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无惧挑战的企业家,还是带着背包的创业客,每一位来到昆山的人才,都 是昆山“最想留住的幸运”,也是这座城市的最佳合伙人。昆山,想更认真地倾听 企业声音,做更懂企业的政府。
文 / 俞宏浩
又是昆山。
9 月 20 日,2024 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 指数研究成果发布,江苏昆山再次蝉联全国综合 实力百强县市第一。至此,昆山连续 20 年位居全 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
优秀很难 ;一直优秀,比很难更难。可当我 们试图从历史中寻找破解“昆山密码”的线索时, 却发现优秀并非与生俱来。恰恰相反, 1984 年前, 昆山一直是苏州 6 个县里的“老末”,被称为“小 六子”。
但也正是那一年,昆山开启了“逆袭之路”, 并在此后的 40 年里一路狂飙,创下一个又一个纪 录,成为全国首个 GDP 突破 5000 亿元的县级市。今年上半年, 昆山 GDP 达 2510.88 亿元, 同 比增长 6.3% ;外贸进出口 3644.6 亿元人民币,较 去年同期增长 17.9%,进出口值、出口值、进口值 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继续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昆山究竟做对了什么?透过昆山逆袭之路, 又能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撒豆成兵”
故事要从一杯咖啡说起。
记得那是 1986 年的春节,为迎接挪威工程师 到访,昆山开发区一家企业专程到上海买来咖啡 招待, 却被不熟悉“洋饮料”的服务员用脸盆盛 着上桌,引发一阵错愕。
那时的中国,咖啡还是稀罕物,发展咖啡产 业更无从谈起。但那则看似啼笑皆非的故事,却 深深烙在了昆山人的脑海里。
30 多年后,没有咖啡基因的昆山,竟敢拿出 综合保税区的“宝地”,讲起了“从一颗生豆到一 杯咖啡”的产业故事。
仅仅用了 3 年,昆山就建起了我国首个专业 化、高标准的咖啡生豆恒温恒湿库——亚太咖啡 生豆分拨中心,补上了咖啡生豆贸易产业链关键 一环,并吸引星巴克、瑞幸、越南中原咖啡、日 本三井物产、瑞士苏可菲纳等 40 余家咖啡头部企 业纷至沓来。
一条千亿级产业链在昆山应运而生,国际咖 啡品鉴者协会也授予昆山“国际咖啡产业之都” 称号。
这看似是一个“撒豆成兵”的奇迹,实际上 藏着昆山逆袭的底层逻辑——有效配置有限的资 源,与上海形成优势互补, 化“虹吸效应”为“溢 出效应”,用创新与实干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昆 山之路”。
这条路,始于 1984 年。那一年,一穷二白的 昆山咬咬牙,干出了件破天荒的大事——不等中 央来定什么“名分”,不要国家给什么投资,“自 费开发”办工业区。
消息不胫而走。外界看到了昆山改变的决心, 越来越多的日商、台商以及上海企业因为昆山的 胆识、魄力、服务和口碑,开始把目光投向这片 充满想象的地方。从沪光汽车线束到友达光电,从日本川崎机 器人到美国星巴克……服务一家家企业的过程中, 昆山人凝结出“唯实、扬长、奋斗”的“昆山之路” 精神,又在岁月的浇灌下升级为“敢闯敢试、唯 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16 个大字,而这 也成为昆山“万丈高楼”的坚实地基。
时至今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不仅是全 国首个设在县级城市的国家级开发区,更是在众 多高手“王牌对王牌”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比中, 位列全国第 4。昆山也早已完成蜕变, 手握新一代 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杀手锏”,前者年 产业产值近 7000 亿元,后者近 3000 亿元,让外 界艳羡不已。
但昆山人依然用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和现实条 件限制的魄力, 与时俱进挖掘新的增长点,走好 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也就不难理解咖啡产业为何能从无到有。 这背后,昆山正是抓住了被称为“世界咖啡之都” 的上海所释放出的红利,用自己的拼劲、闯劲、 干劲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换来了市场的信任。
以退为进
“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是承上启下的关 键环节,但作为县域经济班级里的“学霸”,这些年, 昆山不是没有自己的烦恼。
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以 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昆山,势必承压。
向内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新的更 高要求,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必须加快 向“卡点瓶颈”发起冲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如何破题?接过前人打下雄厚家底接力棒的 新一代昆山人,敢于向舒适区说“不”,拒绝外界 认为的“躺赢”。
昆山的第一步,选择了“退”。
事实证明,主动的“退”实现了更好的“进”—— 2023 年,昆山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 7000 亿元, 达到 7610.6 亿元,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 3072 家,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截至今年上半 年,昆山规上工业总产值 5530.79 亿元,同比增 长 9.1%,持续为外贸贡献新增量,带动力影响力 正不断提升。
“退”,就是要“腾出手来办大事”,把有限的 空间留给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企业,用“低效 存量”换“优质增量”,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昆山的第二步,为“上”——做“楼”的文章, 向“上”要空间、要生产力。
此前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 :小小县级市, 哪 来那么多企业,空置了怎么办?企业来了,又为 啥要“上楼”?
