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乡现象 ——史观平乡的车轮经济生态

2024-11-22


文/贺疆


河北邢台平乡县的车轮经济生态,何以成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史的现象级个案?!


所谓车轮经济,就是作为经济支柱的平乡自行车零配件产业。算来,平乡自行车产业史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也有60余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平乡的自行车产业史既是与新中国自行车亦步亦趋,又可谓是中国经济社会史的个案和特例,但这个个案的独特性,是需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层面进行剖析、研究、探讨并持续关注和跟进的。


60余年来,平乡自行车经过萌芽期、发轫期、跌宕期、导引期、集约期、转型期等历史时期,到今天,一路走来,硬生生跻身国内车轮经济产业,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天津之后的“第四大自行车产业集聚板块”,年产自行车、童车及玩具1.45亿辆,其中童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70%、国际市场的50%,销售收入达300多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远销欧盟、非洲、南美洲、东南亚、中东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平乡,位于冀南平原南部面积仅406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小县域,战略位置和自然条件实在算不上得天独厚,但却形成自己的半环式经济辐射带,不仅拉动当地的GDP,而且实实在在惠及民众。而平乡,宛若中国社会经济史上一颗明珠,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辉映之功,令我不仅开始思考,或浅近或深远……




另一种车轮经济:拼车现象


先讲一个真实的亲身经历。


2018年夏,我准备去临城办事,却得知临城县城只一家私家拼车,一天最多跑一两趟。我很奇怪。临城,有山有水有丘陵有平原有自然风光有人文景观,可为何在全市城际公交几乎县县开通的情况下,唯有当时的临城公交迟迟未通。


在全市周边各个县城里,大概只有平乡各种私家拼车最多,他们自发形成拼车团体,有组织有时段,互相礼让,互相串客,目的只有一个,尽快把乘客及时快捷地送达。随着经济收入增加,大多数平乡家庭都有私家车,而多数私家车并不是时时日常使用,这对私家车主而言,既免去了车的闲置,又增加了一份收入,算是工作之外的一份“副业”或“职业”。对乘客而言,时间无比宝贵,高效办事,既省了自己开车的油费、停车费又节省了时间,并能随时随地接送,这样及时便捷灵活机动的服务方式一开始就很受欢迎。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头一天约好接送时间和地点,拼车司机次日准时来接,并按照乘客要求送达目的地。


还有一个案例,一位老太太等乡间公交,一问还要等一个小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乘坐私家拼车。老太太算了一笔账,坐公交2元,但需要等一个小时,路上再走一个小时,就是两个小时白白浪费。拼车虽然需要20元,但半个小时到家,还可以加工自行车零件一小时,一个小时挣约30-40元,刨去拼车费,还净挣20元。一个目不识丁的乡下老太太的时间观念和经济账就算得如此清晰。何况,对大多数经商的平乡人呢。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看到平乡人的头脑灵活。说到此,第一个私家拼车从何而起,因何而起,已经不重要。事实上,私家拼车现象并非平乡独有,只不过都没有平乡规模大且成气候罢了。


试想,近年来大城市的专车软件的盛行,也是利用了闲置车辆和空闲时间并解决了偏远地方出行问题。在打车软件没有下行到县域时,地方私家车主自发的拼车组织,其实恰恰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如果说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专车软件解决了闲置车辆和偏远地出行问题,那么平乡的私家拼车恰恰是缩短和拉近了城乡之间的最后一段距离。



1997年 中国自行车零件城开业现场


从私家拼车现象,不由让我联想到平乡自行车产业的萌芽、发轫和发展过程,也是如此这般,从个体开始,到群体爆发,直至至暗时刻,而后在治理和疏堵双管齐下之下,自行车产业才开始走上正规和规模化,也才有了今日之生态。前“车”之经验,此“车”可借鉴。


从自行车产业到淘宝电商,再到私家拼车……平乡人为何总是下意识的自发地做出一些举动,不经意间与时代撞个满怀,并在时代潮头博击出朵朵浪花。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经济生态。


