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疆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点是乡村振兴之后住在乡村的是什么人,这是个关键。”
202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中提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科技小院,突然成为热词,曲周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农村实际,遵循农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乡村振兴具体落实到基层,目前尚未有成功的范本出现。但习总书记回信里的科技小院所在的一个县,冀南平原的曲周县却走出了自己的模式——曲周模式。
未来的乡村图景
未来的乡村是什么样子?
当问到这个问题时,孟凡雄(河北邯郸曲周县委书记)没有直接回答,他说:“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点是乡村振兴之后住在乡村的是什么人,这是个关键。”
“实际上,乡村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是人才问题。”这话可谓一针见血直指症结。中国是农业国,躬耕土地,依附于土地,这是几千年社会基层的现状。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吸附能力越来越强,大量人口涌向城市,长此以往,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人才也随之枯竭,农村创造力自然也随之枯竭。
乡村要振兴,农村要发展,最终是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所以,人才振兴才是至关重要的。试想,如果那些从乡下走出去的高素质人才回到乡村,那些从大学里走出来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参与到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基层治理、文明培养中去,与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这样就能重续断裂的乡村文化,持续托起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才有良性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孟凡雄的话题展开,一幅群贤毕至、礼乐大兴的新农村场景出现在眼前。
愿景是蓝图,是未来,现阶段,又该如何把年轻人吸引到农村来呢。他笑了,说:“现在我们县的科技小院就是很成功的模式。”
可参考的新型大学教育模式
孟凡雄说:“科技小院,让年轻硕士大学生在村里待上一两年,一个村五六个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活跃了生活,带来了新鲜空气,虽然他们不是固定的,但每两年换一批,虽然不同的人,但小院却是固定的。对学生而言,他们既上了学,又接了地气,还增加了经验,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何乐而不为?!”他停了停又说:“但仅仅靠中国农大是远远不够的,将来鼓励更多的院校扎根农村去,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必修课程,比如学制四年里有半年也行。这样持续不断的年轻人流,既可以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又可以帮农民服务,补足农民生机活力的短板。这就是科技小院的魅力。”
河北邯郸曲周县委书记孟凡雄
这一席话,说得朴实,但很实在,这无疑是给中国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给出了一个可参考建议和可行性方案。之所以这样说,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且有事实依据的,像这样回乡创业扎根乡下的青年大学生的案例有很多,这里不在一一列举。这里有几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白寨小院毕业生张小宁、田英豪,王庄小院毕业生叶松林,留在曲周继续从事绿色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叶松林在王庄、付庄流转承包了千亩农田,探索小农户的规模经营。
曲周籍90后大学生张晓东受科技小院影响,回乡发展多肉植物产业,成为全省最大的多肉种植基地。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科技小院的田野实践式教学相长模式,还是科技小院带动的大学生驻留乡村发展,抑或科技小院为当地带来的新知识、新思维、新空气,都是对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对乡村的反哺,也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动力。于此,曲周科技小院无疑是成功的教育模式,同时也为乡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可探索可参考的方案。
曲周的点、线、片、面
“我想30年后,乡村振兴之后,谁在那里生活。”孟凡雄笑了笑说:“三十年后,我肯定早离开曲周了,但是我愿意把当下的生态做成良性的生态,不仅仅是环境生态,更是社会生态、政治生态、人文生态。”孟凡雄的话令人肃然起敬。
曲周的乡村振兴有自己的格局,也在下着自己的一盘棋,这盘棋的布局是三条带、若干个特色片区、星罗棋布的和美村庄。
三条带,是孟凡雄到任伊始,对全县进行考察调研之后,根据曲周的地理地貌和农产特色而做出的乡村振兴全局规划。第一条带是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带,以中国农大实验站为科技研究支撑,辐射周边区域,全力打造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平台、现代特色品牌农业聚集区。国家科技园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都位于该区域,目前正整合这些资源,积极申报国家农高区。
第二条带是滏阳河沿线生态带,也是邯郸市滏阳河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段,且纵贯县城整个城区。曲周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按照“旅游观光与群众增收两不误”的发展思路,一面清淤、扩挖改善水质;一面绿化、美化打造节点景观,利用滏阳河优良水质、河滩土质等生态资源,沿线流转土地5000余亩,着力发展蔬菜、甜叶菊等特色种植、特色农产品加工,做到生态产业化,富民又增收。
如果说创新示范带是解决创新发展的问题,滏阳河沿线生态带是解决绿色发展的问题,那么第三条带——东南乡镇崛起带,则是解决共享发展的问题,来补齐曲周经济北强南弱发展不平衡的短板。曲周的发展区域不均衡,北部地区产业发达,交通相对便利,百姓比较富裕。东南乡镇则各方面比较落后,交通、水利、科技等等诸多基础设施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加之地处偏远闭塞,百姓思想相对保守、发展意识比较落后。因此,要补东南乡镇的短板,就需要用最长的板去支撑。
