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徐同考

2024-11-21


文/贺疆


从他身上看到一个长者之风,也让我感受到他那为一方水土效力的拳拳之心殷切之望,以及面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忧虑、无奈与感慨。总让我想起鲁迅那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徐同考之名,在我中学时期就听说过。但真正直面,却是近几年的事儿。记得是2017年的冬天,首度拜望他。



徐同考在2023年中国钙粉产业技术交流大会上做报告《碳酸钙在塑料中的高值化应用技术》


初见,彼时,瘦瘦的他歪在沙发上,点评时势、指摘世事,激愤处每每拍案甚而脏话旁斜横溢而出。我有点出乎想象的小吃惊,又有梁山好汉怒而喷薄的“直娘贼”的即视感。 在徐同考怒述中我听了很多尘世间人情事理的故事,牵牵绊绊的故事里有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世情、法理情之间的底线与博弈。而那一声声愤说,颇类似平乡丝弦里的鼓点,节奏踩得很准,倒令人生出铿锵酣畅之感。就好比台上人唱到精彩处,台下人会喊上一嗓子“好”。


再见徐同考,2018年的秋天。那是因我的一次机缘而起,由他牵头组织的一场《沙丘苑台论坛及研讨会》。那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他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处世格局和人格魅力。那时我还有些奇怪,一个按理说应该交给文化口做的事情,为何要由一个已经退居二线的政协主席来组织。但冷眼旁观也看得出,他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核心力。大多为文者或为史者都有一份清高和孤高,能让本土屈指可数的几个文化人真心服气的只怕也真没几个。这服气,还真不是所谓的职位高低、财富多寡抑或或声望大小能威压或能致达的,这关乎的是人品、气节、能力、胸襟、气度和格局。


之后慢慢熟悉起来,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多有共同语言,颇有惺惺相惜之感。每每归来,第一个拜望的就是他。从他身上看到一个长者之风,也让我感受到他那为一方水土效力的拳拳之心殷切之望,以及面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忧虑、无奈与感慨。总让我想起鲁迅那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让我想起屈原那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这一份悲悯与情怀,世人大多未必懂。也许可能有人会拿平乡历年来的GDP来质疑“多艰”。但“多艰“所指的是关乎平乡的历史、平乡的文化,以及平乡历史文化的出路和归宿。这些年来,我们眼睁睁看着本土文化的流散,尽管当地有识之士做出了很多很大的努力。怕只怕,比发展和流散更可怕的是对历史对文化的轻慢。


有一次,谈到平乡自行车,他娓娓道来,一如既往。我认真地听,听着听着有种发现新大陆之兴奋。原来平乡自行车的发展史的见证者和早期参与者就是我眼前。于我而言,第一直觉就是觉得应该做一次口述史的记录。于是,就有了之后的两次讲述。一次是讲述平乡自行车的发展史,一次是讲述他的个人经历。从这两次对话里,我清晰地看到了平乡县经济在上世纪后半叶走过的曲折之路,也让我清晰地感知一个人怎样从泥土里发芽、扎根、生长,乃至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更让我真实地认知到风清与气正的源头与底气之所在。



1992年,河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徐笑梅在平乡县东风塑料厂采访徐同考


我们先看看徐同考的成绩:


发表塑料学术论文28篇,有4篇获全国、省优秀论文奖,出版了27万字的《塑料基础与加工工艺》专着。先后承担国家、省、地、市科研计划项目6项,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4种产品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他研制成功的塑料打包带机组远红外牵伸箱、系列塑料填充母料、系列塑料增强改性剂等产品,在全国62个厂家推广应用,创省、部优质产品,荣获国家星火三等奖和12项省、部、地、市科技进步奖。他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他带领中国农民塑料技术考察团东渡曰本,和外国友人切磋技艺,交流经验。


这样的成绩,相信会令当今很多教授或专家汗颜。但徐同考并未受过正规教育,他的最高学历是初中,两年制的。他的出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境普通。而这些成绩都源自他的勤奋和好学。


从他那满墙的荣誉证书和满柜的奖杯中,我看到的是那冰天雪地里徒步赶着毛驴拉货车的瘦弱身影,看到的是那扫雪煮水泡冻窝头吃的少年,看到的是那在两个省之间的土路上来回奔走的匆匆脚步,看到的是一个青年坐着绿皮火车辗转大半个中国的身影,看到一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青纱帐,看到的是他开着大卡车拉着自行车零配件的笑容,看到的是他带着团队转呼啦圈的欢乐.......看到的是一个彻夜学习钻研业务攻克技术难关的刻苦人,看到一个鼓励员工努力学习的企业领导,也看到一个人帮助提携他人的真诚和热忱。


从初中生到高级工程师,从青涩农民到成功企业家,徐同考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路,逆天改命也不过如此。而改命的秘诀是什么,我觉得是他的良善。善良不可以用数据衡量,但可以折射,如钻石多棱面的折射光——


近年来,徐同考外出讲课和传授技术320人次,接待技术咨询3200人次,为全国塑料行业培训技术人才960名,解决技术难题150多项,转让新技术16项,扶持建新厂48个,帮助18个企业扭亏增盈。他捐款20余万元,为本村乡亲家家安上自来水,为村办小学修建房舍,为希望工程等光彩事业积极奉献。


再见徐同考,是徐同考的华丽转身——成为平乡本土历史文化的亲身力行的呼吁者、倡导者和组织者。确切地说,他一直身在其中,只不过是近年来更纯粹而已。


每一次去拜望他,都会收获一份惊喜:要么是他个人的著作出版了,要么是他牵头主编的书出版了。他带领当地的本土文化学者,对平乡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整理、挖掘、梳理和出版,这无疑是泽被后世功德无量的善事。截止目前,他组织写作出版的有《平乡历史文化概览》《平乡金石文录》《沧桑百年》,以及正在进行中《平乡历史文化考》。


经常是,手捧这一卷卷故土的书,心生亲切。宛若看到一个长者,慢慢地把平乡的历史和文化,一页页翻给我们看,时不时指着一个点絮絮地说一些往事,缓缓地......不单单是讲故事,也不单单地讲道理,而是在这絮絮叨叨里明晓我们的来处与归途。是的,一切都会消散,唯有文化永存。而文化涵育着这片土地,再成为一方水土的底蕴,哺育着一代代平乡人,文化就是维系这片土地血脉的纽带,亘古不散。


每一次拜访他,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很多,比如家风。他们兄弟姐妹至今没有分家,很是和睦,徐同考自己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弟兄友爱妯娌亲善,没有俗世家庭里的家长里短针尖麦芒的矛盾。这在功利当头的当下社会,这样的家风令人敬重且景仰。


有一次听到一个笑话,徐同考在小区散步,遇到一个老太太聊起天。老太太问他认不认识徐河东的徐同考,他答曰:“认识,你怎么知道他。”老太太就说:”那个人可好嘞。十里百乡没有不夸的。”徐同考乐了:“我就是。”老太太说:“哎呦喂,这可咋说呢。真是遇到真人囒。”此之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现实版本。


(徐同考,高级工程师。1955年6月出生于平乡县丰州镇徐河东村。初中文化,辍学后在家乡务农。1985年进入塑料行业,潜心塑料研究,终至成功,获奖无数。现退休,用一颗悲悯心谱写平乡的历史与文化。)


(栏目责任编辑:刘彬)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