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访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

2024-06-26


最终目标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典范,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的崭新格局。


文/《商业文化》记者 李祥涛


长白山赏雪_(4).jpg


(长白山天池)



    长白天下雪,广邀天下客。2024开年以来,迎着东北冰雪旅游火爆的热浪,吉林长白山旅游市场不断刷新客流高峰。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年春节假期,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接待国内游客32.8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53亿元。其中,5A级景区长白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6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7.84%。

    长白劲风起,发展势如虹。今日的长白山,正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2023年长白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74.77万人次,创历年最高水平。我们将依托长白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冰雪资源,围绕冰雪和避暑双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接受了《商业文化》专访。


WechatIMG1661.jpg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




六十余载书写“生态答卷”


    《商业文化》:高主任,请您介绍一下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和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历史沿革。

    高飞: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络的“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是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三江之源,天池是中朝两国界湖,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口湖,也是松花江的源头。长白山生态资源丰富,人文积淀厚重,保存有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少有的“生态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

吉林省于1960年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管理局。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8月,吉林省委决定“举全省之力建设长白山”,实现对长白山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成立了长白山管委会,整合长白山保护区及周边北、西、南三个区域设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其中规划指导区面积13478平方公里,直管区面积3278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964.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余人。长白山管委会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依法对辖区经济社会行政事务以及自然资源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64年来,一代代长白山人接续努力,像保护眼睛一样护卫着这片生态宝藏。近年来,长白山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如今,一度濒临绝迹的中华秋沙鸭成群结队重返山林,筑巢栖息,天南海北的游客也慕名前来“洗肺”养神,享受“生态红利”。

长白山鸟瞰-小.jpg


长白山雪峰


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商业文化》:请您介绍一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高飞: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自2005年成立19年来,全区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保护工作全面加强。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长白山作为首批自然保护区,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7.7%,区内野生动物1586种、野生植物2639种,负氧离子含量1万—12万个/m3,是世卫组织规定标准的8—100倍。长白山管委会始终担负起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取得了连续6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等一系列成绩。

    二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对长白山景区统一封闭管理,彻底改变了过去多头管理的局面。按环保要求,对景区内原有接待设施进行拆除,恢复长白山原始生态。先后投入10亿余元,对旅游设施进行全面更新,修建服务设施300处、旅游栈道40公里,购置景区服务车辆1000多台。随着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长白山旅游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接待量从建区之初不足70万人,跃升至2023年的274万人。长白山先后入选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跻身“中华十大名山”行列,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是城镇面貌大为改观。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的原则,对管委会驻地二道白河镇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先后投入1.2亿元编制各类规划设计300余项,投入80多亿元实施重点城镇化建设项目350余个,使二道白河镇从原来的老旧脏乱蜕变为宜居宜游宜业的国际知名旅游小镇,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被联合国人居署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国际试点城市”,池北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加快打通交通瓶颈,先后建成长长高速、鹤大高速、延长高速,开通敦白客运专线,加快推进沈白高铁建设进程,建设完成长白山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目前长白山已经形成立体通达的交通网络,从过去可进入性差的景区变成交通最便利的5A级景区。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区域内的接待服务设施也快速提升,目前全区在营宾馆、民宿近500家,床位3万余张。


长白山赏雪_(5).jpg


(长白山聚龙温泉群)



五方面工作挺起发展脊梁


    《商业文化》:您长期在旅游系统工作,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落实能力。近年来,长白山挺起了高质量发展的脊梁,管委会重点推动了哪些工作?

    高飞:2023年以来,长白山旅游经济进入全面复苏阶段。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1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8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3亿元,同比增长15.49%。长白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74.77万人次,同比增长260.45%,较2019年增长9.44%,创历年最高水平。我们重点推进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明晰发展思路。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擦亮金字招牌”“长白山要谋划更高目标措施”的指示要求,我们明确了“12510”发展战略,制定了《长白山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攻坚行动方案》,按照“五化”闭环工作法,建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及任务清单,明确了具体发展路径和任务抓手。

    二是树牢服务意识。理顺景区管理体制,实现景区管理与交通一体化运营。开发新票务系统和“长白山一机游”服务平台,管理效率和游客满意度大幅提高。新购置投用景区运营车辆70余台,提升天池景点瞬时承载力。打造接驳系统,使高铁游客进城、进景区更加便利。开展出租车行业整顿,严查各类违规行为。对辖区酒店餐饮行业发出倡议,欺客宰客现象和负面舆情大幅降低。


长白山北景区集散中心.jpg


(长白山北景区集散中心)


    三是完善设施体系。全方位推进景区、镇区设施改造提升,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有效提升景点承载量及游览舒适度。重启“厕所革命”,维修更换景区、镇区公共卫生间设施及部件,提高卫生间品质。开展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为顺利通过联合国专家组实地评估,升级更新北西南景区警示牌、指引牌、讲解牌等各类标识,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四是开发冰雪旅游。提前着手谋划冬季冰雪旅游,与马蜂窝等机构合作,丰富冬季新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与各类主流媒体和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合作发起的“赴一场长白山之约”话题,点击量达21.9亿次,在哈尔滨之前营造第一波东北热点。新雪季以来,酒店平均入住率达到80%以上,复现夏季一票难求、一房难求的火热景象。池北区继“三万一壶”之后获得国家滑雪旅游度假区称号。

