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志平
编者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认为,领导力的确有个人的先天特质,但领导力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领导力。做企业对领导者是一种修炼,要着力提升学习力、创新力、决策力、影响力、组织力与担当力这六大领导力。
宋志平曾担任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的十五大和十八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
本文摘选自宋志平《有效的经营者》一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常想,企业家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像李嘉诚、松下幸之助、艾柯卡等企业家的传记也有很多,但是读过他们传记的千百万人之中却少有人能够超越他们,也就是说我们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构筑自己的领导力。领导力的确有个人的先天特质,但领导力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领导力。即使有一定的领导天分,做个称职的领导者仍需要个人的不断努力。领导和领导力是两回事,简单地说,领导是一种职位,这种职位可以赋予个人一定的领导力,但这只是初级的领导力;有真才实学,能在组织中取得出色的业绩,为下属提供学习、受教育、成长的机会等,让大家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能力上认同你并追随你,带领大家一起实现奋斗目标,这才是有了真正的领导力。做领导的确不容易,企业领导者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多的功课,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这么多年来,我反复揣摩并在实践中修炼领导力,觉得以下六个方面挺重要。
一、学习力
领导者首先要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毕竟,做企业是一项复杂且有难度的工作。这些年的企业实践告诉我,要想做好企业,只靠经验不行,但只靠读书学习也不行,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只有既学习又实践的人才有可能做好企业。企业领导者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带领企业发展,唯有不断学习,否则就会思想落后于时代,能力落后于他人,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使企业陷入泥潭。
企业里成长快的都是学习能力强的人,而且他们都很好地运用了工作8小时之外的时间进行学习。我主张做企业要急用先学、活学活用。这么多年来,我有很多感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还是做什么创新,我都要先学习一番,看看人家做过什么研究、有过哪些经验。读书学习是我的一个爱好,我白天紧张地工作,晚上一般总要读两小时以上的书,无论多晚都会坚持,并在清晨思考、写作,几十年如一日。现在,不少人知道我的床边有个书筐,书筐里经常有二三十本书,大多是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方面的。进入信息时代后,我也会从网上看一些资讯,反复比较不同的观点,然后进一步研究。当然,这样的学习还是会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学习不只是读书,归纳、总结和互动其实也是一种学习。企业领导者要能听明白大家讲的话,集思广益,然后进行归纳,这也是挺重要的。我到国药集团工作第一年的“十一”长假,买了8本投行视角介绍医药行业的书。整个假期我哪儿也没去,就在家里读了7天书。除了读书学习外,我还到国药集团下属的基层企业去调研,渐渐把医药的业务框架在头脑里构建了起来。也正因为如此,在国药集团工作的5年间,同事们从没把我当成外行看待。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静下心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我觉得,深度学习应保证每天要阅读一两个小时,这种阅读最好安排在每晚的九十点钟。当然,还可以定期参加一些培训、研讨会、沙龙等,认真倾听,进行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应安排在每天清晨醒来以后,进行1~2个小时的思考,每月应选某个周末的一天为“思考日”,每年应选一个整周为“思考周”。深度工作主要是在无打扰的环境下开展的科学而有效的工作,不必一次工作时间过长,更不要经常通宵熬夜,因为人的耐受力有限,过长时间和过累工作都是不可持续的。深度工作绝不是要让人成为苦行僧和工作狂,而是要通过深度工作创造的价值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二、创新力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组织和推动,从根本上讲,就是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创新力是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进一步地说,企业领导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突破,激发创新精神,练就创新本领。企业领导者的确要创新,当然,还得会创新,既要遵循市场的规律,又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创新不是一些人的灵光乍现,是可以学习的,有方法可循。在商业世界中,创新意味着要制造或提供人们想要的东西,即使人们还不知道自己需要它。如何长时间保持创新的氛围?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的“20%自由时间制”就是基于这种考量而设立的,他们在公开信中提道:“我们鼓励员工,除了他们的日常项目外,花20%的时间在他们认为最有利于谷歌的工作上。这会让员工更有创造力和创新性。”创新要立足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领导者既要重视高科技的研发,也要重视中科技和低科技的开发应用。对企业来说,赚了钱的技术就是好技术。我以前工作的北新建材是做石膏板的,没有太高的科技,但石膏板做得既轻又结实,质量和服务都一贯的好,效益很稳定。
三、决策力
作为企业领导者,最难的就是决策。尽管做决策可以集思广益,但最终还是要企业领导者在方寸之间做出抉择。有效的经营者,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决策力。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有效的经营者需要具备全局观和前瞻性,能够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所以,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建立起一套强大的信息共享和信息获取系统,并且亲自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执行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规划、反思是战略思维的两大关键要素,在进行未来规划时,要多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可能发展结果,做好预案;对于做出的决策和行动,要定期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长远的影响和效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自身所处的行业与企业实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宋志平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毛主席也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其实,有效经营者的决策水平也是一步一步从企业的实践中提高的。我的一个经营原则就是做决策时一定要见人见物,这里的“见人见物”就是指进行调查研究。我们要对自身所处行业的趋势、竞争态势、技术变革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还要针对问题实地调研自己的企业和优秀的企业,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只有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正确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在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做董事长期间,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对的。做决策时既要千思万想,也要坚定果断,关键时刻要勇于向前迈出一步。一些企业领导者针对一个需要决策的问题,总是来来回回地开会,下不了决心,而且我们平常的那些好主意也很容易在各种讨论中自生自灭。所以,当我们面对问题尤其是重大机遇时,有效的经营者一定要当机立断,绝不能犹豫不决、拖拖拉拉、贻误战机。没有效率的决策肯定是不行的,有效的经营者在必要时就必须做出决定,勇于担当。我不是一个“急性子”,而是一个“慢性子”,但我非常理智,也深知“该断不断,必受其乱”的道理,自己做出的决策不仅要正确,还要有效。我们有时做了决策,后面可能还会发现当初的这个决策不一定那么完美,所以,我们要盯着自己所做的决策,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还可适时地予以解决或调整。
