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通30年的成长与蝶变

2024-10-17

经过第三个10年的艰辛探索,山东港通完成了行业数据解构和知识汇集,成为港航工程智能化咨询服务供应商和先行者。


文/ 李艳云


三十载光阴,弹指一挥间。自成立以来,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港通”)已走过半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风雨兼程,从几十人的小团队,到八百人的大队伍,港通人步履坚定,信念如磐,从未止步。


挥斥方遒创新业


1993年,由一批经历了烟台港大建港洗礼的工程技术人员,组建了烟台港建设监理公司,作为全国交通系统第一批水运工程监理企业,承担起了国家“八五”“九五”重大项目——烟台港二、三突堤工程建设管理咨询工作。在这两个使用亚行贷款、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烟台港建设监理公司队伍不断壮大,并逐步拓展市场业务范围,在业务服务、内部管理、市场经营等方面日臻成熟。



2002年,顺应国家改革的大潮,烟台港建设监理公司勇于探索,在全国水运工程监理单位中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组建了由公司骨干员工为主持股(82%)的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从此,大家有了一个崭新的身份:山东港通人。经过第一个10年的俯身探索,山东港通完成了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开启了市场化服务之路和“港通咨询”品牌的创建之路。


中流击水筑根基


从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山东港通业务链条不断拓展和完善,业务体量不断发展和增长,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公司在工程咨询、工程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施工监理、运营维护咨询,以及测绘、对外承包等方面均具备相应资质,形成了涵盖工程项目规划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等全生命周期的业务产品体系。


山东港通人始终信奉“干好一个项目,结交一批朋友,留下一个名声,开拓一片市场”的服务宗旨,公司以烟威地区为起点,向省内其他地区辐射,目前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并于2014年走出国门,在缅甸、几内亚、塞拉利昂等国家开展相关业务。



经过第二个10年的快速发展,山东港通完成了行业扎根和市场深耕,在水运工程建设领域成为一块闪亮招牌,奠定了其作为民营企业在水运工程行业的领先地位。


转型升级再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经济转型、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山东港通主动寻求业务技术发展和提升,确立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战略,采用信息技术、GIS技术、BIM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超值的服务。


2013年开始,山东港通在继续保持传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业务之外,开始了信息化转型的探索之路。2014年,公司在烟台市率先启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研究与应用,并于2015年成功注册了“中国智慧港口网”系列域名,开启了港口智慧化研究之路。


到2024年的10年时间里,围绕产业数字化,山东港通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开发了海陆电子地图,填补了行业空白;二是将电子地图(GIS)和工程三维(BIM)结合,形成工程的第三种形态——工程数字孪生体;三是设计港航工程模型,为港航工程咨询智能化打造技术底座;四是搭建港航知识和行业数据交易平台,为港航咨询智能化汇集数据资源。


四个方面工作都围绕一个目标:港航工程咨询智能化。在公司副董事长、首席工程师邓卫东的主导下,山东港通先后启动了几十项赋能传统业务信息化转型的研究课题,如今港通数字化底座已基本成型,由此带来的数据价值正逐步显现。经过第三个10年的艰辛探索,山东港通完成了行业数据解构和知识汇集,成为港航工程智能化咨询服务供应商和先行者。


风雨兼程港通人


公司领导班子认为,作为技术咨询服务企业,人力是核心资本,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财富,只有员工能力不断提升,山东港通才有美好的未来。


本着这个出发点,山东港通采用的是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合伙制的经营实质,公司员工持股比例与其管理参与度、技术能力息息相关,公司目前有130余名自然人股东,共同持有公司约82%的股份,这在民营企业中并不多见,属于员工合伙共有、共同参与治理的劳动者群体组织。作为个人持股最多的员工,首席工程师邓卫东将其个人所持股份的四分之一捐出,专门用于为退休员工提供福利,以坚定大家对民营企业的信心,而一批已经退休的老员工也被返聘回到有关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做工程咨询领域的先行者、工程管理行业的变革者,这是我们山东港通人始终不变的追求。”公司副董事长、首席工程师邓卫东如是说。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