那么曲周最长的板是谁?显而易见就是县委、县政府,还有县委书记、县长。念兹在兹,于是孟凡雄主动分包了东南乡镇里最核心、最大、最难、比较偏远的一个镇——侯村镇。有了长板支撑,“交通先行、水网跟进、产业支撑、人才带动”的东南振兴思路瞬间明晰起来,人力物力财力跟着县委书记往东南走。
目前贯通东南的大动脉曲侯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路面由三级升为二级,今年底东南乡镇的群众将彻底告别出行难;河渠水网开始往东南方布局,清淤治理河渠110余条,斗支毛渠全部贯通,清流潺潺,河畅水阔,景美岸绿,东南地区告别了20年用不上地表水的历史,恢复改善农业灌溉面积18万亩;科技小院也正覆盖东南乡镇,并与特色产业相结合,让南里岳镇的绿色节粮禽蛋、侯村镇的万亩甘蓝、依庄乡的沙土经济插上科技的翅膀,快速腾飞。
如果说三条经济带,是整体规划的话,那么特色片区则是发展的深化与细化。沙土地片区、畜禽产业片区和育苗产业片区等几大经济片区,则是区域经济的针对性解决民生。依庄乡沙土地片区是老沙窝,灌溉难,大粮作物产量低,如今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大户规模化种植红薯、山药、花生、西瓜等沙土作物1万余亩,沙土地成了香饽饽;南里岳畜禽产业片区联姻中国农大,成立绿色节粮型蛋鸡联合体,形成孵化、饲料、屠宰、熟食加工全产业链条;育苗产业片区聚集育苗企业40余家,年育苗8亿株,成为华北最大的蔬菜育苗基地,并培养了一大批育苗嫁接产业工人,闲暇时到外地赚取“外快”。这几大经济片区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富民增收问题。
2023年6月8日,孟凡雄到南里岳镇调研督导三夏工作
和美村庄做的是点状布局,每个乡镇选取有产业支撑的重点村2—3个重点打造,逐步拓展。三带+特色片区+和美村庄,三个层级,层层布局、层层递进,最后扩展交集缀连成片,融成整个曲周。至此,点、线、片、面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曲周乡村振兴格局的雏形。
“和美村庄,我们要求做到扎扎实实,做到群众心坎上,不能只做盆景,做个样板,那不叫乡村振兴,那叫面子工程。”孟凡雄的声嗓不高,但这话却直指症结,宛若平地惊雷,振聋发聩。
乡镇文史馆的润物无声
行走曲周乡镇,科技小院多数情况下是找不到人的,因为教授和学生都跟农民一起下地去了。行走在前衙村的时候,在街道拐角处,突然出现一个独具风格的老院子,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前衙村史馆”。走进去,展厅里陈列的是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奖杯、一位位乡贤、一页页文字,诉说着乡土记忆,定格着时代印迹……读之,感慨那岁月时光;观之,触摸那历史温度……
原来,曲周县每个乡镇正在陆续建设文史馆,资源比较突出的会设村史馆,目前,前衙村史馆是全县唯一一个村史馆。乡镇建文史馆的动因,有两方面动因。一是源于学习总书记建党百年讲话的“两个结合”,把党的指导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服务乡村发展。二是当下有一些村庄流行写史修志,选乡贤名人,有的带有功利色彩,甚至把官职大、财富多、学历高作为入选标准。这显然不具备公信力,更得不到村民的广泛共识。
于是,曲周县决定在各乡镇建立有官方参与的文史馆,着眼历史角度,如实记载那些特殊年代特殊时期的人物,继承优良传统,传播淳朴民风。对建设乡镇文史馆,孟凡雄有着深刻的思考。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各乡镇的乡贤名人、奋斗历史、励志典故,既是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也可以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乡村治理的有益探索。相对于村庄而言,乡镇涉及面更广,群众基础大,更具有公信力,也利于达成共识、经得起检验。同时,文史馆也给乡亲们以归属感、自豪感。
判断一个地方文明发达与否的潜在标准是文化和教育。没有文化,就是少了精神的涵育、灵魂的滋养。在孟凡雄履任之前,曲周是邯郸市唯一一个没有文联的县。孟凡雄就职后成立第一个组织就是文联,之后,作协、影协、书协等各类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县里的文旅事业欣欣向荣起来。
同时,村里也建立起文化广场、图书馆、文艺队等,县文联、文旅局正在搞“彩色周末”活动,把一场场文化大餐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活跃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铸魂凝神、成风化人,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时代的握手
不久前,白寨科技小院举行“全国科技小院发源地”揭牌仪式。
发源一说,这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的张福锁、李晓林教授与李富国(当时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县派驻万亩“双高”示范基地技术员,现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下午从地里回来途中,两个人边走边聊,李晓林教授说:“富国,咱给咱们小院起个名字怎样?就叫科技小院吧。”这闲聊的随口一说,却成就科技小院从曲周走向全国并全面开花,而白寨科技小院也成了全国首家科技小院,也奠定了它的发源地地位。
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曲周农田参与农耕
再往前溯源,科技小院的前身是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院子中央,矗立着一座铜像,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家、农业生态学家辛德惠。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带着周总理的嘱托进驻曲周,从此扎根曲周,深耕曲周50年。从实验站到科技小院的今天,整整五十年,这个时间跨度,伴随着中国的农村改革,从人民公社到今天的和美乡村建设。有形的小院、无形的大平台,泽被千里。从2009年迄今,农大建立了139座科技小院,覆盖全国24个省区、91个县市区旗。
在中国农大与曲周结缘的历程中,曲周县无论在政策到资源,从规划到落实,从人力到物力,可谓全方位地配合和支持。正是这样的双向奔赴,彼此支撑,互为犄角,才成就了今天的曲周格局。
在王庄科技小院,宣传板上有这样照片,一只沧桑的老者的手与一只红润的青年的人紧紧握在一起。老者是王庄老支书王怀义,青年是从王庄科技小院毕业的研究生黄志坚。王怀义老人临终时,黄志坚从2000多公里外赶来探望。两只手,这样的一握,这一握,握出了时代意义,也握出了今天的曲周模式。
那么,曲周模式是什么呢?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曲周模式。”孟凡雄在中国农业大学向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汇报乡村振兴时,提到了曲周的乡村振兴探索。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