四、影响力
它就是企业领导者影响别人的能力,也是领导者的一种核心能力。就一家企业而言,表面上看到的是厂房、设备、产品,再深入一些就会看到技术、管理、人才,而最深层次的则是涌动在员工内心的文化与愿景。文化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后一场决赛,领导者要在企业内部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变成激励员工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景,反复宣讲企业的战略和文化。企业领导者应是企业的文化领袖,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企业内部,大家信奉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摒弃什么,公司的文化导向是什么,企业领导者必须清晰地告诉大家并反复强调,以使全体员工凝聚在共同的价值观之下。除“言传”之外,企业领导者还要“身教”。行为专家认为,语言对人的影响只有25%,75%的影响则来自行为。所以,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企业文化。否则,说一套做一套,不仅没人会信服你,还会对企业的理念和制度造成破坏。在企业外部,企业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领导者要与社会做好沟通交流,赢得更多理解和支持。不少大企业的领导人都是演讲高手,既能创造和归纳故事也会讲故事,一上台就能侃侃而谈,富有感染力,这是他们的必备本领。企业如同一本故事书,能否讲好企业故事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或没有长远规划,故事就很难讲下去。
我崇尚布道式管理,多年来自己就像企业里的老师,自己先悟道,再清楚地告诉大家我们该往哪里走,为什么要这么走。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思想,有一流的思想才能引领一流的企业。所以,企业领导者不应是一个就事论事的人,而应是一个视野开阔、思考深邃、思想先进的人,有思想才有影响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天不去深入地思考问题,明天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岗位的不同,企业领导者要快速转换角色,与时俱进,找准定位,最重要的是以领先的思想带领企业不断发展。现在,中国已进入大企业时代,尤其需要一大批有思想有建树的企业领导者,带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走向经济强国的重要推动力。
五、组织力
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是组织质量之间的竞争,提高组织质量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包括选人用人、知人善任等观点,以及做企业的四支队伍建设,还包括对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的组织。如何把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发挥出巨大的资源整合优势,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这对企业领导者来说是巨大的考验。领导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是带领企业发展的主心骨与生力军。在企业做经营管理工作,“精心”二字很重要,企业领导者要做到“四个精心”,即“精心做人、精心做事、精心用权、精心交友”。领导者的职业素养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职业素养又是一个长期培养和锻炼的过程,日本人将这个过程称为企业养成教育。我根据中国建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一些职业素养,并归纳为“五有”,即有学习能力、有市场意识、有敬业精神、有专业水准、有思想境界,逐渐成为对全体干部和员工的素养要求。
要做高质量的企业和产品,关键在于高质量的组织建设。在企业里,既要有无私奉献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又要有勤奋钻研的科研队伍、敢打敢拼的营销队伍,还要有极具工匠精神的员工队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四千精神、工匠精神,这四种精神缺一不可。做企业不能只看到厂房、设备和产品,而是要看到人,企业的一切归根结底是靠人创造的。谁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谁就真正掌握了管理的真谛。企业领导者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员工好,把企业建设成员工“乐生”的平台,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享成果。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效益,进而企业也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
六、担当力
领导者有权威的一面,是企业的中心人物,但他也要有谦逊、服务、勇于担责的美德,方能赢得大家的充分信任。当企业取得成绩时,领导者要把成绩分给大家;当企业遇到问题时,领导者要自己扛责任,就像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所讲的有功劳给部下,有责任自己扛。企业领导者要有担当精神,以身作则,对待事业要勤勉尽职、认真执着,遇到问题能够挺身而出,千万不要文过饰非、推诿责任。
有一次我在党校讲课,一位学员问我:宋总,没见你时猜想你肯定很严厉,可是见了你之后觉得你特别温和,那做领导者到底要温和还是严厉呢?我给他举了一个不一定很恰当但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企业领导者就像一个家庭里的父亲,严父对子女要求很高,慈父则态度非常温和,就像朱自清《背影》里描写的父亲一样。但是,严父也好,慈父也罢,都必须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如果负责任,严一点儿、宽一点儿都没关系,都是好父亲;如果不负责任,不论严一点儿还是宽一点儿,都不是好父亲。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好的领导者。常看到一些领导者当企业有了成绩时就喜笑颜开,把“金”都贴在自己的脸上;而当企业有了失误或遇到困难时就躲到一边,把责任全推给部下,关键时刻“丢卒保车”。这样的领导者成不了大气候,部下跟着他也没安全感和归属感。企业发展道路不可能一直平坦,必然会碰到困难和危机。面对困难和危机,企业领导者既要有平常心,不浮躁、不慌乱,积极思考和应对,又要有进取心,千方百计、能动性地去解决企业遭遇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领导者要学习和总结更多的经验,在这些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锻炼好自己的心力。邱于芸在《用故事改变世界》一书中把英雄的故事归纳为:“英雄上路、途遇师傅、历尽艰险、英雄归来”四段式。英雄总要千锤百炼,总要遍尝甘苦,总要经历四段式的重生。实际上,企业领导者也要心怀理想,矢志不渝,努力创造自己的英雄故事。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