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2024-11-13


连续创业者是最适合创业的人,他们已经把创业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心态、年 龄和认知上也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再从一名创业者回归到打工者的角色,只能一直 创业下去。




本文作者陈琦


文/陈琦


从 2014 年开启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今, 已经走过了整整 10 个年头。我作为双创热潮中的 一位观察者、记录者和研究者, 亲历从移动互联 网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十年周期性变迁,对话 过来自各行各业的近千名创业者,似乎找到了关 于“创业”的一些普遍规律和现象。我始终坚信 最大的风口是国运,几乎所有的行业机遇都明明 白白地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从移动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创业者的生态位 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草根创业到精英创业, 万亿 级的创业赛道逐渐被高学历背景、理工技术出身、 全球化视野的精英人群所占领,他们热衷于开辟 独立于互联网巨头的新战场。反观草根创业者逆 天改命的创业机会和上升通道越来越小,他们的 创业心态和商业逻辑发生了变化,早已经从原先 那个“做产品、玩资本”转变到现在的“搞流量、做变现”。


创业者们似乎都变得理性和现实了,不再盲 目追风口,也不再相信资本的谎言。早期都在喊 着“取代 BAT、改变世界”的口号,到如今基本 成为 BAT 商业生态下的求生者,对背靠大树好乘 凉的共生共存理念深信不疑。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创业看似是理性的商业 行为,但创业者自身所在的圈层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创业高度。因此,普通创业者不要再对上市 敲钟、 一夜暴富等抱有幻想,回归到做生意的底 层逻辑,认认真真赚钱才是王道。


四种人更适合创业


第一是胆子大、有野心,但又很穷的人。你 本就一无所有,唯一宝贵的就是一颗时常躁动的 野心,这时候沉没成本比试错成本更大。与其稳 定的穷,不如创业拼一把,人在最穷的时候对金钱的渴望往往能呈现出最大的能量,很多人也最 需要这种发自于“逆天改命”最原始的创业冲动, 像“疯子”那样无所顾忌才能一往无前。


“人穷胆子大”,这句话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 第一代创业者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野心大、胆 子大是这代创业者的典型特质,当时他们敢于打 破传统体制障碍,成为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


第二是厚积薄发、步步为营的人。聚焦一个 行业、 一条赛道, 十年如一日构建起日后创业护 城河,积累的认知、资源、渠道、打法、个人品牌, 成功概率会大幅提高。


很多创业成功上市的企业家,他们普遍有一 个共同点, 那就是先就业后创业, 尤其是在大企 业工作拿到显著结果的经历成为后续创业最大的 资本。大企业意味着成熟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 产品体系、渠道网络、品牌打法、资本运作和人 脉资源, 在工作期间为接下来的创业打造好“天 时地利人和”,这是做有充分准备的创业,成功概 率自然会高出很多。


第三是热爱驱动创业,有着很强心理承受能 力的人。创业比拼的是创业者的心力、耐力和能力, 如果没有热爱也就谈不上坚持。基于人性、金钱 和责任的热爱最为长久, 在很多时候“坚持”是 创业者最宝贵的品质,而坚持就需要具备很强的 心理承受能力, 你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投资人、合 伙人、供应商、员工、用户等可能施加给你的压力。


打工是养一个人,创业是养一群人, 创业者 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创业者每天 的状态就是穿梭于各个机场和高铁站,面见不同 的人,重复介绍项目,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 6 小时, 每天被上一批人质疑, 又被下一批人认同, 不断 锤炼着一个创业者的心性,所以创业者是一个内 心强大的群体。


第四是把创业当做生活方式的人。连续创业 者是最适合创业的人,他们已经把创业当作一种 生活方式, 在心态、年龄和认知上也绝对不会允 许自己再从一名创业者回归到打工者的角色,只 能一直创业下去。


创业是考验人性的一场修炼,项目可以失败, 但一定要维系好个人品牌,这是创业留下的最宝 贵的财产。上面说到的成功要素有一个前提, 那 就是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品牌,否则就无法 在下一次创业中发挥出要素价值。如果你在创业 失败后表现出的是责任担当和勇气,妥当处理各 种矛盾,那么过往的人脉资源依旧会向你靠拢, 甚至会增加你的人格魅力。然而一味地躲避、跑路、懦弱,基本上就断送了你东山再起的资格。


创业者要具备的认知


首先,创业者要有底线, 一定不能把家庭变 为你创业失败的牺牲品,做好资产防火墙隔离, 即便公司破产也决不能出现卖房卖车、降低老婆 孩子生活水平的情况。要知道创业可以东山再起, 家庭只有一次机会。创业是一种勇敢者的游戏, 他们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享受创业过程中 的“痛并快乐着”,但这种认知不能建立在自私与 独断之上。


其次,普通创业者要坚持低风险低成本创业,尤其是在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下,尽量 选择在互联网巨头搭建的平台上发力做商业模式 的创新,因为模式创新比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 成本都要低。尽可能用认知优势降低金钱投入, 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投入产出比”这一量 化指标上,现金为王、人效至上。


然后,创业说到底就是在满足客户的价值需 求,对应他们的原点、痛点、爽点、痒点,如果 不能创造“被需要”,那就是失败的产品和服务。 创业比拼的是活得久,持续的赚小钱要比一次性 赚大钱更靠谱、更健康。


创业本质上就是一场“社会实验”,既然是实   验就势必涉及对于辅助假设条件的因果关系判断。 任何一条已经被发现的商业规律或者隐藏在商业 历史中尚未被“书本发现”的规律,都有可能成   为自己创业的辅助假设条件。这些条件(规律) 包括:战略、产品、竞争格局、市场潜力、差异化、 股权结构、管理方式等等。


创业能否成功是一个概率问题,创业的过程 就是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每天做大大小小决 策的过程,决策的对错是一半一半,所以创业时 间的长短、营收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你能否做到决 策的长期正确有效,且“辅助的假设条件”都能 合理存在。


(作者系知名财经作者、资深财经媒体人、猩锐 传媒创始人兼 CEO)


(栏目责任编辑 :于雪晶)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