李约瑟之谜的另一种答案


“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但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中国。到了现代以来,为什么繁荣的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反而停滞不前?”1976李约瑟提出李约瑟之问,一直以来是业界争论的热点。


林毅夫先生曾在《中国经济专题》讲座中,以李约瑟之谜破题,他以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就新中国经济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做出了自己简洁、清晰而又无比有力的解释、预测,并提出了发展方案:“自生能力+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小步快跑”。


在林毅夫的理论框架下,我们来回望平乡自行车经济。


1980年-1988年八年时间,是平乡自行车经济的“至暗时刻”。平乡县组装、倒卖冒牌自行车的非法活动发展迅速,势头很猛。甚至出现稻草做内胎,木棍做梁架的无良恶性操作。1980年3月,一纸诉状摆到国务院副总理陈云的案头,反映平乡冒牌自行车殃及多个省市,这引起了河北省和邢台地区的重视,自此,拉开了八年的打假打冒拉锯战。


八年,三个阶段,以1985年、1987年为时间节点,每个时间段的措施和打击重点不同,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始终没有遏制住群众致富的向往和发展的念头。第一阶段取得的成果是当地部分群众增强了法制观念,审批办理了大批营业执照,注册了商标,有了自己的品牌,走上守法致富之路。第二阶段取得的成果是河古庙镇通过农民筹资形式建设“自行车鞍座及配件市场一条街”,注册的自行车品牌产品开始上市,市场规范化经营初见成效。第三阶段,当地政府提出“打疏并举,堵导结合”的方针和“一要坚持,一要持久”的工作思路。网络监督和法制教育并行,利用网络展开“假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和“自行车零件专业市场是不是假冒自行车温床”大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唤起人们的良知,从而让自行车生产进入良性循环,中央、省级、市级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自行车及零配件、三轮车已逐渐成为平乡县经济的一大支柱。


1990年前后,《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不是冒牌刹不住,疏堵并举上正路,平乡县农民堂堂正正发财”的文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平乡县堵疏并举的做法,平乡县的自行车经济得以正名,从此扬眉吐气一路高歌。


“70年代末期,这个地方出现了假冒自行车,后几次打击,整顿了十多年,不仅没有把这个市场消灭,相反却兴起了一个大的自行车零件市场,兴起了一批产业。这是一个什么现象,有很深的学问需要思考和研究。”“要把河古庙自行车零件市场建成全国最大的自行车零件集散地,把河古庙镇建成河北省第二个‘白沟’。”这是1994年10月9日,河北省副省长郭洪歧考察河古庙镇零件市场时做出的批示。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届领导班子。1988年8月全新的平乡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在认真回顾总结了8年打假打冒的汇报后达成共识,“不能一味打击。打击了这么多年,省市也都很重视,结果越打击越厉害,最后还是要疏导”。就这一句关键话,一锤定音,确定了“堵疏并举,综合施治”的工作思路和方针,扭转了局势,成就了今日的平乡自行车产业的生态。


命运齿轮转动的第一声响


平乡自行车产业的兴起、车轮经济现象的形成以及自行车产业生态,有一个人是平乡经济不能绕过的,这个人就是徐殿珩,是他的善意举动触发了潘多拉魔盒的按钮。平乡自行车志上把平乡自行车产业的自然萌芽期追溯到1963年,实际上,这个时间还应该更早,应该到1957年左右。这就是为何文章开端说平乡车轮经济史约有60多年的原因。


徐殿珩曾在太原汽车修造工作期间,练就一手喷漆和描绘商标图案的好手艺,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历史问题回到家乡。有一次,一个乡亲的自行车前梁断了,用铁丝缠着凑合着骑。徐殿珩看见后,利用自己学过的气焊技术给乡亲焊接好了自行车。之后,徐殿珩又找来专用漆料,先用木锉把焊接结节挫平,然后用砂纸打磨平整,再用漆料描绘贴花,这样一来,修复的自行车变得美观起来。