    五是深化国企改革。实施国企管理层“瘦身计划”,重新划分企业功能,有效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盘活存量项目,长白山书院已进行内部装修,传奇小镇、祚荣府、北八坊、天池古街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开展全区资产大清查,通过及时回笼资金,切实提高自身化债能力。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业绩持续攀升,全年营收突破6亿元,利润1.4亿元,实现9个涨停板,市值暴涨60多亿元,一度突破百亿市值。


雪地摩托穿越.jpg


(雪地摩托穿越)


六个坚持加快可持续振兴


    《商业文化》:请您介绍一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管委会计划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快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高飞:2023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创新提出了“12510”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把长白山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一总目标,紧盯2025年沈白高铁开通和2027年全省旅游产业实现万亿级目标这两个重要机遇期,打造避暑休闲、冰雪旅游、温泉康养、生态文化、山地运动五个胜地,开展“名山名城、名品名业、名牌名节、名店名企、名才名区”十大攻坚行动。今后一个时期具体将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抓牢生态保护。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管理体系,开展“绿盾”“森林督查”等专项行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森林防火能力水平和宣传力度。

    二要坚持发展旅游产业。壮大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展示等新业态。改造扩建辖区各滑雪场,探索修复开放登山廊道,打造国家级研学旅游线路。大力研发文创产品,打响“长白山礼物”品牌。承办特色化冰雪、山地赛事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长白山国内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微信图片_20240221122023.jpg


第五届长白山粉雪节开幕式


    三要坚持推进重大项目。组建重大项目谋划专班,强化对上衔接,提升项目包装质量。紧抓全省生态、旅游、冰雪经济发展重点,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引入高端民宿、酒吧文化街、咖啡文化街等业态。激发市场活力,重点完成旅游商品消夏节、冰雪美食节等活动,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四要坚持实施改革创新。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引导资本、资源向主业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组建旅游产业基金、冰雪产业基金,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壮大上市公司市值。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降低融资成本。

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促进灵活就业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实施食品药品安全“铁拳”“雷霆”专项行动。推进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示范园区项目落地建成,深入实施“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推动供热企业接入省供热监管平台,加快新型燃气供应项目实施。

    六要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开展资产清查,有效处置低效闲置资产,盘活变现存量资产,扩大财政资金来源,强化财政保障能力。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发展税源经济,确保税收稳步增长。分类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谋划金融业态布局。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走深走实,巩固边境稳定,维护经济社会安全大局。


森林野雪.jpg


长白山森林野雪


信心和底气来自天时、地利、人和


    《商业文化》:从发展形势看,将长白山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高飞:首先,产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和旅游市场的复苏,使我们拥有了“天时”。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将旅游业列入四大集群,出台了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方案,彰显了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吉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支持长白山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长白山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在经历了疫情三年的沉寂后,全省旅游市场迎来了复苏,长白山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其次,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使我们占得了“地利”。长白山是世界少有的“生态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是世界三大粉雪带和高端矿泉水富集地区,是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单位,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资源丰富,禀赋独特。随着龙蒲高速松长联络线开通,长白山机场扩建通航,敦白高铁通车,长白山立体通达的交通体系已经形成。2025年沈白高铁将通达长白山,G331旅游大通道实现贯通,长白山的基础设施条件将更加完善。

    第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上下一心的干部队伍,使我们秉承了“人和”。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通过强化作风建设,锤炼过硬队伍,创建“长白山动车组”党建品牌,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信心倍增,底气十足,工作作风务实高效,干事热情全面激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治生态持续向好,为我们在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中贡献长白山力量,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冰泉围炉煮茶.jpg


(长白山冰泉围炉煮茶)



强力推进区域合作和国内、国际合作


    《商业文化》:长白山不仅是吉林省的长白山,更是中国的长白山、世界的长白山。那么,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在开展区域合作、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打算?

    高飞:在区域合作方面,推动与延边州、白山市、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的深度合作,协调编制《大长白山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合周边县市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整治大长白区域旅游乱象,维护好长白山品牌。完善与周边林业局“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确保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实现连续6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目标。

    在国内合作方面,加强国内省内合作交流,举办2024第十一届长白山健康论坛,强化与长春市的对接合作,深入开展与杭州市对口合作工作,编制完成《2023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与杭州市拟开展对口合作事项清单》,推动更多合作事项落地落实。

在国际合作方面,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单位、世界地质公园单位的交流互动。与法国勃朗峰缔结姊妹山关系。用好T20世界旅游名镇平台,加强与其他名镇交流,推动二道白河镇与霞慕尼镇建立友好城镇,共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


t20专题宣传01.jpg


(夏日的美人松湖)


构建“三生”融合发展的崭新格局


    《商业文化》:展望未来,长白山将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请您为我们描述一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在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民生福祉等各方面的美好愿景。

    高飞:一是生态屏障全面筑牢。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已经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得到高效保护。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气、水体和土地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态保护实现新突破,率先建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样板。


雪绒花_(3).jpg


(长白山雪绒花)


    二是旅游产业蓬勃向好。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全面优化,避暑休闲和冰雪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旅游业态布局更加合理,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长白山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迈进全国先进行列,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三是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富民工程取得实质性成效,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和经济水平实现同步增长。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配套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有效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吸引力和承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总之,我们把长白山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三者相统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典范,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的崭新格局。



长白山赏雪_(4).jpg


夕阳映衬下的长白山天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