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转向储能 开启行业新纪元

2024-10-22


文/商轩


不到一年时间,光伏行业的风向就发生了急剧变化。从过去专注于光伏板的制造和销售,到如今纷纷涌入储能市场,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行业内部的竞争格局,也预示着光伏和储能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究竟是什么驱动了光伏企业如此迅速地转向储能领域?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内部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和竞争态势?未来光伏和储能的深度融合又将如何重塑整个能源格局?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光伏行业的"蓝海"转向"红海"


回顾过去几年,光伏行业可以说是经历了从"蓝海"到"红海"的转变。进入2010年代后,随着国家对光伏发电的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明星"。


但好景不长,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光伏行业陷入了深深的价格战和利润空间压缩。过去那些能够轻松获得数十万元订单的光伏企业,如今只能勉强维持盈利。一时之间,整个行业都沦陷在"卷无可卷"的困境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光伏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储能领域。2020年开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要求大型光伏电站必须配备相应的储能设施,这无疑为储能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加上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储能的性价比也在不断提升,这让光伏企业看到了新的商机。


从"鸡肋"到"香饽饽" 储能迅速成为新风口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储能市场就像是一片"蓝海"。过去,储能被视为光伏发电的"鸡肋",因为成本高昂,难以带来实际收益。但如今,随着储能技术的进步和政策扶持,储能不仅成为了光伏电站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还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利润增长点。


以集中式光伏电站为例,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不断调整,光伏电站的盈利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电站的收益不再仅仅取决于发电量的绝对值,而更多地取决于电价的动态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储能电站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伏电站可以在电价较低时将电力储存在储能设施中,等到电价上涨时再将电力卖出,从中获得收益。同时,储能电站还能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获得相关补贴。这种"峰谷套利"和"容量租赁"的盈利模式,大大提升了储能电站的经济价值。


不仅如此,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好电"和"坏电"的概念也开始出现。光伏发电在中午时段集中,电价相对较低,这些电力就被视为"坏电"。而储能电站恰恰能在这个时段将电力储存起来,等到电价高峰时段再释放,从中获得价差收益。


由此可见,储能不再是光伏发电的"负担",而是成为了发电企业不可或缺的"助手"。光伏企业顺势而为,将储能业务迅速纳入自身发展战略,成为行业内的新宠。


从"被推着"到主动出击 光伏企业如何抢占储能市场


受益于各地政策的催化,光伏企业开始了对储能市场的全面进军。但这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光伏企业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首先是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储能行业的迅速升温,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不仅有传统的电池企业,就连一些非相关行业的企业也纷纷进入,导致了行业内部的恶性价格竞争。光伏企业虽然凭借自身在制造和销售方面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小型储能市场,但对于大型储能项目来说,却并非一蹴而就。


其次是技术壁垒的挑战。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储能技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安全隐患、性能指标等。光伏企业虽然在光伏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要快速"转型"成为储能专家,还需要克服一些技术障碍。


此外,还面临着服务网络的建设。小型储能系统的部署和运维要求相对更加复杂,需要上门勘察、定制方案、现场安装等一系列工作。但目前绝大多数光伏企业的服务网络,还无法完全覆盖全国各地。


面对这些挑战,光伏企业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与头部储能企业展开合作,借助后者在电池供应、系统集成和服务网络方面的优势,快速切入市场;二是自主加强储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链布局,提升自身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


以晶科能源为例,该公司不仅与华为、阳光电源等储能设备供应商达成了合作,还自行投资建设了12GWh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实现了电芯的自主生产。这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供给,也为未来的技术升级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光伏企业正在通过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的方式,不断夯实在储能领域的竞争实力。未来,他们或许还会进一步向上游电芯材料等领域延伸,实现更高程度的产业链一体化,从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在光伏企业的全面进军下,原有的储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少头部储能企业虽然在技术和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面对光伏巨头的强势进攻,也难免有些应对不及。


宁德时代等头部储能企业虽然在电池供给等环节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系统集成和服务能力,在小型储能项目的竞争中略显优势不够突出。一些光伏企业则凭借自身的营销渠道和客户资源,迅速切入并占据了这一细分市场。


与此同时,一些原本不相关的企业,比如发动机制造商宗申动力,也纷纷跨界进入储能领域,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这些企业虽然在产品制造方面缺乏经验,但凭借资金优势,也能快速建立生产线,以低价吸引客户。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头部储能企业不得不调整自身战略,寻求与光伏企业的深度合作。比如天合光能就明确表示,要在未来5-8年内,将储能业务的收入做到与光伏业务相匹敌,成为行业领导者。


可以说,光伏与储能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也重塑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头部企业必须调整自身定位,从过去的"独立作战"转向开放合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光伏和储能的深度融合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看,光伏和储能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行业内部格局的重塑,也必将对整个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是对电力市场的重构。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必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未来电网将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输电,而是要适应双向流动、峰谷调节的新型电网。


在这个过程中,储能电站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站克服间歇性的缺点,调节电网的供需平衡,同时也能为电网提供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其次是对能源产业链的重塑。传统的能源产业链是以化石能源为中心,通过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最终实现能源的转换和供给。但在可再生能源时代,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光伏发电和储能的融合,将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边界进一步打通,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产业生态。下游的发电企业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用电客户,而是成为上游储能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也需要根据下游产品的需求进行定制和创新。



新型储能


在这个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企业间的合作也将更加紧密。这种融合发展必将重塑整个能源产业的格局,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动态的生态圈。


最后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必将推动能源消费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变革。


以光伏+储能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正在加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能源均衡。一方面,它为偏远地区的电力供给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它也为城市能源自治提供了新的可能,有利于推动城市能源转型。


此外,分布式能源系统还可以促进电动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普及应用,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动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这种能源、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可以说,光伏和储能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也必将成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未来,我们将看到一个能源系统更加灵活、清洁、高效的全新时代。


总之,光伏企业主动转向储能,正是顺应了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克服自身的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挑战,还要应对来自其他玩家的激烈竞争。但只要持续创新,深化产业链布局,光伏企业必将在储能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推动整个能源产业进入一个崭新的纪元。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