20世纪90年代平乡河古庙自行车零件市场


村里生产队看到了商机,成立了以社员徐殿珩为主的喷漆厂,专门修复翻新破旧自行车。正因为徐殿珩的的无私传授,为之后平乡自行车产业起步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


平乡自行车产业经济萌芽伊始,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60年代的自然灾害和农业合作社,平乡河古庙区域的盐碱地地质环境,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政策以及货源紧缺凭票供应的时情,平乡婚俗里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两转一响三大件”的聘礼风俗,受尽了生活之苦的人们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当地人面对严打仍不屈不挠地坚持自行车生产的动力。


见说红尘问荣枯


马克思说:“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这话,用于平乡自行车产业至暗时刻再贴切不过。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地人凭借自行车翻新手艺开始自己组装自行车。头脑灵活的,从天津飞鸽、红旗等自行车厂副品(不合格产品)仓库购买架子、叉子、瓦、中轴、轮盘、座子等自行车零部件,再进行筛选分类,直接组装或进行焊接、喷漆、修补等二次加工再利用。从零件到整体组装的“一条龙”作业,此类无牌自行车当地人称“黑老虎自行车”,也是平乡县自行车产业发展初级阶段代表性的产品。


70年代中后期平乡县自行车产业已初具雏形,是平乡自行车产业经济的发轫期。这是在时代境遇下,经济自发萌芽在百姓创造力和致富动力驱动下的发生和发展。但是,事物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利益的驱动,市场需求量大的情况下,有个别不良商家为谋取暴利,采取用草绳代替内胎,用木棍代表座管的低劣手段,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这才有了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案头的诉状,也有了接下来的八年的严打和整治。


如果说徐殿珩当初的一念之仁,善意之举,激活了平乡自行车产业的话,其实已经在一开始奠定了这个产业基调。那就是善意始终是它的底色,也是该产业的内驱力和自生能力。自行车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它一出现,就承载着方便人们生活的使命,同时又负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成全着人们的幸福愿景。它是传达善意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很多事业上在走向成功的企业和个人开始清醒起来。


近年来,清醒过来的平乡自行车产业人士开始自发自觉地做起慈善和公益,默默的回馈社会,力所能及关注公益和慈善,他们关注基层教育,关怀孤寡老人,关爱婴幼儿健康,资助贫困学生,捐助抗疫物资……



平乡县城自行车雕塑(平乡是全国童车年产量最高县)齐建仓摄


终章:大江歌罢掉头东


于平乡自行车产业而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颠沛跌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数字经济,一路蜿蜒曲折前进着,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亦步亦趋,从未稍离。从平乡车轮经济生态看中国经济,是管窥,也是小中见大,其典型性、个案性及特例性,恰恰为中国经济社会学史书写出一篇浓墨重彩的华章。

林毅夫先生论述的自生能力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在平乡车轮经济生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何以?


平乡,在今天社会经济版图上看,平乡的区位优势并不突出,但就是这片土地却自古至今多次发生令中国历史转向的大事。这里是商纣王酒池肉林所在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苑林之所在,成就商周文明的标高;赵武灵王在此会盟天下成一代霸主;项羽破釜沉舟一战成名;秦始皇病逝于此,李斯、赵高矫诏扶植胡亥……就是这样一方水土,这样厚重的底蕴,孕育出这样一脉人。那么,今日平乡的车轮经济生态,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学史上一个独特而经典的案例,折射着一个时代的身影,不可谓一个现象级的传奇,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就平乡车轮经济业态而言,六十多年的发展,在今天,文化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尽管这些年地方也做过很多努力,但是还有很多的空间有待挖掘、填充和完善。要想让其生态更良性、再升级、再迭代,其核心点就在于文化生态的建设,也是文化力的发掘和发力。而这条路,平乡才刚刚起步。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分享