以及政策导向,对信用评价标准、奖惩机制以及监管手段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信用体系能够持续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并有效促进文旅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健全体系实施细节
健全的组织体系,是信用文旅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为确保信用体系的有效实施,文旅行业内部需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组织,该组织应负责信用体系的全面规划、细致实施及严格监督。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职责与权利,确保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在具体操作中,文旅公司可以积极与国家层面的相关单位、司法部门、工商部门、质量检查机构以及安全监督部门等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制定相关失信认定标准文件,并涵盖法律和合规运营、文旅服务质量、出行安全保障、景区规划与建设等多个方面,确保失信行为的识别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指定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完善系统基础设施,制定加强信用管理的具体标准,采取预防措施以规避潜在风险,并建立独立的外部控制机构,进一步增强信用管理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而在文旅行业外部,则应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文旅行业应积极与公安、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共同维护文旅市场的信用秩序。通过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等手段,形成对失信行为的严厉打击和有效震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高效运转的信用监控系统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应用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全面推进当地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细节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信用体系在文旅行业中发挥实效,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培训宣传力度
为确保信用文旅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立足于文旅企业,其高层领导应高度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将其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议程。同时,通过早会、专题会议等形式,对工作进行汇报和监督,全方位指导和规范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标准。而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则应主动与各文旅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比如通过发布《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手册》和《信用管理业务实施计划(试行)》等文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此外,各级文旅企业和组织也应积极组织培训和讨论活动,提高员工对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其相关活动不仅限于内部培训,还可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交流,共同探讨信用体系建设的最佳实践和创新思路。通过制定详细的信用管理工作计划和措施,将信用体系建设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位员工的心中,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同时,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信用管理体系,确保其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和行业发展趋势。
借鉴先进成功经验
在信用文旅体系顶层设计中,还可以借鉴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如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为培育信用品牌,专门开发了“行游大连”微信小程序,方便游客通过手机查阅大连的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民宿等相关企业情况、常用设施、游客评价等详细信息,为消费者出行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山东省日照市坚持惠民便企,依托“个人信用分”建立的信用“兜底、直通车、驿站、热线”四项服务机制,推动解决信用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重庆市武隆区构建“一平台、两库、多场景”的信用消费服务和支撑平台,发挥信用的信息化、工具化和监管化作用,打造“放心游”“信易游”“轻松游”等品牌。以上相关成功案例通过完善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监管、推动信用应用等措施,有效促进了文旅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文旅行业更好地探索和实践信用文旅体系的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