关键还是那句话 :缺什么、招什么。
“工业上楼”,不是简单地把人、货、设备等 生产要素搬上楼,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产业发展 趋势,合理规划布局,让载体功能与企业需求适配。
在昆山元宇宙产业创新中心,两栋新起的高 楼相望“云端”,一栋叫 AI ;一栋叫 META,取 自元宇宙(metaverse)一词的前缀。去年 10 月, 硅基智能、亮风台、黑湖等首批招商引资而来的 32 家元宇宙头部企业集中入驻,至今入驻企业已达 60 余家。
入口处,一行标语十分醒目 :“产业园就是产 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在 AI 楼里,亮风台就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 其中之一便是来自北京的昆仑数据。亮风台的办 公室在 AI 楼的 19 楼,昆仑数据在 22 楼。
“在昆山,我们能够离客户更近,同时自己也 能成为产业链上的一环。”亮风台(上海)信息科 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昆山市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5 年)》,到 2025 年, 昆山将打造千亿 级元宇宙产业集群。
又一个千亿级产业即将成势,但昆山不止于 此。以特色专业创新园区为载体,昆山聚合力、 强 服 务, 构 建“2+6+X” 产 业 布 局 和“4-1050” 产业体系,健全强链补链延链机制, 厚植培育新 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 级主导产业链上,以 3 家千亿级企业、10 家百亿 级企业、129 家十亿级企业、1057 家亿元级企业、 2765 家规上工业企业为矩阵的产业大牵引持续提 升发展能级,还有一大批面广量大、蓄势待发的 中小微企业。
在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新能源、新材料、 新数字六大新兴产业方向, 清陶能源、中科可控 等齐聚昆山 ,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 创新平台获批筹建, 长三角(昆山) 国际低碳产 业创新园区加快建设。
在以元宇宙、先进计算等为代表的先导产业 或未来产业, 除昆山元宇宙产业创新中心外, 低 空经济产业园、先进计算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专业 创新园区纷纷落地生根。前不久, 由峰飞航空科 技生产的盛世龙 eVTOL 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完成 跨长江首飞, “空中出租车”预计在不远的未来成 为现实。
数据显示,截至 5 月底,昆山累计认定特色 专业创新园区 30 家,特色专业创新培育园区 24 家, 各授牌园区累计拥有入驻企业 1795 家,形成千亿 级园区 3 个、百亿级园区 12 个、50 亿级园区 22 个。
唯在得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 以储之。任何一个地方,要想持续兴产旺城,必 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要素。
找寻昆山的“得人”密码,从清华园中可见 一斑。
没看错,就是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徜徉其间, 昆山路、昆山厅、昆山杯、昆山周等“昆山印记” 随处可见。目前,已有 400 多名清华人成为“新 昆山人”,为昆山带来了 150 多家清华校友企业, 其中不乏维信诺、清越科技等知名企业。
这就是在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昆山“清华现象”。 可小小县级市,如何获得清华人的青睐?
答 案 就 藏 在 两 个 英 文 单 词 里 : “BEST”“FIRST”。
“BEST”,即“昆如意”,意为“投资昆山 万事如意”;“FIRST”,即“投资创业首选地”。 “BEST”,是一代代昆山人接续奋斗沉淀而成的营 商环境“金口碑”;“FIRST”,是为了实现高质量 发展而主动选择的“自我加压”。
为了“得人”,昆山一以贯之的“卷”。
清华校友、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峥亲身感受了一把。该公司由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领衔 创办,短短 8 年,已经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 的领跑者,并获得上汽、北汽、广汽等投资,企 业估值 200 多亿元,获评全球独角兽企业。
“昆山是懂企业的。”李峥说,在清陶能源发 展的不同阶段,昆山都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给予 不同支持。创业初期, 昆山大手一挥, 1 亿元“头 雁人才”及团队项目资助迅速到账 ;孵化阶段, 清陶长达 2 年没有创造实际经济效益,昆山陪伴 如初、赋能如初 ;产品中试,需要厂房,昆山就 把已收购准备拆迁的厂房拿了出来 ;要扩大生产, 昆山又拆出一块空地供其使用。
如此贴心的陪伴式服务,昆山能登上全国县 域宜商指数榜首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各行各业都因昆山的“卷”而受益——一家连锁药房, 106 家营业网点分散在全市 各个区镇,变更负责人,至少要跑 1 个月?昆山“马 上办”,1 天, 106 张营业执照,全部审批完成交 到了企业主手中。
数光创智项目是昆山旅游度假区全力推动制 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有力举措, 为满足生产需要,企业在紧急情况下提出压缩工 期的请求。在“马上办”的架桥铺路下,各部门 协同作战争分夺秒,采用“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 仅用时 2 个月左右,所涉及的 6 栋总占地面积 7 万平方米的单体建筑拔地而起,完成结构封顶。
今年 7 月 18 日,昆山召开了一场现代服务业 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去年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 领导为双组长的“马上办”工作领导小组、推出“助 企直通”政企恳谈会的基础上, 昆山再次推出《昆 山市优化营商环境 2024 年创新实施方案》,并聘 任营商环境体验官。
信号无疑是鲜明的。无论是无惧挑战的企业 家,还是带着背包的创业客, 每一位来到昆山的 人才,都是昆山“最想留住的幸运”,也是这座城 市的最佳合伙人。昆山, 想更认真地倾听企业声音, 做更懂企业的政府。
“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市,但昆山满足了我对于 创业和生活的双重想象。”李峥由衷感慨。
留得住人心,望得见未来。这样的昆山,谁 人不羡慕?
审核:刘 坤
责编:王世明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